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4 毫秒
1.
日本地税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重性格”是日本近代土地制度的显著特征 ,给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地税改革是日本全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是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最重要的资本来源。地税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农业的发展 ,但其所形成的寄生地主制则典型地表现出日本资本主义的后进性。半封建的寄生地主制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存 ,共生共长 ,阻碍了农业向资本主义的发展 ,成为日本对外扩展侵略的重要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资产专用性角度分析日本产业组织的特征 ,并对日本主导产业转换滞后的原因及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的主要因素作出解释。日本产业组织的特征是 ,日本相关企业组成企业集团来维持长期性交易关系 ,而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则是终身雇佣制。这些制度安排曾经有力地推动了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和腾飞。但到了 2 0世纪 90年代却成为日本主导产业变更的障碍 ,致使主导产业转换滞后。日本经济将面临缓慢而痛苦的结构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日本面临西方国家分担经济和防卫义务的要求.海湾战争期间,日本的"一国和平"主义的"免费乘车"行为遭到各国的唾弃.日本政坛的"战略"保守派导入小选区制,以此树立两大保守政党制,以保守政党间的竞争即"保守内的革新"代替"55年体制"的保革对立,这是继战后民主改革后日本最重要的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4.
对隋唐政治、经济诸制度的参照后,日本建立了律令制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服饰改革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史料探索律令制体系下日本天皇的服饰。从形制上分析了与中国“衮冕十二章”的异同,然后从政治、民俗角度分析中日两国冕服制度的差异和原因,最后介绍日本学术界的观点,阐述日本衣服令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日本大企业劳使关系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日本大企业劳使关系制度体系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尤其是以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企业工会为框架结成的稳定和谐的劳使关系,对创造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奇迹功不可没.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的逐渐瓦解,日本大企业的正式工大规模锐减,工会作用弱化,劳使关系的协调机制发生改变,大企业劳使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日本面临西方国家分担经济和防卫义务的要求。海湾战争期间,日本的“一国和平”主义的“免费乘车”行为遭到各国的唾弃。日本政坛的“战略”保守派导入小选区制,以此树立两大保守政党制,以保守政党闻的竞争即“保守内的革新”代替“55年体制”的保革对立。这是继战后民主改革后日本最重要的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7.
《社会科学论坛》2004,(22):64-65
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权力结构类型.国家教育行政权主要集中于中央为中央集权制,主要集中于地方则为地方分权制.一般认为,前苏联、中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属于中央集权制类型.美国、前西德、英国等国为地方分权制类型.当然,由于各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背景各异,其集权制或分权制又都有各自的特色,但基本特征是共性的.  相似文献   

8.
依照马克斯·韦伯等西方学者的观点,儒家文化中的家族制是形成现代经济组织的一大障碍。然而,在对江苏昆山市周庄镇农户进行的家庭结构调查中发现,该地区存在着一种受到当地人普遍认可的入赘婚家庭模式。这种家庭模式可以和日本的招女婿婚俗相比较。日本家庭的招婿制曾对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组织结构起过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江村地区的这一招婚制的分析,也将阐明它是该地区乡镇企业这一类型的经济组织如此发达的一个前提条件,以此表明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契合关系。  相似文献   

9.
刘毅  胡兆凡 《理论界》2007,(12):134-135
日本明治时期与战后初期的农地改革是使日本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关键性变革。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和寄生地主制在特定历史阶段都曾发挥历史性作用,它们的消亡是两次农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结果,日本的经济民主化在改革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日本终身雇佣制与中国固定工制度的异同及其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本终身雇佣制与中国传统固定工制度形式上虽有相通之处,但在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具体运作过程和实际内容上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在其相通点上暴露出了共同的、无法克服的弊病,二者的差别对带来了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后果。在特定历史阶段,为保持较低失业率、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二者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传统计划经济产物的固定工制度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必然被放弃;终身雇佣制也无法适应人口老龄化、知识技术经济兴起和全球经济加速一体化形势的要求,其弊病日益暴露出来。日本对终身雇佣制的改革以及该制度所特有的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富有弹性的多层次用工体系、企业承担消化富余人员的社会责任等,对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及搞好“再就业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