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曾祺是个衔接现、当代的作家,在创作中他立足于知识分子民间立场,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真实的民间,在当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作家的创作立场的角度,对汪曾祺的创作观--知识分子民间立场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出汪曾祺依据民间的道德伦理、生存原则去理解民间,进行创作的独特民间理念。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是个衔接现、当代的作家,在创作中他立足于知识分子民间立场,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真实的民间,在当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汪曾祺知识分子民间立场中的人文追求、批判姿态以及民间化的书写方式,在当代具有承先启后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知识分子转向“民间”的过程中,汪曾祺表现出了比他人更为决绝的姿态。平民立场的确立从根本上影响了他的小说理念、人物塑形及理想归宿。本文试图从这一评论视角出发,解读汪曾祺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4.
民间立场下的时代精神省察——肖仁福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籍作家肖仁福的小说创作近年来在国内文坛产生了广泛影响。其小说创作的主题意旨,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当代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文化、生存状态、精神特点的体验与叙述;二是基于民间立场对当代官场文化的省察和反思;三是围绕传统士道观念的现代蜕变,对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处境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里下河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汪曾祺在作品创作中始终远离庙堂,与当代主流文化也保持着距离,驻足于民间这块自由广阔的空间里深耕。民间意识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小说创作具有明显的民间地域特点,表现在小说中诗意的民俗风貌、诗意的小说语言、诗意的民间人物等方面,作品着力于营造出一种自在的民间生活形态,构建出诗意的民间世界。  相似文献   

6.
山东作家张炜是一个大地的歌者,他的小说创作有着鲜明的民间立场,蕴含着多样化的民间审美形态,呈现出别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品格。然而,张炜的民间立场并不彻底,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写作者,无法摆脱知识分子情结,知识分子叙事方式令其与真正的民间立场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作者企图重建理想道德主义和进行精神启蒙的时候,难免流于空喊,唤不起人们的同情和响应,劳而无功。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是当代中国独具魅力的作家之一.本文从民间立场的角度分析了汪曾祺在文学史上的边缘角色地位以及这一地位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从审美意识的角度论证了其作品呈现的世俗化审美特征及文化心理;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了其对中国当代文学提供的独特元素.这些因素无疑是构成汪曾祺文学世界魅力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伴随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历史性转变,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整体面貌和创作也发生剧变。从叙述视角上来看,十七年到新时期初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始终以政治视角为主,作家对叙述视角的确立更多地是出于表达文学立场、创作思想和政治诉求的考虑,极少出于对文学形式、技巧、审美价值做出思考。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进入新的创作阶段,其中叙述视角从政治化的外部视角向个人化的人性、心灵的内部转移成为这一创作阶段转型的重要标志。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意味着作家创作立场的选择和确定。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视角从十七年、新时期及至90年代持续至今的转变,从政治视角到人性视角,从集体叙事到个体叙事,标志着知识分子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知识分子精神反思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赵树理小说的怨恨来源于以下诸多冲突:创作方法和创作目的的冲突,文化立场和文化人格的冲突,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的冲突,社会功利与文学审美的冲突,革命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冲突,农民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的冲突。赵树理的冲突是整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冲突,赵树理的怨恨是整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怨恨,中国现当代文化就在这种无尽的冲突与怨恨中呼啸前进。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的散文化,一直是我国现、当代部分抒情作家的创作追求。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其小说创作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我国古典诗歌、散文的意境、韵味及章法形式等融合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形成散文化的小说。本文从汪曾祺小说的语言、意境、情节、结构、人物刻画、题材六方面入手,对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进行剖析评述,以求促进对汪曾祺小说的进一步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赵树理与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共同地反映出丰富、鲜活的民间生活。从创作主题、风俗民情、人物的生存境遇与精神状态等各方面来考察,赵树理与汪曾祺殊途同归的民间立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前者还难以摆脱政治意识的干预,对于解放区农民的生活和内在情感有比较深切的把握和文学观照,后者相对表现出传统伦理的民间形态,却更多地体现了人性自由和内在精神品性的发掘。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通过追溯其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发现这位从旧时代过来的作家经历了中国当代大小各种政治运动,不仅创作断断续续,而且“早熟”弄口“晚成”间隔了整整30年。从精神结构上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从创作倾向上说,他是20世纪最后一个京派作家。士大夫的精神心理结构和京派的创作追求与中国当代日益左转激进的政治文化环境发生强烈碰撞,形成了汪曾祺坎坷复杂的人生经历和奇特的创作“间断性”风貌。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赵树理,一生固守不变的民间立场让人叹为观止。他的民间立场,使他的创作为新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寄托着作家的审美理想。赵树理"文摊"文学观、"问题小说"创作观和"大团圆结局"的美学观三个方面很好地体现了赵树理民间立场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4.
知青作家的创作,最初与“文革”后中国文学的主流保持高度一致。随着创作的深入,不少知青作家开始从自身的经验中超脱出来,注意到了更具普遍性的人性人生,逐渐由单一的知青立场向民族文化立场和民间立场转移,创作开始走向分化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张炜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位标志性作家,他的作品一直秉持着对当代知识分子精神理想的追求和对民间信仰的坚守,拥有一以贯之的道德激情。《能不忆蜀葵》是张炜创作思想成熟时期的作品。在《能不忆蜀葵》中,张炜将他的民间文化价值立场具象化,他的道德理性、他的精神气韵幻化成桤明和淳于的生命信仰,流淌在字里行间,传统的儒家人文精神构成了作品的骨骼支柱,自然本真的生命人格化为作品的血肉灵魂,二者共同构成了张炜面对困境失望而不绝望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从地域生态文化视域,并放在当代中国文学整体,对陕西作家的创作进行审视来看,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为标志的陕西作家,以其创作实绩,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一笔。他们对于当代文学的启示在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要深植于他所生存的环境、故土的地域文化;始终关注现实,坚守平民立场与情怀;坚守艺术精神和纯艺术的道路;对于人文立场与良知的坚守。  相似文献   

17.
民俗既影响作家的创作,又构成创作的内容本身。胶东新时期以来的乡土题材小说造就出的文学"胶东"中,民俗书写构成了小说的审美风格和美学价值。特定的民俗形式、特定的民生内容,又折射出特定的地缘文化精神。社会现代化引起民俗变更,也带来乡土小说视阈的新变。新时期以来胶东乡土题材小说中的民俗书写,坚持知识分子的大地民间立场,体现乡土民间关怀,实现了精英与民间的对接,解决了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及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在80年代初发表的轰动文坛的《受戒》,带有鲜明的风俗画特色,真实而生动的体现了汪曾祺小说的创作特色:“小说中有诗的情调、散文的意境、有文人的雅趣、民间的世俗美。”汪曾祺在小说的题材、结构、人物塑造、语言四方面进行了文体的创造实践,创作出了许许多多带有民间世俗美的像诗像散文的优美小说。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汪曾祺在小说中引用了大量民歌。沈从文用情歌高扬生命力量;汪曾祺用劳动歌和儿歌关注劳动者的生活。民歌引用反映出沈从文的保守性和汪曾祺的开放性,奠定了他们的作品的抒情基调和民间立场。  相似文献   

20.
陆建华解读汪曾祺的"私信",源于其与作家共识文学表现人性原点的特殊机缘,其《私信中的汪曾祺》论述作家和评论家之间16年文学对话的价值,即阐释汪曾祺创作的灵感、背景、人物等机制的形成,对作家进行人格品藻以及论述此著所表现的文化批判精神,这一切都是对汪曾祺研究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