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在英语语言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古希腊罗马文化不断地融入到英语语言里,在英语语言中形成了一些特有的词汇和习语。本文对古希腊罗马神话进行研究,总结出英语中经常出现的、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典故的词汇和习语,并进行解释与说明,使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减少误解,为语言应用与实践提供参考、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2.
每种语言都有其明显的文化特征。古希腊罗马神话无疑是英语语言文化中一朵光彩绚烂的奇葩,作为英语文化中的一支伏流,其影响面之广、程度之深难以尽数。本文从古希腊罗马神话在日常英语词汇中的“影子”谈起,抛砖引玉,进而谈及到在英语中品味神话人物所带给西方人的意识习惯,以及在不同角度的诠释下,古希腊罗马神话具有常解常新的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语言迁移通常被理解为一种跨语言影响,即目的语与任何其它先前已经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异同导致的影响。很多研究者都比较关注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负迁移或者干扰,对国内外语学习者而言即是第一语言(母语亦即汉语)对第二语言(目的语亦即英语)的负面影响,也就是汉语负迁移如何妨碍英语习得和交际的问题。随着英语和汉语广泛的接触和不断发展,两种语言相互间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些影响体现了汉语书面语和口语中的英语化特征。本文试图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解读L2→L1迁移模式,将英语对汉语的影响置于"跨语言影响"的概念下进行理解和解释,从词汇、句法、语用三个层面探讨目的语(英语)对母语(汉语)的影响,以验证L2→L1迁移模式的广泛存在,拓展对英汉语用迁移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自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不美,节奏坏,不和谐,都由于语文坏和性情坏;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节奏一直是中、西诗学及推动诗歌艺术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但汉语诗节奏的构成要素及其形成原理尚缺全面、系统的论证。从萨丕尔提出的语言"动力基础"出发,比较汉语、英语语音的"动力特点",并从中国古、今诗歌综合考察,汉语诗的节奏以"双音化"为基本特征:在显性层面"双音结构"为最常见的标准组合,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隐性层面表现为单音"延长"、三音"压短"、超过三音强制切分以趋近双音的时长,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等。诗句中的轻微停顿可凸现、强化"双音化"效果并形成"韵律边界"。汉语的虚词、"词长弹性"是支持"双音"组合的高效语法工具。"双音化"、顿、虚词、"词长弹性"可称为汉语诗节奏四要素。由于双音节是汉语最为高效的组合方式,现代汉语词库中双音词已占压倒性优势——据吕叔湘统计占比超过90%,因而汉语诗句或诗行几乎可天然超过一半为双音结构,以"双音化"为核心,进一步利用汉语虚词、"词长弹性"等语法手段,以及"隐性的双音化",即可有效配置、形成汉语诗的节奏——因而可称为"双音衍生型"节奏。汉语诗的节奏有三大优势:第一,配置容易,是因为汉语的"双音化"极为强势;第二,节奏感强,是因为诗句中的轻微停顿形成非常清晰的"韵律边界";第三,更为整齐,是因为汉字的书写和发音具有"等长""等时"的特点,且汉语中双音结构具有显著优势,不同于英语单词书写和发音长短不一。因而,汉语具有天然诗性语言的特征,不但促进了《诗经》、唐诗宋词等极高水平的长期繁荣,也极有利于帮助当代诗歌艺术和文化的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5.
词汇借用是语言接触最常见的方式。汉语在吸收英语外来词时,除了音译和意译外,还将外来词直接以字母的形式或英汉混合的形式引入汉语。受强势语言英语的影响,汉语中还出现了自创字母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汉语中的字母词大量增加,字母化现象日益凸显。分析当前汉语言生活中字母化现象的表现形式、语用功能以及如何规范使用,有助于人们了解现代汉语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母语阅读和外语阅读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们关于外语阅读研究的主要问题,根据语言相互依赖假设和语言阈值假设设计了一项实证研究,数据分析表明,如果英语语言水平达到一定的阈值,已培养好的汉语阅读技能能够向英语阅读技能迁移,英语语言水平制约着汉语阅读技能的迁移。推理和归纳等高层次的阅读技能受汉语阅读技能的影响最明显;在英语阅读能力提高中,英语词汇起着重要作用;而汉语阅读能力和技巧的不足也影响着正迁移过程,影响英语阅读能力的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7.
原文研究了英美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过程,考察了第二语言习得中句型转换情况,特别是考察了汉语的话题注重型结构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生成情况。对此译介,有助于认识汉语的类型特征以及汉语与英语的类型差异,认识跨语言句型的转换过程,深入把握汉语的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8.
研究英语学习者语言材料的输出有助于认清跨语言写作中汉语迁移的性质和特征,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在英汉主语的语言表征差异比较大的结构中,可以通过话题化帮助学生理解跨语言写作中英汉主语和主题差异及其语言表征。  相似文献   

