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7 毫秒
1.
本文是作者为导演话剧《我爱莫扎特》所作的导演阐述(该剧参加’95广东国际艺术节获导演一等奖)。作者先对剧本的叙述结构、心理结构、哲理结构与形象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排演该剧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演员表演等方面的处理构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焦菊隐"心象"说的理论渊源、基本涵义、舞台实践等方面的梳理,阐述了"心象"说在中国话剧导演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刻意义,并指出了重建具有中国特色话剧导演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指导意义,但其具体应用因文体不同而异,针对戏剧翻译,关联理论中的译文读者的角色需由传统意义上的案头读者延伸到导演和观众,所以译者在翻译时要增强导演意识,列出了导演在二度创作中与译文质量相关的一部分工作,如催生人物心象、情感外化为行动等;阐述了在戏剧的不同部分(如指示语、话语标记语、独白和对白)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体现导演意识,如剧外指示语空间位置的明确性,台词的上口、顺耳、节奏感、动作性、性格化,以台词言外行为的传达等。  相似文献   

4.
一个寒冷的冬日,在上海戏剧学院见到了卢昂教授。印象中的导演大多个性张扬,激情四射,而眼前的卢昂儒雅、谦和,更像一位久经历练、修养深厚的学者。 作为一名戏剧导演,卢昂在戏剧导演领域取得了诸多荣誉: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中国戏剧新世纪杰出导演、中国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上海市曙光学者……  相似文献   

5.
张彭春留学美国期间,认真学习西方戏剧和导演理论,第一个把西方现代导演理念和导演方法引入中国,把多部世界名著搬上戏剧舞台,赢得国内广泛的赞誉。他在话剧导演活动中体现了鲜明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在多年指导排演“临川四梦”和他人剧作的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导演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在中国古代戏曲导演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的“四梦”题词,是对戏曲导演思想的阐释;他所提出的“意趣神色”,是其戏曲导演艺术的精髓;他撰写的《庙记》,是从导演角度论表演艺术的经典。而且,他在导演实践中注重培育创作集体,注重以艺德育人。  相似文献   

7.
伊夫 《华人时刊》2004,(1):52-53
2003年1月4日,北京。因意见不合而被西影集团辞退的导演吴天明,得到了张艺谋、丁荫楠、郭宝昌、何群和冯小刚等10余位知名导演的集体书面声援。替吴天明、也替自己“导演的合法权益”维权。《龙年档案》导演一栏里没有了吴天明,但长期以来自顾自的演艺界人士能第一次采取联合行动,却真切地写进了“羊年档案”。 有合也有分,一周后,上海。陈逸飞与姜文在《理发师》合作中不欢而散。意外的是,这次冲突姜文一反常态很配合  相似文献   

8.
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语言。电影修辞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电影导演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品位,彰显电影导演的风格。英国导演史蒂芬·戴德利虽然至今只有四部电影长片,但每部影片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提名,足见其导演功力的深厚。借助史蒂芬·戴德利的影片,从电影的主体、画面和声音等方面对隐喻、色彩渲染、声音暗示等手法的运用,来分析电影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9.
洪深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第一个导演。他从美国留学回国后,首先通过上海戏剧协社,在话剧导演实践中使导演制得以确立,并且通过导演电影、残剧教育和积极参与其它戏剧活动,使导演制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艺谋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界最擅长造型的导演 ,他的影片在环境造型、人物造型、景物造型、生活细节上都别具一格 ,从而建立了他在中国电影界一流导演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播学的兴起为戏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视野。新媒体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消解了戏台在戏曲艺术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电影戏曲、电视戏曲和网上戏曲为戏曲艺术的传播与接受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从传播学角度审视戏曲艺术的属性,分析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给戏曲传受带来的新的特点,可以反思戏曲在现代媒体下的生存状况和前景。  相似文献   

12.
论古代戏曲导演理论“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戏曲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影响。古代戏曲导演理论高度重视人的作用,把演员作为戏曲舞台的真正主宰。这种强调对舞台演出主体“人”的观念,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符合“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维模式及戏曲舞台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3.
毛批《琵琶》对戏曲的本质作了全新的审视,对戏曲的结构艺术作了深入的探讨,对大团圆的结局提出了异议,对戏曲的表现方法有系统的梳理。它睹前人睹而未全之秘,发前人发而未至之论,对今天的创作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适在五四时期对于传统戏曲的批判和对李渔戏曲的肯定,都出自于剧场性这一戏剧的根本特性。胡适认为李渔戏曲特有的曲折而充满矛盾纠葛的情节,性格丰富复杂的人物,恢谐风趣的宾白,对生活和人情的细腻体会,决定了李渔戏曲是活的文学的样本。胡适这种客观和充满学理性的态度,决定了他在五四时期的戏剧理论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对于中国戏剧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明清福建禁戏主要体现在禁淫戏、禁夜戏、禁酬神演剧等方面。禁戏反映出了统治者正统思想与民间俗文艺之间的矛盾,还体现了福建戏曲的生存状态与演变趋向。禁戏使戏曲向雅化与规范的方面发展,有着审美意义上的改进,但却给民间戏曲特有的群体性娱乐活动带来了较大的压制。  相似文献   

16.
稀见戏曲剧种二夹弦源流考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二夹弦是流行于鲁、豫、皖地区的稀见戏曲剧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具个性的文化价值,2008年二夹弦正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界关于其起源问题的探讨虽很热烈,却尚无定论.二夹弦的传统剧目、特色声腔、表演特征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艺术形态,由此入手探究进行研究,考证其起源,梳理其发展脉络,见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可辨出二夹弦起源于民间曲艺艺术花鼓丁香,在融合黄河流域的民间音乐以及借鉴吸收其他兄弟剧种艺术养分的基础上,最终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相对成熟的戏曲剧种.  相似文献   

17.
韩剧跨国热播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韩剧在东亚文化圈持续热播,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韩剧在传播过程中主要以规模化、偶像化、消费性、娱乐性的方式进行传播。韩剧之所以能在东亚诸国广泛传播,其原因在于观众的共同文化心理和剧作的大众化传播方式,获得了有共同特质和现象的东亚文化圈的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电视与戏曲一开始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逐渐相辅相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戏曲与电视结合是双向选择的结果,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随着电视传媒的出现,戏曲在传播方式、艺术形态、观剧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写意为特征的戏曲与以写实为特征的电视艺术结缘,经高度融合而成戏曲电视剧。传统与现代,戏曲与电视并不矛盾,二者的结合为彼此的发展增强了活力,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山西侯马皮影人物造型的形式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马皮影艺术从清末民初逐步发展起来,其中皮影人物造型既是表演影戏的道具,又是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文章认为侯马皮影人物造型具有和谐美、均衡美、气韵美等美学特征。对于这些人物造型规律的研究,有益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古代曲学中的演艺论是伴随着舞台搬演而产生、发展的。从演员论、演唱论、演技论、导演论对古代戏曲演艺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古代戏曲演艺论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对戏曲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