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史记》中的“夫”有用作名词语素、实词和虚词三种用法。其中实词“夫”用作名词和指示代词;虚词“夫”用作决断词和感叹语气词。“且夫”、“今夫”、“若夫”等用作复合虚词,表示主观认定,其语法作用相当于决断词。  相似文献   

2.
“以”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先秦文献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意义多样,用法萦复,历来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考察介词“以”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使用情况,从而深入探讨先秦汉语中“以”字做虚词时的语义、语法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以”在先秦汉语中是一个发展迅速、不断趋于成熟的介词。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是一个多性词。无论就词性的复杂而言,还是就使用的灵活性来说,“以”字都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词。“以”字的实词用法是用作动词和名词。“以”字主要作虚词用,即用作介词和连词,相对来讲,用得比较广泛而又复杂的应是介词。而且作为虚词“以”  相似文献   

4.
文言里,“之”字出现频率高,用法十分复杂。如果不确切掌握“之”的含义和用法,就会给我们阅读古代作品造成一定的障碍。 “之”字既可作实词,也可以作虚词。作为实词,它的用法有两种,即动词和代词;作为虚词,它的主要用法是助词。  相似文献   

5.
<坛经>中的"于"字主要用作虚词,也有为数不少的用作实词.在虚词的用法中大部分"于"作介词用;另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看作句中助词,后跟"于"前动词(或个别介词)的直接宾语.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虚词为数不多,迄今为止收录最多的《古汉语虚词通释》(社科院何乐士等编)共收录虚词字639个,其中常用的不到两百,与总数多达数万的实词字相较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在古代语言中,虚词字出现的频率却远比实词高。例如《鸿门宴》中这句话:“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十个字中就有五个是虚词。《孟子》一书中,总字数34685个,其中单是“之”字(绝大部分作虚词用)就出现1902次;全作虚词用的“也”  相似文献   

7.
“仁”是儒家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哲学意义.郭店楚简的公布,给“仁”字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也提出了新问题.十余年来,不断有学者对郭店楚简中的“仁”字进行文字学和文化学层面的探讨.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对“仁”字的字形释读与字数统计;(2)阐释“仁”字古文的构形及其思想文化内涵;(3)探讨“仁”字古文与从人从二的“仁”之间的形义渊源演变关系.郭店楚简中的“仁”字研究,给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也促使学界重新认识和评价早期儒家和仁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从符号学的宏观视角,对“所”字在自然语言中实词虚化的结构形式作一粗浅探索,旨在对“以字训字”的传统的虚词诠释方法有所突破,使古汉语虚词灵活性的特点能得到比较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9.
<正> “之”字是一个使用频率高而且用法十分复杂的文言虚词。用作代词、动词(实词)等的“之”,诸家的认识基本一致,但在谈到:其冀若垂天之云。(《庄子·养生主》)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中的“之”(下面“·”)时,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本”)说是介词,郭锡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对孙立新《陕西户县方言的助词“着”》未讨论的问题进行讨论:1.户县方言的“着”字读作[.tsv]的时候可以表示将要进行时态。2.户县方言的“着呢”也可以用在动词谓语句末:肯定式动词谓语句末的“着呢”表示已然,否定式动词谓语句末的“着呢”表示未然。3.户县方言的“着”和“着儿”可以充当表方式的指示代词的标志。4.户县方言的“着[tsau^31]”字可充当使令标记、被动标记,还相当于“在、到”或“像”。5.户县方言的“着[tsau^35]”字还常常用作程度补语。  相似文献   

