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帖子”、“对子”、“对语”、“联语”、“联对”、“联句”、“偶句”等,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楹柱等上的联语,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某种目的而彼此互答的对语,抑或是人们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偶句等。对联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传之已久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融汇了我国历史上各时期的优秀文化,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和表现力,历经千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2.
《联对作法》一书之理论部分集中阐述了蔡东藩的联律观.其"偶句"主要讲对联应讲求传统对仗,个别地方为"不以文害词"可以适当放宽,但对"自对"未能认识完全,容忍某些因"集古仿古"而失对者亦不妥."修词"讲对联之写作应切题切时切地切人切事,兼及"文境"."谐音"揭示了对联声律规则马蹄韵的锥形,只是每边一到四句贯彻尚不彻底,五句以上的规则则完全没有弄清.  相似文献   

3.
正对联又称对了,足互相对偶的文句,由上联(出句)和下联(对句)组成,一般贴于门、厅堂等处,可分类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和存联等。据说,中国的第一副对联是后蜀皇帝孟昶撰写的,联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对联作为一种小型的文学艺术形式,自诞生后,就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书法艺术为我国广大人民所喜爱。1984年,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成立时,日本友人富藤惠秀致函祝贺,他在函中写道:"日语、英语都有对句,可是和中  相似文献   

4.
《联对作法》一书之理论部分集中阐述了蔡东藩的联律观。其“偶句”主要讲对联应讲求传统对仗 ,个别地方为“不以文害词”可以适当放宽 ,但对“自对”未能认识完全 ,容忍某些因“集古仿古”而失对者亦不妥。“修词”讲对联之写作应切题切时切地切人切事 ,兼及“文境”。“谐音”揭示了对联声律规则马蹄韵的锥形 ,只是每边一到四句贯彻尚不彻底 ,五句以上的规则则完全没有弄清  相似文献   

5.
英语中的联加语是英国一些语法学家近年来研究的一个新的语法项目。在国内外出版的语法书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极少。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联加语作深入细致的研讨,从而达到掌握并使用好联加语之目的。在讨论之前,首先要搞清联加语和连词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及它们在语法功能上的相似之处。联加语大都由副词或介词短语(也有一些连词)充当,在句中基本上起连接作用;而连词是一种虚词,用于连接单词、短语、从句或句子,它在句中不能担任句子的成分。由此可见,联加语不等于连词。英语中联加语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6.
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但人们一直以为原对句不能译作外语对偶句,以致不懂汉语的人至今不能欣赏。通过对望城黑麋峰长联的英译探索证明,只要原对句语法结构相同,翻译成对偶句是完全可能的。对联能英译成对偶句,译成其他语言的对偶句也应当可能。对联这个问题可以解决,诗词曲的对仗句也应当可以解决。通过将望城黑麋峰长联英译成对偶句的三个步骤,以及在英译过程中得到的九个方面的认识作了初步的总结,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努力,把我国的对联乃至诗词曲逐步介绍给其他民族的读者。  相似文献   

7.
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但人们一直以为原对句不能译作外语对偶句,以致不懂汉语的人至今不能欣赏。通过对望城黑糜峰长联的英译探索证明,只要原对句语法结构相同,翻译成对偶句是完全可能的。对联能英译成对偶句,译成其他语言的对偶句也应当可能。对联这个问题可以解决,诗词曲的对仗句也应当可以解决。通过将望城黑糜峰长联英译成对偶句的三个步骤,以及在英译过程中得到的九个方面的认识作了初步的总结,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努力,把我国的对联乃至诗词曲进步介绍给其他民族的读者。  相似文献   

8.
联语是中文所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属感性范畴;数学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属理性范畴。然而,不少对联与数学结缘,或数字入联、或概念入联、或运算入联,这不仅丰富了联语的赏读性,增强了联语的深刻性,而且让读者感受到数字的独特魅力,体味到数学的内在之美。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存在着大量两两对出,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关联的句子。这类句子是对偶句的雏型。这种偶对结构按其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句间对和当句对;按其上句与下句之间的内容和意义关系可为正对、反对、串对、比兴对、互文对等;按其形式又可分为挑水对、共主对、貌词对、排对、长对,博对等。这些骈丝俪片后来逐步形成了精工对偶句、骈句、律诗中的对仗以及对联等形式,并且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骈体文。偶辞是中华民族在对称中求和谐,在均衡中体现整体性的传统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重阳话寿联     
《老友》2014,(10)
正重阳节,也称敬老节。为老人祝寿题赠寿联,以表示美好祝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籍寿联中,不乏佳联妙对,重阳佳节品之,更是妙趣横生,回味无穷。相传,清代文人王文清曾为当地一位百岁老人题赠一副对联:"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独逢。"此联上下句虽没有直接道明"百岁"二字,但联句中却巧妙地含有"百岁"之意。这是因为联语中蕴含了民间的"人生不满百"和"世上难逢百岁人"两句俗语。  相似文献   

