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问题争议较大,原因在于对中国化标准的不同认识。判断马克思中国化开始的标准应满足三个条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中国问题;中国人的独立思考。阶级斗争的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我们观察阶级社会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毛泽东始终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无论是阶级分析的科学方法,还是调查研究的群众路线,都可归结到实事求是上来,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不同层面的体现。以此为标准,毛泽东在大革命后期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两篇文章,因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调查研究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精髓,并试图独立思考并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事实上已经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  相似文献   

2.
阶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和理论压力,逐步被“边缘化”.马克思阶级理论要完成自身“重塑”必须应对和回答当代社会阶级阶层问题,在此过程中马克思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的“生命力”也能得到恢复和重现,马克思阶级理论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当前社会结构和阶级阶层、制定比较合理的社会政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劳动人本理论揭示了政治生活起源于人的劳动生存利益的内在需要。政治与人类社会同生共存,是社会的政治主体利益的全局关系所支配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社会政治(广义政治论)同阶级政治(狭义政治论)有联系叉有区别,把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了马克思的完整的劳动人本政治学说,是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崭新成果。社会主义是从阶级政治走向社会政治的过渡,其发展之艰辛、道路之曲折,都是空前的。劳动人本政治理论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发展而发展;即使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类的暂时中断,但人类走向社会政治的历史大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最后一章中尚未来得及对阶级问题作全面和系统的理论阐述,就与世长辞了。然而,在他留给后人的大量论著中,又充满了阶级分析。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当马克思对重大的政治和历史事件进行评述时,他勾画的是相当复杂的阶级构成。例如,在《路易·波拿巴政变记》中,马克思至少提到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大土地所有者、金融贵族、农民、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流氓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高级教士等阶级成份。但是,当马克思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时,他提出的则是一个两极分化的阶级结构模式。例如,他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断言:“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两大互相对抗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正是在这个关于阶级矛盾简单化和阶级结构两极化的问题上,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对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预言提出了挑战。中产阶级的扩大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阶级分析时感到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视域”、“中国传承文化视域”以及“现实的社会实践视域”之间的视域融合,构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文本解读语境中毛泽东阶级分析法的逻辑起点;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进行深入的文本学解读可以发现,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法中内蕴着一种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诠释范式即实践诠释范式。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和毛泽东在他们的一生中皆追求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并寻觅使最大多数人享有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道路。两者的内在关系体现为五个方面:专制和压迫促使马克思和毛泽东追求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他们的个人自由观和政治自由观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毛泽东进一步细化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具体内容;他们均把个人自由与政治自由、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均认识到阶级社会中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阶级性,都鞭笞资产阶级自由,讴歌无产阶级自由;毛泽东的个人自由观和政治自由观受到了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两者具有一定的源流关系,毛泽东在马克思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不过,两者亦存在形成背景、学理性、层次三方面的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劳动人本理论揭示了政治生活起源于人的劳动生存利益的内在需要。政治与人类社会同生共存,是社会的政治主体利益的全局关系所支配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社会政治(广义政治论)同阶级政治(狭义政治论)有联系又有区别,把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了马克思的完整的劳动人本政治学说,是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崭新成果。社会主义是从阶级政治走向社会政治的过渡,其发展之艰辛、道路之曲折,都是空前的。劳动人本政治理论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发展而发展;即使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类的暂时中断,但人类走向社会政治的历史大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著作中,运用理论抽象的方法对当时社会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资本家、工人、地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运用这种分析方法,马克思准确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马克思还采用了另一种具体的阶级分析方法:阶级构成论。资本主义在1870年代的变化,使得中产阶级不仅没有随着资本的集中、社会形成两极对抗而从社会阶级阶梯中消失,反而随着无产阶级人数的减少而日益壮大,成为社会中的重要力量。在晚年的著作中,马克思运用"阶级构成"分析方法分析了这一中间阶级的构成状况。社会民主党理论家伯恩斯坦依据恩格斯晚年对社会结构新变化的分析,提出了新中间阶级的理论,以此作为民主斗争政策的理论依据。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之所以提出"第三条道路"的理论与策略,与其现实社会中"阶级构成"的这种变化以及伯恩斯坦的中产阶级理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关于"社会政治"的一般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政治”是与“政治社会”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政治社会”思想源于亚里士多德 ,是一种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观 ;而“社会政治”思想始见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后被马克思、恩格斯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阐释 ,指的是无阶级社会或阶级后社会的政治。“社会政治”理论与 1 9世纪实证主义者所主张的政治社会学理论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方法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提出和研究 ,对诠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发展政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早在160年前,马克思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并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等。而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国情,就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动力、前途,区分了敌、我、友,树立了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解决中国现实社会实践问题的光辉典范。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分析比较马克思、毛泽东关于阶级学说的思想,无疑对我们正确地分析和认识、处理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告别阶级”理论的要义,旨在依凭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阶级斗争形式上出现的新变化,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开辟非阶级、非革命的理论空间;其政治图谋在于强调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的基本原理已然失效,唯有用后政治理论予以强力补充才能实现某种层次上的跃迁。然而,由于它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太多的异质元素、置换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因而其非但不能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增值,反而对之进行了各种巧妙的消解,在实质上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疏离与叛逆。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最后一章中尚未来得及对阶级问题作全面和系统的理论阐述,就与世长辞了。然而,在他留给后人的大量论著中,又充满了阶级分析。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当马克思对重大的政治和历史事件进行评述时,他勾画的是相当复杂的阶级构成。例如,在《路易·波拿巴政变记》中,马克思至少提到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大土地所有者、金融贵族、农民、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流氓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高级教士等阶级成份。但是,当马克思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时,他提出的则是一个两极分化的阶级结构模式。例如,他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断言:“社会日益分裂  相似文献   

