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天地立心”——张载“四为句”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1020-1077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历代流行不衰。近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外演讲或接受记者采访,曾多次引用;2005年,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也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之强盛。根据张载四句名言每一句开头都有一个“为”字的特点,可以简称“四为句”。对于“四为句”,解释的难点在第一句。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心得,对“四为句”简释如下。第一句“为天…  相似文献   

2.
作为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张载从《易》出发,提出了"太虚即气"的本体论观点,继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伦理体系,把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推到了新的发展高度。在张载的研究视域里,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密切的伦理关系,他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等观点对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问与性情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自视甚高,有着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这一点,从宋代哲学家张载《西铭》中的豪言壮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可看出,从寥寥几语被广泛而持久地引用亦可看出.  相似文献   

4.
学问与性情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自视甚高.有着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这一点,从宋代哲学家张载《西铭》中的豪言壮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可看出.从寥寥几语被广泛而持久地引用亦可看出。  相似文献   

5.
张载境界哲学的独特品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载“民胞物与”的人道情怀 ,“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大心境界 ,诚明两进的中正之道 ,知礼成性的行为践履 ,体现出强烈的群体关怀和积极的淑世精神。与理学家普遍执著于内在的心性修养相比 ,张载的境界追求更多地凸显出原始儒学的本色 ,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极具特色,它既是传统儒家文化的继承者,又吸取佛、道二家"虚无"、"无为"等思想精华,自成一派地表达了自身对世界以及人性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解。而国内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研究常聚焦在张载、朱熹以及"二程",本文便以张载《正蒙》作试,一改对张载传统认识论的理解,将其"理气观"置于"道、形、气"维度,试图以西方形式逻辑的论证方式打开张载由"理"生"道"的辩证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7.
王守仁是生活于明朝中期,致力于正人心、救时事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著名的理学家,他提出的"心说"、"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对当世、后世以及中国文化精神都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魏冬 《船山学刊》2021,(3):92-102
在张载的视域下,孔子固然为圣,但并非"生而知之"的"天纵之圣",而是"困而知之""蒙难正志,圣德日跻"的圣人.孔子成圣,是其道德日进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个人道德之美和社会教化之功是孔子圣人境界的两个维度,而"为去圣继绝学"的远大志向、"道不远人"的社会情怀、"抱道不易"的坚定信仰、"先事后得,先难后获"的道德原则,是孔子成圣的内在原因.孔子为去圣所继的"绝学",以"礼"为核心.虽然孔子不用于世,但他在文化、政治、教育上均有才能与贡献.张载对孔子人格的诠释意向,是张载将自我生命感受投放于孔子的人格映照,也是张载人格养成的理想基准、"以礼为教"主张的人格体现.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32-37
张载在"太虚即气"的本体论基础上构建其"人学"的基本思想。他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批判道教和佛教的"知人而不知天"的谬论,用"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分析说明人性的善恶良丑,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论问题研究进一步深入。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理想,高扬人的主体自觉大旗,是人对自身力量的一种自我觉醒和一种高度的自信。  相似文献   

10.
儒家认为既然人的死亡是无法避免的,就不如注重今世,把对永生的痴心妄想转移到对"道"不懈追求。通过对"道"的追求,提高道德境界,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安身立命的根基。并且由此产生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强烈使命人生,以及在对"名"追求的"三不朽"境界产生的强大人生动力,使人类在面对无限之茫茫宇宙时,能够超越有限,超然于生死,精神勃发地存在着,表现了儒家化解生死问题的伟大智慧。  相似文献   

11.
在思考当代学术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时,人们大多习惯于从外部来谈论问题,而很少有人从学术主体的社会责任上来作分析。就每个学术个体来讲,学术首先应该是自己社会良知的一种表达,然后才是如宋人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文化在经历了  相似文献   

12.
心广 《船山学刊》2016,(2):95-95
正原文:定大器者非以为利,成大功者非以为名。出处:《周易外传》卷二,中华书局版。赏析:这是船山关于道德人格价值取向的一句名言,说明了理想的道德人格的气量与价值追求,襟怀与胸次是为天下而不是为自己的,为千秋而不是为一时的,揭示出理想的人生价值追求不是着眼于世俗的功名利禄或富贵荣华,而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和"为万世开天平"的,只有这样的价值追求和人生抱负才能成就定大器、成大功的伟业。定大器,亦即奠定天下长治久安的格局;成大功,亦即成就一番福惠百姓的丰功伟业。定大器的人胸怀的是高远  相似文献   