11.
差比标记“比”字经历了从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演变,学界一般将其视作介词,其句法功能为引出比较基准。然而,与“比”字具有同样句法位置和功能的“不比”、“不如”、“没有”等词都被认定为动词,这有违句法特征的判定原则;介宾短语作状语影响小句语义的表达;作为介词的“比”不符合以谓语为中心的否定句法操作和跨语言共性;“比”字为小句谓语遵循汉语句法的“时间顺序原则”。研究发现,现代汉语“比”字句中的“比”应为动词。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亠回]”字象上古一种储粮建筑之形,但历来对它的解释却众说不一,陈梦家、徐中舒、刘志成三家的观点是:露天的堆积禾麦之处,或者不明确指出是将禾麦藏于室内。其说法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甲骨文、金文中的“[亠回]”字所揭示的其实是一种兼顾防潮、通风、防野兽(偷食)、防雨的实用型储粮建筑形式,它的特点是拥有圆锥形或人字形屋顶,底部抬高,四周围筑以石木厚墙。  相似文献   

13.
“者”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它同其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于”、“以”、“所”等一样,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白部”说:“者,别事词也.”即是说,“者”字是一个指示代词.王力先生认为,“者”字是由指示代词“之”字转变而来的.我们认为,用在名词或数词之后的“者”字,就是指示代词;这样理解,能够一以贯之地解释“者”字的各种用法.例如: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谓“[D·之·M]”结构,指的是“[动·之·名]”这样一种句法结构。关于这种结构,前一个时期语法学界曾有学者作过论述。本文拟就上古汉语的“[D·之·M]”结构内部的组合关系谈谈其特征,并以此阐明这种结构中“之”字可以作人称代词“其”字用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as”这个词,看起来很简单,用起来却很复杂。它可以用作介词、连词、副词和代词。介词和连词是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副词和关系代词是实词,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因此,在运用时,虚实相互交替使用,给人以捉摸不定的感觉。“as”用作副词,主要是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这比较容易区分。但“as”用作连词或介词,或是用作连词或关系代词时,这介词或代词容易混淆,一时很难掌握,因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给翻译带来麻烦甚致  相似文献   

16.
“te?^5”在舟山话中是一个词义丰富的高频词,它除了用作实词(动词)外,还可作为连词、介词、副词等虚词使用,还可与代词等一同构成一套合音合义词。文章对“te?^5”在舟山话的用法进行详细梳理,分析其词性与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综合比较,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描写宁夏兰银官话区回民话[r]韵母及儿化韵的地域分布及其差异性,并对其历时演变进行初步探讨。“儿”类字(古日母止摄开口三等字)在宁夏北部回民话调查点中多读[r]韵,个别调查点已失去卷舌特征读[a]或[]。有[r]韵的回民话则有“儿”后缀,但“儿”后缀的构词能力各地差异较大。在“儿”后缀构词能力较强的回民话中有系统的儿化韵;在只有少量“儿”缀词的回民话中只有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儿化韵。但各地回民话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的读音中都有相当数量的类似儿化的卷舌音节,即使在[r]韵母及儿化韵已消失的回民话调查点中也是如此。从历史音变来看,明中叶以来的460年间,宁夏北部“儿”后缀和儿化韵渐至消亡,其消亡速度,回民话要滞后于汉民话;其消亡过程,回民话内部也将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8.
“拿”字的异体字“拏”虽在《说文解字》中就已有注解, 但“拿”字出现较晚。近代汉语时期, “拿”字的使用渐趋普遍。本文通过对近代汉语文献语料“拿”字句的调查, 归纳出其用法主要有动词、介词、构词语素三种, 并对“拿”由动词到介词和由动词到构词语素的演变机制及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类说明了兰州话中“□ [ct ia]”字的用法 ,将其中叹词用法的“□ [ct ia]”同古代汉语的叹词“嗟”相比较 ,发现二者的词用环境、句法功能、语义均相似 ,语音也是相应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变换分析,以部分形式特征为标准,“就 是”可以区分为两种句法结构形式:短语“就 是”和虚词“就是”。前者以“是”为语义中心,省略“就”句子仍然成立;后者以“就”为语义中心,省略“是”句子仍然成立。在此基础上,现有文献中“单用,表示同意”和“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这两个义项应划归为短语“就 是”的语义内容,而非虚词“就是”的两个义项。虚词“就是”的形成机制,来源于短语“就 是”,为动词“是”在已含谓词性结构的句子中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