13.
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正确地划分农村阶级则是土地革命的重要步骤和制定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关于阶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把俄国的经验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整套适合中国特  相似文献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和划分标准的观点,创造性地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科学划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理论的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关系和政治态度上分析阶级的观点,深刻阐述了社会各阶级的阶级属性,揭示了不同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同阶级政策密切联系的观点,系统论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和各阶级间的关系,制定了符合革命实际的阶级政策。新形势下,系统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历程,对目前制定科学的阶级阶层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文艺观是对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认为文艺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阶级性,并为一定的政治和阶级服务;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就是文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诗人,他在诗词创作中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文艺观,并以此实践了其文艺为革命斗争服务的主张。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上的需要就多样化了,艺术上的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势必出现纯粹娱乐性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很难以政治标准来评价其高下优劣。因此,毛泽东的文艺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阶级分析法没有过时,仍然适合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但必须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进行发展、创新.在当代社会转型期,应坚持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相结合.实践表明:中国已有"中间阶级"产生的趋势.因此,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注重平等和福利,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管理,从而建立起以"中间阶级"为主体的现代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中的阶层分析与阶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级与阶层是研究社会结构与政治发展动力问题的核心概念。阶级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按照生活方式和政治组织等因素而划分的社会集团;阶层是处于阶级内部和阶级外部的更为细小的社会集团。阶层分析与阶级分析从理论上看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从实践上看都是为制定合理的社会政策提供知识保障。中国社会结构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化,全面、深刻地理解这种变化,必须综合运用阶层分析和阶级分析。综合阶层分析与阶级分析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25年在国共关系问题上,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右翼的分析,说明了他在早期研究中国革命问题时,就从中国社会的现状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出发,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并预测了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重返阶级”是作为对“阶级消亡”的回应和反击而出场的。“重返阶级”论主张,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确在历史中变化,但阶级和阶级关系的本质没有改变,阶级继续存在并持续地影响着社会,阶级分析仍然是分析社会的有效工具。“重返阶级”的努力得益于将工作场所作为权力体系和阶级对抗场所的当代劳工研究,这种从“工场权力”的角度来划分阶级的研究正确地揭示了社会阶级不平等的现象。阶级话语的再出场是社会不平等的理论回声,新时代阶级存在表现出工人阶级“新贫困”、中产阶级“再无产阶级化”和全球工业阶级形成等新特点和新趋势,应当重返阶级,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以新视角坚持和重塑阶级话语。  相似文献   

20.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马克思关于法国小农政治文化的分析及其现实愈义〔胡吕银)无产阶级政权的公职人员是人民公仆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仕会公仆” 论述的体会(张成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长期性 —学习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论述 (王太高)马克思法律思想初探(孟戚美)列宁关丁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杨成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重大发展 —概述毛泽东关于中问阶级的理论(刘诚)论新民书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杨福新)毛泽东关于中国f业化道路的理论(然害民)试论毛译东“两大阵营”的理论(周建超)毛泽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