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商 《领导文萃》2006,(4):90-91
作为臣下,绝不能超越君主的权限,妨碍、干扰乃至取代君主的地位和权力,故韩非子说:“有道之君,不贵其臣。”作为君主,应时时不忘“贵主弱臣”的统治之道,使臣子恪守其职,不得越权。韩非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造父、王良都是名扬天下的驭者。可是,如果王良抓着左边的缰绳,造父抓住右边的缰绳,马跑上十里路就要出问题。这是因为两个人不能同时操纵一马的缘故。田连、成窍都是名扬天下的琴手。可是,如果田连、成窍共弹一琴,无论如何也弹不出好曲子来,这是因为,两个人不能同时弹一张琴。同理,君主若和臣子共同拥有权力,就不能治理好国家。君主若和…  相似文献   

2.
《领导文萃》2009,(3):51-52
汉光武帝刘秀采取了和功臣共始终的办法来处理一向困扰君主和臣下双重方面的问题,获得了后代史家交口的称赞。以柔术治天下道出了光武治术的本源所在,对于这一点光武本人并不讳言,他教诲臣下说:“《黄石公记》中说,柔能克刚,弱能制胜。”光武一反汉高祖强硬的做法,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始终坚持保全首领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正>在古代,皇帝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虽说皇帝可以通过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了解民情,但毕竟为数不多,皇帝常常因为信息闭塞而不能及时掌握下情。有为的君主知道人心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便时常要求臣下向其反映民情。奏疏便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反映民情,下情上传的重要文体。  相似文献   

4.
不当傀儡     
一个帝王,失去权威,失去驾驭臣下的能力,便成为任人摆布的傀儡。因此,作为君主必须能够驾驭臣下,惩罚犯上作乱者,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论功行赏,分封有功之臣,他特别提到了三位文臣武将,即张良、萧何和韩信。高祖说:此三人在高祖夺取天下的争斗中,确实功劳不小,但高祖并未因他们功高盖世就姑息迁就。他对韩信的处置,就充分说明刘邦不是任人摆布的傀儡,而是敢于并能够驾驭臣下的皇帝。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春正月,高祖把齐王韩信改封为楚王。六年,冬十月,有人上书告楚王韩信谋反。十二月间,高祖在淮阳地方文萃领…  相似文献   

5.
略一:君甘臣酸遴选大臣,对于君主来说实在是一件重大的事情。他们是否良臣,取决于君主的明智,人们对于一位君主及其能力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通过对他左右的人们的观察得来的,如果左右的人们是有能力的而且是忠诚的, 他就常常能够被认为是明智的,因为他已经知道怎样认识他们的能力并且使他们忠贞不渝。任何一个领导集团,其内部最佳结构,都可以用得上“君甘臣酸”之计。晏子说:“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意思是说,君与臣皆有不同的气质、能力、风格和独立见解。如果一味地君说甜,你也说甜, 满朝文武一个味,这个领导集团就没有生气,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6.
士大夫进谏行为可以从文化、组织与个人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古代的逆向领导以士大夫进谏为主导,以仁政理想为目标,以君主开明为前提,以臣下进谏为关键,以伦理道德为准绳。士大夫积极进谏行为对现代逆向领导的启示是,组织道德化为逆向领导提供生成环境,上级去中心化为逆向领导提供前提,下级去边缘化为逆向领导合理发力。  相似文献   

7.
权术与艺术     
提起“权术”二字,在我脑中不禁浮现出两个人来。一个是中国古代的商君成汤。夏朝的末代君主桀荒淫无道,被原先的臣属商国所灭,商因而代夏。但商君成汤怕落下“天下言己为贪”的话柄,于是就  相似文献   