11.
《赣风》第16期刊登了黄菱舟先生的《江西名胜名联及联语趣谈(续)》。这篇文章收集了不少好对联。这对宣传江西名胜,发扬对联文化,大有裨益,值得称赞。我读后获益不少。我是江西省大余县人,当读到此文所列梅岭联时,倍感亲切。现就梅岭古联问题,发表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2.
楹联即对联,又称对于,其类别可达数十种之多,而名胜楹联只是其中一小类。顾名思义,名胜楹联即为名胜地撰写的对联,它有广狭之分。狭义名胜联仅指著名风景地的对联。广义名胜联包括著名风景地、历史文化古迹的对联。这样,广义名胜联就包括胜迹联、园林联、庙宇联、刹寺联,以及某些会馆、戏台、亭院等地的对联。我们这里说的名胜楹联,指的是广义的名胜联。  相似文献   

13.
蛇年品蛇联     
田大金 《老友》2013,(2):55-55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对偶语句.每逢喜庆佳节,人们都喜欢贴对联.文人雅士相聚在一起时,往往互出联语求对.有时候用十二生肖作联语,试对方才学。2013年是农历癸巳年.俗称蛇年。虽然“蛇”与“折”同音,是个不吉祥的字.但蛇联也不少。现将我搜集的几副蛇联与诸位共品赏。  相似文献   

14.
孟红 《中华魂》2012,(5):43-44,53
朱德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对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的对联艺术尤有很高的造诣,他善长诗文联语,一生中做诗撰联颇多。正如史沫特莱所说:"在朱德的军人刚毅中,含有诗人的气质。"他不仅工诗善词,而且撰联作对也是为人称赞的高手。在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于战争年代撰写的以抒发革命情谊和痛悼志士英烈为内容的挽联是  相似文献   

15.
明清小说在设置人物或编织情节时,常常像作对联一样,"一联""一联"地让不同的叙事单元两两相对地组织起来。这种对联思维直观地体现在"回目对联""章回尾联"和"章回插联"等三种不同类型对联的安置和运用上,成为小说构思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但在设置人物、编织情节时,明清小说有时又脱略对联的外在形式,把不同的叙事单元像作对联一样两两相应地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16.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中央拨乱反正的政策指导下,我国旅游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反映传统旅游文化一个方面的胜迹名联从而常被报刊提说。正当昆明大观楼孙髯翁联和成都望江楼钟云舫联互争长短之际,成都一报一刊指出青城山建福宫李善济撰书的对联,更比孙、钟联的联语更长。自此以后,国内报刊相继介绍了十多处风光胜地的长联,其中甚至有仅撰成而未刻出悬挂的江津城楼联(钟云舫撰)。报刊对所介绍的对联俱有简要评说,当然都是极口赞许,唯独四川论者扬钟抑李,以为钟云舫所撰两联,皆在描绘风光佳丽之余,大事抨击  相似文献   

17.
茶韵联趣     
正对联是被陈寅恪称为"最具中国文学特色"的一种体裁,茶联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些联语的作者一般难以稽考,茶联常用口语,基本不用典故,但很有趣味。浙江湖州八里店有一茶亭,亭柱上有一副茶联:"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意思是说,人们走进茶亭,不分彼此,各抒己见,无拘无束,饮茶之后转身登程,各奔东西。此联有景有情,  相似文献   

18.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宫观庙宇中的对联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山道教对联数量繁多,涉及的范围广泛,内涵丰富.在众多的武当山道教对联中,讲"仙学养生"的对联占有重要地位.武当山道教对联所见养生智慧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性命双修、内丹修炼和动静互摄等四个方面.这些养生智慧不仅是中华养生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它可以给现代人治疗"现代病"提供宝贵借鉴;其对修身养性的讲求,有助于新世纪人们实现不断提升生命质量的热切愿望.  相似文献   

19.
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是:二四七三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百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社会的黑暗!  相似文献   

20.
袁爱新 《老友》2012,(4):57-57
拆字联,是采用离合汉字字体的手法巧妙地编成对联。这种联语有分有合,字面意思亦通顺,读起来颇有味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