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盖格尔是德国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直接把现象学方法运用于美学研究领域,运用现象学观点与方法反思和批判了西方传统美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论模式、心理模式,确立了现象学艺术意味论。现象学艺术意味论,具体研究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关系、文学艺术的各种意味、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关系,对德国文学思想转向现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盖格尔是德国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直接把现象学方法运用于美学研究领域,运用现象学的观点与方法反思和批判了西方传统美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论模式、心理学模式,确立了现象学艺术意味论。现象学艺术意味论具体研究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关系、文学艺术的各种意味、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关系,对德国文学思想转向现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盖格尔是德国现象学关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直接把现象学方法运用于美学研究领域,运用现象学的观点与方法反思和批判了西方传统关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论模式、心理学模式,确立了现象学艺术意味论。现象学艺术意味论,具体研究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关系、文学艺术的各种意味、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关系,对德国文学思想转向现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英伽登是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现象学文学作品论,从现象学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结构层次、体验作品的各种方式、作品的具体化、积极阅读和消极阅读、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区别、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英伽尔登是为了解决现象学中本体与意向之间的危机来研究文学艺术作品的,其思考的结果却使他走上美学研究之路。他用现象学的思维原则建立起艺术本体论:进而用现象学意向性的方法,闸述了艺术认识过程。因受现象学发展的影响,后期的英伽尔登把审美价值当作美学研究的核心,并企图为其确立一个现象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英伽登是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现象学文学作品论,从现象学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结构层次、体验作品的各种方式、作品的具体化、积极阅读和消极阅读、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区别、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英伽登是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现象学文学作品论,从现象学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结构层次,体验作品的各种方式、作品的具体化、积极阅读和消极阅读、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区别、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神理范畴在理论界目前尚未系统论及,本文在前此本体论基础上,引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对应研究,探讨其创作论的内蕴及其呈现的品格,同时在传统美学的基础上与西方现象学美学对神理范畴统筹观照,揭示出随物赋形、返朴归真与回到事物本身具有同构对应关系,确立了神理范畴的当下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英伽登的作品结构论与审美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美学是西方二十世纪重要的美学流派,其哲学基础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 的现象学哲学.波兰哲学家、美学家罗曼·英伽登(Roman Ingarden,1893-1970) 作为胡塞尔的学生,在早年赴德留学期间,跟随胡塞尔对现象学进行过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在其一生的辛勤著述中,创造性地将现象学理论运用于美学研究领域.他以《文学的艺术作品》(1931年)、《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1937年)、《艺术本体论研究》(1962年)、《体验、艺术作品和价值》(1969年)等著作在艺术本体论、文学认识论和审美价值论方面作出令人瞩目的理论突破,从而成为本世纪著名的现象学美学家.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现代派艺术大潮的兴起,冲击了传统美学观念,形式主义美学得到了极大发展。在艺术的本质问题上,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了"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论。他把"有意味的形式"作为衡量艺术审美价值的标准,并提出来了"有意味的形式"创造的美学原则。这一理论的贡献和缺陷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1.
贝尔、朗格是现代西方美学史上两位颇有影响的美学家。贝尔是形式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朗格是表现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艺术是表现情感的符号形式。前者看起来是强调“形式”,而实在突出情感意味;后者看起来是强调情感,而实在突出符号形式。正是由于这种关系,形式主义美学与表现主义美学在情感这一点上达到了基本一致。然而,在创造艺术形式与情感的关系、创造艺术形式的审美心理动力方面,两个美学家的观点是不相同的。但在美学观的错误根源上,两个美学家又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曹操诗文具有浓厚的死亡美学意味,这形成其作品"清峻通脱""古直悲凉"的审美风格。曹操诗文的死亡美学意味主要体现在他前期的时事诗及后期的游仙诗中。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汉末战争及瘟疫流行造成民众的大批死亡,楚地悲情之风以及汉乐府体制对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的形成亦具有重要影响,而儒家、道家及道教死亡美学思想亦影响了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的形成。曹操在诗文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死亡美学意味,不仅直接奠定了当时整个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审美基调,而且深深影响了中国后世文学创作及中国人基本的死亡美学态度。研究曹操诗文中的死亡美学意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文艺》中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根据形式与意味在审美经验中紧张关系,以京剧为例,分析这一美学原理在中国传统戏剧的体现及其带来的困惑与张力。  相似文献   

14.
小说美学的一个巨大魅力在于作品中的艺术情感。明清之际的时代思潮和作者本人的遭遇,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描写艺术和构思艺术形成了《聊斋志异》艺术风格的感伤悲凉意味,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分析了休谟哲学观的现象学意味,其次,以休谟对事实推理及其必然性的分析为例说明这种现象学意味在其哲学思想中的具体体现。最后指出,尽管休谟哲学具有现象学意味,但这并不意味着休谟哲学就是完全现象学化的,相反,它只是走在通向胡塞尔意义上的先验现象学的途中;不过,正是由于休谟哲学的这种现象学意味,胡塞尔才把休谟当成盟友或现象学的先驱者,并从他那里汲取思想的养分,我们也因此窥见了二十世纪现象学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初,一些新的美学与文艺理论思潮,如俄苏形式主义、现象学艺术本体论、结构主义、符号学和新批评的出现,带来了美学与文艺批评理论领域的深刻变革,古典美学与文艺理论逐渐丧失其主导地位并退出历史舞台,文艺外在规律的说明为内部规律的探索所取代,目的论的研究让位于本体论研究。这一变革使美学与文艺理论从实证论的功利性解释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意境"和"有意味的形式"两个艺术范畴的比较分析,阐释了中西艺术美学内在精神的合致与汇通,从而为中西艺术理论寻找到现代的对话平台,指出"意境"和"有意味的形式"的共同点在于强调"意"和"意味"的传达,反对形似.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现象学方法的美学开展、接续并发展中国现代意境美学传统,张祥龙在深入接受现象学思想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美学观。其“美感论”中的“美感体验论”接受了胡塞尔的“直观”说和海德格尔的“体验”说,“美感居中论”接受了胡塞尔的“意向性构成”思想和海德格尔的“视域构成”思想;其“审美对象论”接受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思想。张祥龙对现象学思想的接受具有准确深入、中西会通的特点,其接受意义有二:就目的言,他通过接受现象学思想既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学美学理论,又接续并发展了中国现代意境美学传统;就方法言,他的接受与建构实践为如何融通中西美学资源进行理论创新作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19.
艺术和生命是一个颇有意味的话题.真正的艺术必然要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尼采说:“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1]而艺术则因为深刻的生命内涵而获得崇高的地位二在西方美学中,艺术被比喻为“生命的形式”,或者说艺术呈现出种种“生命的意味”来,宗白华认为,“艺术家的使命是在形式中注入生命”,在形式中展示主体对生命世界的体验和认识,艺术是主体内在生命情感的外在符号,同样,“书法是书法家用来表达内在情感的符号,是物化了的个体感性生命的外在形式·’冈。重视生命是书法的基本特点,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书法的形式构成和美学…  相似文献   

20.
现象学悬搁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方法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悬搁首先意味着由自然态度向现象学态度的转变;其次,悬搁意味着中止判断、中立化,即对象实际存在与否存而不论;再次,悬搁之目的不是否认世界的存在而是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因此是一种价值转换。它对美学和艺术研究的意义在于,排除观念论与实在论的影响,为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美学和艺术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