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代汉语诗歌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不同时期的汉语写作者都曾根据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意需求,将各种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化入汉语诗歌写作中。实际上,这一贯穿当代诗歌史的现象,暗含了新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密码,以及“主流”文化革新过程中被疏忽的力量。在我们已有的新诗史视野中,汉语诗歌从自我创造走向政治身份之间的道路上,有一重关系常常被忽视:即当代汉语诗歌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源汲取。当然,也有少数民族诗人发出了另外的声音,来应对“他者”的眼光。这种交互关系,无疑是透视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2.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后现代主义成为中国学界的显学,对先锋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可是,在第三代诗人的诗论文章以及众多中国当代诗史的学术论著,如洪子诚、刘登翰合著的《中国当代诗歌史》以及程光炜的《中国当代新诗史》等书之中,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或讨论,形同隐匿。对于当代诗史发展的分期问题,这些著作往往舍弃后现代主义,改以诗歌群落和思潮流派的兴替,作为先锋诗歌的主要分期依据,刻意忽视第三代诗歌所蕴含的后现代特质。事实上,对于中国当代诗史的"后现代时期",依旧存在相当可观的诠释空间。  相似文献   

3.
诗人翟永明作为中国当代诗坛"女性诗歌"的代表之一。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女性诗歌"写作的"青春期"后,诗歌创作呈现出复杂的面貌,戏剧性、叙述性以及对诗歌经验的重视等,都体现了她对诗歌艺术的不懈探索,对自我的不断更新,通过对翟永明不同时期诗歌作品的细读与分析,理清翟永明诗歌艺术探索的内在理路、诗歌风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初崛起的新边塞诗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学现象,是观察当代诗歌发展历程重要的西部坐标。本文试图将新边塞诗放回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之中,以其他诗派和文学现象为参照系考察新边塞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文学史角色。  相似文献   

5.
"白诗歌"作为生长于广东的一个诗歌群体,在如何继承传统、发掘现实及口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独特的理论倡导和有效的创作实践,这是当代诗歌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事件。本文对白诗歌的艺术主张、代表性创作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提出中国当代诗歌应该特别关注此类创作走向的吁求,并阐述了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诗歌当代分流的台湾诗歌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坚实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作为台湾当代诗歌王国中的一方重镇,女性诗歌亦走过了同样的诗路历程,取得了同样巨大的艺术成就。台湾当代女性诗歌,无论是诗人的数量,诗歌的质量,还是诗学的营造,诗美的流变,在中国当代新诗史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女子诗报》是1988年创办的一个民间女性诗报,它作为中国当代诗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在近30年的坚持中,不仅成为当代诗歌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也是我们观察"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以及"女性意识"在中国女诗人群体身上不断深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文化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8.
当代流行歌词中的古典诗歌元素主要体现在意境的营造、典故的化用、比兴手法的借鉴等方面,当代流行歌词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精华元素,并且在继承中有发展,使得当代流行歌词沿着中国传统诗歌中合乐之歌词这一脉络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9.
“朦胧诗”后被称为“第三代”的诗人是新时期诗歌中一直未被定论的集体,他们以全面反叛中国 新诗秩序开始,却没有建立起新的诗歌秩序,他们的创作活动将中国当代诗歌划分成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成为 中国当代诗歌走向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作家的开拓创新.活跃在中国当代诗坛上的巴蜀诗人,是一支有着强烈开拓创新意识的文学劲旅.在当代诗歌发展的各个时段,他们多发挥了首开先河、奠基开派与砥柱中流的重大作用.在民族诗型、多样风格、诗歌理论的建设上,也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与非凡的创造.追溯巴蜀诗人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开拓性贡献,对冲破当下诗歌困境、推动中国文学走向繁荣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石天河是注定要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诗人、文艺评论家。在中国当代诗坛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虔诚地敬畏诗歌,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诗歌的尊严。这是因为只有在诗歌的世界,他才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追求自己的高远理想,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拥有一个美妙的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12.
当代流行歌词中的古典诗歌元素主要体现在意境的营造、典故的化用、比兴手法的借鉴等方面,当代流行歌词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精华元素,并且在继承中有发展,使得当代流行歌词沿着中国传统诗歌中合乐之歌词这一脉络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具有悠久的诗歌文化传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诗歌读者群体,这两大优势为当代诗歌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飞翔的翅膀.可是,当代诗歌不但未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诗歌的爱好和欣赏的欲望,相反,自身发展却越来越深地陷入了尴尬的困境.如何突破重围,建立积极向上、反映时代精神的新诗歌话语成为诸多有识之士关注的问题.藏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同样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其古典诗歌灿烂辉煌,不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滋润着藏族人民的灵魂,而且,其贴近生活、追求崇高与创新的艺术精神对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系具有浓厚的西方特征,与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体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谱系,其术语、概念、范畴主要是从西方输入的.在如何对待中国古代诗学话语和当代先锋诗论话语方面,中国现代诗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中国现代诗学不应该只是新诗理论,还应该包容古典诗学;不应该只是"现代"诗学,还应该包容"当代"诗学,特别是当代先锋诗歌理论.重建中国现代诗学,应该充分吸收中国古代诗学思想和当代诗论思想,使它既能够有效地言说古代诗歌现象,又能够有效地言说当代先锋诗歌现象.  相似文献   