9.
当前汉语拼音缩略式中的字母常常被读作英语字母。这一状况显然于法规相悖,于情理不合。如果要保持汉语拼音读音的民族性,则需要采取必要的政策干预和必要的经济投入进行普及;如果照顾这种既成事实, 认为这就是与国际接轨的话,则需要修订汉语拼音字母的读音,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重新讨论。这样才能使语言事实与汉语社团的语言态度和国家的语言文字法规相统一。采取何种对策,需要权衡利弊后做出抉择。  相似文献   

10.
罗马海外殖民地出现于罗马向地中海扩张的大征服时代。海外殖民地的建立带动了罗马海外道路系统的开发,促使罗马公民权向地中海地区扩展。同时,帮助罗马文化教育向各地渗透。遍布地中海世界的罗马殖民地成为罗马文明传播的平台,也为罗马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场所,推动了地中海世界的罗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功能对等观照下媒体名称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是大众媒体传播的主要渠道,媒体名称的翻译对于媒体的生存和流通至关重要。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传播的介质,媒体的英译名称应以功能对等翻译认识观为指导,感召为主,形式辅之,采取适宜的方法,才能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现有的路名翻译现状进行归纳,探讨了路名翻译中应使用的语言以及现有路名翻译在文化方面的劣势。从语言学、翻译学及符号学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相对易懂且有效的路名翻译方法,即路名的所有汉字都用拼音拼写,如果路名与其他地名同时出现,应在路名的拼音后加上英文通名。  相似文献   

13.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姓名文化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姓名是各自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本文旨在从英汉姓氏来源、英汉名字详论、英汉取名理念及英汉姓名称谓等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姓名文化作以字里行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重视高校译名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校译名在译法上长期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文章拟从翻译的基本原则出发,对现今高校校名英译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规范我国高校译名,国家教育部应组织资深学者对所有高校译名进行一次彻底的治理整顿,使全国各高等院校的英文译名保持相对的准确性、统一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它传入中国数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基督教传入中国的途径以及基督教专有名词的汉译方法及其运用,论证了基督教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所产生的历史和现时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角度比较《红楼梦》饮食名称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杨宪益和Hawkes的两个《红楼梦》英译本为依据,从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对小说中一些典型的饮食名称如六安茶、老君眉、奶子糖梗米粥、饺子、莲叶羹、茄鲞等的翻译进行了比较与分析。认为,由于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词汇语义必然打上文化烙印,隐含不同文化内涵,所以语言翻译必须是建构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的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17.
对比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其菜肴的命名,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尤其是“异”,可以为中式菜肴的英译奠定理论基础。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梳理各种中式菜肴名称,探讨其英译策略,有助于中式菜肴名英译的规范和统一,也有助于语言和文化的对外传播。准确的菜肴译名可以帮助外国客人既能品尝到我国菜肴的独特风味,又能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国学生在英语国家的文化移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英语国家课堂里,中国英语学习者总是表现为最为沉默的人群.同时,他们往往对教师不会直呼其名,而是选择"老师"这个笼统的称谓.本文分析了这一跨文化交际现象中表现出的语言行为和其内含的文化价值标准.通过探讨中国学生在英语国家的"称呼"言语和课堂行为,本文旨在提高中国学生对东、西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并帮助他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搭建相互理解的交际平台,从而顺利地实现文化移入.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旨在对英语新闻语篇中具体实体话题引入时所采用的语言手段与篇章回指的关系做一较为全面的描述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英语新闻语篇中,充当句子主语的专有名词词组引入的话题在下文被回指的次数最多。因此.充当句子主语的专有名词词组引入的话题是英语新闻语篇中相关回指语最为可及的回指对象。本研究结果丰富了语言提示与语篇回指关系的理论研究,有助于语言研究者和英语教师了解英语新闻语篇中语言提示对篇章回指理解的影响,对英语新闻语篇中回指的理解及其语篇本身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中,人称指示词常常被隐匿省略;而英语诗歌中,人称指示词往往不可或缺。因此,英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译者往往需要补译人称指示词,从而使译文指称明确,再现原诗的主旨和意境。补译人称指示词时,译者既应考虑原诗的创作背景、情景语境和文化内涵,也应考虑译诗的情趣与意境,从而正确地补译人称,达到再现、重构原诗的主旨与意境的目的;有时,译者也可以用恰当的人称指示词来隐替原诗中反复出现、或者不太重要的人名地名、历史典故或者含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从而使译诗文字简洁、意义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