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之后到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历史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低级发展阶段。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要经过一个改变生产关系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过改变生产关系,可以直接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经过改变生产关系之后,还要经过工业化、信息化等阶段才能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不发达国家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还处在资本疯狂扩张时期。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并不消灭资本;它还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疯狂扩张,直到资本的社会化。资本自己否定了自己,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就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关系复杂、任务繁重的漫长的市场经济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2.
生产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人们在生产中发生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相对于生产力这一内容而言,是生产的社会形式。马克思说:“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生产关系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具有二重结构,它是经济利益关系和经济运行关系的有机统一体。探明生产关系的二重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决定、制约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过程及其发展阶段的总根源。在阶级社会里,一切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或者说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在奴隶社会,表现为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在封建社会,表现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从有阶级向无阶级过渡的社会,这个社会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那么,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是什么关系呢?究竟是到社会主义制度自身中去找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根源,还是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残余、碎片中去找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根源?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就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规律和原则,它既反映了劳动者之间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生产关系,又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产.但怎样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贯彻好按劳分配原则,尚有一些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急待解决. 近些年来,对按劳分配中的“劳”的理解,经济学界开展了热烈讨论,究竟是指过去的物化了的劳动,潜在形态的劳动,还是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所有制是人们对劳动力占有的社会形式。它表示劳动力归谁所有,是归劳动者个人所有,还是归某个阶级或整个社会所有。是人们在劳动力占有方面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因为生产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同,作为生产关系一个方面的劳动力所有制也不同。对社会主义劳动力所有制的具体形式,经济学界历来其说不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直接论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占有问题。只是在论述其它问题时,涉及到这一内容。如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分配思想和论述按劳分配原则的内容中,就包含着劳动力所有制的内容。下面就从理解有关论述入手,谈谈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劳动力个人所有制的理由。  相似文献   

6.
考察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需要区分物象化一般与生产关系的物象化、物化一般与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需要区分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与竖立其上的拜物教观念。生产关系的物象化是指生产关系表现为物象与物象之间的关系;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是指物在特定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它作为物就具有的属性。资本的拜物教性质非常复杂,远不是生产关系的物象化和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能够透彻地说明的。拜物教观念指的是一种把物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获得的规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属性的错认,它直接与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而不是生产关系的物象化有关。在拜物教观念的支配下,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混淆了生产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抽象化、永恒化了。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人们在生产资料方面的平等关系与分配领域和财产状况上的不平等之间的矛盾,只是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生产关系内部的矛盾。生产和需求(消费)之间的矛盾也不是主要矛盾,它从属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基本矛盾,只有基本矛盾解决了,在进步生产关系的基础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才能解决这个矛盾。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矛盾双方统一、协调的阶段;2、统一破裂、矛盾双方不协调的阶段;3、解决、克服矛盾的阶段。如果在第三阶段矛盾还得不到解决,则可能发展为危机和冲突,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是特殊,而非一般,促使其转化有种种因素,其中内因(组织、管理上的失误,党内生活准则和民主被破坏,背离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等等)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从生产一般抽象出适于一切社会形态及其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基本经济规律,即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其客观趋势,规定着社会生产的主要过程和主导方面,制约着其他经济规律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特别是决定着由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而左右的不同社会性质。依据这一规律,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一英明决定,  相似文献   

9.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不同的所有制,决定了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性质。毛主席说:“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毛主席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是所有制变更了。 在“四人邦”制造的篡党夺权的反革命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否定我国生产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相互关系,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社会主义生产中人们相互关系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早已作出明确的说明。但是由于前几年“四人帮”为了替他们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政治纲领制造理论根据,抹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肆意践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篡改社会主义生产中人们相互关系的性质。他们胡说什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生产中人们的相互关系“最基本的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包括党内资产阶级)的阶级关系”,并“呈现出某种类似资本主义企业里的那种对立关系”,甚至是“压迫与被压迫的阶级对立关系”。(原上海市委写作组编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了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拨乱反正,本文拟就社会主义生产中人们相互关系的性质问题,谈谈我们的一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1.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毛泽东根据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的社会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当前,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一切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围。2009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09年的工作进行部署,指出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民生、和谐的原则。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民内部矛盾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无疑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关键词,报告还特别强调“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意即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这是因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完善,不断加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更加繁荣,不断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不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能促进各种体制和机制更加完善,不断健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能促进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和谐,不断改善构建和谐社会的心态基础。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半途夭折”和“寿终正寝”两种形式,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半途夭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生产力的起点和饱和点形成了生产关系的区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区间是前后交错在一起的;在这个交错区内社会现象极其复杂,只有根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用联系的观点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从宏观历史高度,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方面的发展事实进行理性思考,才能科学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14.
论政治和谐的十大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和谐包括社会经济和谐、政治和谐和文化和谐,而国际和谐、党际和谐、群际和谐、民族和谐、区域和谐、城乡和谐、党政和谐、政企和谐、党群和谐、干群和谐,则是一个社会实现政治和谐不可或缺的因素,只有着力维护好这十个方面的和谐关系,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后的当代中国,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引起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显著变动,阶级阶层分化和群体化、社会流动加快、各阶级阶层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不断加深的趋势日益凸显。这种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既表现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基本面,又对党的执政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党在执政基础问题上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必须协调阶级阶层分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增强党的社会基础;创新社会利益整合机制,促进阶级阶层的有序流动;构建有利于党的执政基础的现代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既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为我们坚持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方向,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STS的主要研究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进行新探索,要通过通过STS研究明确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特点,明确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特点,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重性的特点,促进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同时通过STS研究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的有机结合,解决目前STS研究无心化、无向化、无序化、边缘化等问题,提高STS研究的学科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STS研究理论纲领。  相似文献   

18.
资本渴求增殖自身的本性以及由增殖引发的资本积累与社会生产条件的复制是资本的两大本质属性。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由于管理革命和资本革命的发生,催生了现代企业制度和风险投资资本,由此引发资本剥削关系中的核心关系——资本与劳动的原有雇佣关系开始发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变革,从而使得原有意义上的资本剥削收入发生部分质变。并且,这种变革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因素和初级阶段政策因素的加入,还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放大。  相似文献   

19.
和谐的阶层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激发社会各阶层人员创造力的强大动力,是缓和和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的润滑剂。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在行政管理体制、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方式、产业结构、培育市场体系、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改革逐步深化,使原有的社会阶层开始分化,关系不断调整,同时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也相伴而生,阶层关系还处在形成和调整阶段。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政治权利保障不平衡、社会地位不对称、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原因,导致阶层关系出现矛盾。要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组织的调节作用,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阶层关系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从哲学的高度回答了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它深刻揭示了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特点的揭示,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社会主义社会有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石。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最早的、又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上的探索和回答,它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