15.
荒诞意识是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生存状态的急剧变化与中西文化的互相交流与借鉴,荒诞意识也不可避免地以各种形式反映在中国当代诗歌中。本文从三个方面揭示了中国当代诗歌中的荒诞意识。首先是以文革后期产生的朦胧诗为代表的新诗潮对荒诞现实的揭示与否定;其次是诗人对自我生存的荒诞性的表现以及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对诗歌的缺席;最后是由于当代诗歌对历来诗歌语言传统的否定与重建所导致的诗歌文本的荒诞。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诗歌的回顾与前瞻李宗涛世纪末的巨幕正徐徐拉开。身处技术时代的工业文明之中,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文化的冲击下,蓦然回首当代诗歌更迭嬗变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命运的潮水似乎总是把我们推向无法预知的地方。中国当代诗歌经“文革”之后首度崛起是70、8...  相似文献   

17.
朱增泉的军旅诗歌有一种脱颖而出的品质,植根于中国当代军旅诗学情景,却又超拔于这一时段的总体诗学氛同.中国当代军旅诗歌的关键性命题都与朱增泉诗歌构成了一种紧密联系,但是独特的将军气质使朱增泉诗歌在葆有这些特性的同时,又在根本之处与其他军旅诗歌相区别.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诗坛,朦胧诗人北岛最为引人注目,而今虽移居海外依然笔耕不辍。通观北岛的诗歌创作应以移居海外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其移居海外前,他的诗多以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为抒写对象,对当时人们的社会心理予以剖析,尤其是对历经"文革"的一代青年的心路历程进行诗性呈示,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并传达出人们的复杂心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一诗歌现象时,发现北岛这一时期的诗歌文本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还有着十分重要的"诗史"意义和认知价值。他的诗形象反映了"文革"前后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生活,深刻表现了"文革"时期一代青年复杂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当代"诗歌的生产与消费中,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倡懂"潮流,"懂"不仅是"当代"诗歌生产的重要标尺,也是"当代"读者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这种潮流的生成与壮大,一方面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当代诗歌理想范式的建构紧密相关,同时还与国家权力主体实施诗歌意识形态属性监控密不可分。"倡懂"现象的普泛化给"当代"诗歌发展带来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诗歌的边缘性可以从世界诗歌与中国诗歌、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文学与诗歌三个维度来考察。不论在哪个年代,不论我们的考察视域有多大,也不论冲突双方的身份是什么,中国当代诗歌空间中所发生的历次论争的本质皆是各种文学力量在三个维度中的冲撞与角逐,从而引发由"边缘"向"中心"的运动。这种运动不仅具有方向性,而且具有历史循环性。同时,所谓"循环"也并非无意义的历史事件重演,而是能够让诗人和学者们在历史洪流中不断反思、批判和自省,最终以时代的精神重建完善的诗歌标准与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