8.
《黄帝四经》对国家治理中与君主相关的矛盾关系见解深刻。在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处理上,其强调二者关系建立的经济基础、二者的职能界限、二者应双向互动;在领导与民众的关系处理上,其强调顺应民心、沟通机制畅通、与民同利;在与领导地位休戚相关的下属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处理上,其强调贤与不肖各在其位,臣与臣之间不党;在领导与道的关系处理上,其强调领导应因道立法、案(按)法而治。《黄帝四经》关于领导相关关系的处理艺术,极大地彰显了管理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9.
一、荀子倡导社会公平正义 在《荀子》一书中,荀子倡导社会公平正义理念有多处体现. 1.荀子希望君主能主持国家的公平正义.荀子深知,在君主统治的政治体制下,一个好的君主是政治清明、民众安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中俄产业(科技)互补与共生性合作新思想,阐述共生性合作的理论内涵和共生性合作的条件与要素,为建立站与共生性合作,需要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合作载体与合作平台,重点围绕提升中俄两国产业结构水平,规划筛选出不同类型的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11.
星云大师:自古以来,臣子嘴脸,千奇百怪,我归纳为“四种臣子”。 崇年先生:哪四种臣子? 星云大师:一是乱臣。乱臣又称奸臣、僭臣、贼臣。这种臣子不管大臣小臣,只有坏事,不会成事。自古以来.秦始皇的辅弼之臣赵高、唐玄宗的宰相杨国忠、宋高宗的宰辅秦桧、明崇祯的太监千岁魏忠贤,这些人都是瞒上欺下、一手遮天的乱臣,  相似文献   

12.
治国乏术,邀誉有方——崇祯帝的悲剧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之一,天灾人祸频传。当时的崇祯皇帝面对这种山崩地裂的局势,曾思有所作为,他为了摆脱阉党的控制,钦定“逆案”,将魏忠贤等人处死;并平反冤狱,革除弊政,天下事似有可为。但崇祯帝才能平庸,对臣下以重刑控驭,加上赏罚不分,凡事诿过臣下,甚至认为“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臣僚人人自危,不思有功,但求无过。崇祯乃不得不再重用宦官,委以军事、财政等大权,朝政更加败坏。  相似文献   

13.
正齐景公是春秋时期齐国君主,姜姓,吕氏,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他幼年即位,在位达58年。概括齐景公的一生,可谓幸运:本来没有成为国君的份儿,但由于哥哥齐庄公行为荒唐被杀自己被扶上君位;耽于享乐、赋敛无度、思想幼稚、宠信宵小,却依赖祖上齐桓公称霸诸侯的余威,并倚重晏子、司马穰苴这两个贤、智、忠、勇之臣而安享富贵,虽有亡国之迹却得以免于亡国之祸。但另一方面,齐景公坐视权臣田氏收买人心、倾覆姜氏  相似文献   

14.
贞观之治的出现,除李世民的人格魅力之外,更离不开群臣的共同经营。贞观年间政治清明,大臣建言献策,倾心为国,唐太宗虚心纳谏,闻过则喜。贞观群臣犯颜直谏不是不讲策略的死谏,而是非常讲究方式方法,其中,对谏言时机的精准把握在《贞观政要》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包括君主有意引导、君主智识不够、君主可能犯错、补救君主错误、君主举棋不定等五个选择时机。  相似文献   

15.
《秘书之友》2010,(10):8-8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生勤政清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虽然身居相位,却廉洁奉公,晚年他曾上表后主刘禅,这便是著名的《自表后主》,其中写道:“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相似文献   

16.
刘典 《办公室业务》2013,(8):53-53,57
合理的休假制度可大大提高办公效率,也对弘扬传统文化、拉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古代,历代王朝的休假制度仅针对从政官员,统治者为了鼓励臣下尽心国事。专心高效地办公,不断在实践中完善休假制度。名目多样。内容丰富,对现行的节日休假制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洋 《管理科学文摘》2009,(31):277-277
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现象,它规定古时臣民对君主、历史上的君主和当朝尊者以及其他一些被尊重的人,不得直呼其名,须以其它方式避开。避讳这一习俗起源于周、定于秦、盛于唐宋、弛于元、复于清、废于民国。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避讳对于我国历史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平添了不少障碍。但只要对避讳加以深入研究和利用,发现其规律和掌握其特点,对于鉴定古籍版本的真伪、古籍的成书年代、成书地点等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难得糊涂     
宋太宗在北陪园饮酒,臣子孔守正和王荣侍奉酒宴。二臣喝得酩酊大醉,互相争吵不休,失去了臣下的礼节。内侍奏请太宗将二人抓起来送吏部去治罪。但是太宗说,不,派人送他们回家。第二天,他俩酒醒了,想起昨晚酒后在皇上面前失礼,十分后怕,  相似文献   

19.
大体说来,中国古代的人主(多数时候指君主,有些时候指没有成为君主的集团首领)用人,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其一,明主用贤才模式;其二,庸主用庸才模式;其三,变昏明主用奸才模式。这三种君主用人模式,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巨大。比较这三种用人模式的优劣,对今天中国改革用人制度、推进社会进步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