13.
王英 《理论界》2010,(4):131-132
张载的"天地之心"作为生物之心,即"天地之仁",即"天所以长久不已之道"的"诚"。这个"心"虽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人的思维能力,但这个"天地之心"也并不是"无需人来‘立’"的,它也必须是因为有人才有存在的可能的,它包括了天与人相合的维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中知识分子向来不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的“自序二”中说,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乃吾一切先哲著书立说之宗旨”。在今天,这种说法仍有极大的价值,其道德教化的意义可以淡化,即道德姿态必须放低,不能一切从道德立场出发;而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其对社会责任的自觉,则必须强化。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浩劫。由“反右”而“文革”,对知识分子来说都是灾难性的运动。批胡适可视为前“反右”运动。在…  相似文献   

15.
儒家德性修养思想包含"先立乎其大者"、"合内外之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三部分内容.它展现了儒家要求人立志"成仁",不甘于与禽兽处于同一境界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6.
《琼州学院学报》2017,(3):54-58
作为关学创始人张载的传人,吕大钧传承了其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经世致用思想。他将礼学思想具体于行事,躬行礼教,严格家法,推行乡约,致力于乡村治理,实现了礼学思想与实践的结合,使得关中风俗为之一变。研究吕大钧礼学实践,对改变当今社会不良风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对"交往理性"而非"认知理性"的情有独钟,决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道,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交际"之道、"交道"之道。同时,中国文化的"涉身性"的性质,便对该道的追求具体化为个体生命之间的"知己之求",而非哈贝马斯式的抽象思想之间的"共识"的追求。这种"知己之求",最初发源于中国古代侠士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举里,后经孔子的"仁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推出,被升华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自觉和普遍性的生命追求。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唐代的"诗人共同体"的出现,还是晚明的"师友独尊"的命题的彰显,实际上都可被视作这一人生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故正是在这一价值追求中,不仅为我们谱写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绝如缕的真正心曲,也使"理解万岁"成为中国文化千古高奏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1.在以往的文人画研究中,人们多注意了庄禅的影响,而很少提及儒学;"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是中国古代人文知识分子("士")之优良传统,这主要体现在儒家精神;中国古代之"士"素有"穷"、"达"、进、退之德行化追求;2.源初意义的水墨"文人画"是士人隐逸的产物,是知识分子"兼善天下"受挫失败而"独善其身"的选择,庄禅是他们的本色。但出世退隐而"君子固穷"之"士"却始终郁勃着入世"兼济"之情怀。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文人题画诗即在表达着"诗以言志"的人格修身与"兼济"梦想,其根深蒂固的儒家情怀天地可鉴。  相似文献   

19.
王玉春  涂鸿 《天府新论》2009,(2):117-120
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包含着两层不同的含义,即边缘化"危机"与边缘化"意识",这是当代知识分子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基于两种不同语境的思考,看似自相矛盾,实则殊途同归.对"边缘化"的探讨意味着知识分子对自身角色的重新审视,以及对自己社会、历史位置的重新确定.而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源头的"五四",无疑为当代知识分子自身合法性的建立提供了历史的精神资源与价值参照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论语》理想人格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研究<论语>文本可以发现,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并不是后世儒者所称道的"圣人"而是"君子"."君子",既是孔子<论语>言说的主体,也是孔子<论语>的理想人格追求.而"君子"作为一种区别于"圣人"人格的理想人格类型,主要相对于知识分子而言.知识分子人格问题的提出,既与知识分子阶层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崛起有关,又与对其作为社会和谐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的充分显现有关.君子人格的理想构建,既基于对"礼"的合理性与"仁"的主体性的价值认同,又是对通过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使知识分子在思想和行动上达到对"礼"的自觉维护的一种预期.立足于现实性生活实践,完成对君子人格的模式设计和对知识分子的现实人格的价值提升,既是孔子<论语>思想的基本点和着力点,也是其所以能够引领儒家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前进方向的深层原因.科学地继承孔子人格理论的合理内核,发扬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崇高追求,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