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女性文学家,由于其生长在意识觉醒的年代,所以在其作品中塑造了很多的传奇女性,在这些女性中都体现出一定的女性觉醒意识,这也体现出了张爱玲自身的女性意识。本文主要通过对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分析来阐述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女性观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其女性形象大都是男权意识形态的产物.女性形象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她被想象、被塑造、被再现的"他者"命运.然而,在"三言"的一百二十篇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却一反历史常态,塑造了众多姿态各异、光彩照人的新的女性形象.在形象的塑造和表现的过程中,塑造者的观看行为及其情感态度决定塑造对象的意义呈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类学的亲属关系和亲属制度研究,长期以来在"宗族范式"的影响下积累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同时也在姻亲关系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宗族范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男性意识偏见"。李霞的人类学专著《娘家与婆家》,通过将女性视角和实践的观点引入亲属关系的人类学研究领域,彻底超越了此类"男性意识偏见",她不仅在汉人社会中"发现"了"妇女亲属关系"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同时还对妇女们的亲属关系实践的意义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说明。本文对《娘家与婆家》一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述评,明确指出李霞的研究乃是中国人类学者在亲属关系和亲属制度领域新近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相似文献   

4.
姜敬爱作品中出现的女性意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化的。初期是通过女性启蒙来达到女性解放的目的,中期则接受了社会主义女性解放的理论。到了后期,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又回到了"贤妻良母"的形象。《母女》、《人间问题》、《鸦片》是不同时期反映不同女性意识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5.
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以女性特有的笔触,在其诗中浸入中国文化的玉乳琼浆.对她诗歌英译的探讨,足见薛涛诗中中国文化的涓涓细流已经或将会怎样渗入译语国家.她诗中的"同心结"、"合欢扇"等文化内涵以及她的"松花笺"、薛涛井等所富含的文化魅力无不让译诗读者倾倒.薛涛诗英译能促进中国文化快速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刘君 《中国民族博览》2017,(10):202-203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女性文学家,由于其生长在意识觉醒的年代,所以在其作品中塑造了很多的传奇女性,在这些女性中都体现出一定的女性觉醒意识,这也体现出了张爱玲自身的女性意识.本文主要通过对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分析来阐述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董英豪  王婧 《民族论坛》2012,(16):108-109
在以"性别维度"表述"女性舞蹈"的同时,本文试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女性意识形态与舞蹈建构等元素上的特点进行挖掘,尽量站在女性的位置及其叙事方式里审视舞蹈中的女性意识以及被书写成舞蹈的女性。  相似文献   

8.
米兰 《中国民族博览》2016,(22):191-192
克里斯蒂娃是法国最具代表的女性主义者,她所提出的异质论使其被称作"超越女性主义"的新女性主义思想家.法国女性作家一直以来也在用文学作品响应着一代代女性主义者的号召,宣扬着她们的理论主张.本文将以法国女作家芭贝里的小说《刺猬的优雅》中的人物为研究对象,挖掘人物的异质特征,探讨其对二元论下男性中心主义和女性优等论的解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克里斯蒂娃是法国最具代表的女性主义者,她所提出的异质论使其被称作"超越女性主义"的新女性主义思想家。法国女性作家一直以来也在用文学作品响应着一代代女性主义者的号召,宣扬着她们的理论主张。本文将以法国女作家芭贝里的小说《刺猬的优雅》中的人物为研究对象,挖掘人物的异质特征,探讨其对二元论下男性中心主义和女性优等论的解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梅卓作为一名藏族女性作家,她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本文主要结合梅卓的小说文本和学界对其小说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对小说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形象的性格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此展现藏族女性的魅力,揭示女性地位在社会中的变化,向人们展示作者笔下藏族女性的独特美。  相似文献   

11.
《布洛陀经诗》虽然包含"阴阳合德"等合理因素,但从其宗教神灵观的主要特征,以及在角色定位上的主导思想、在价值评价上的主流意识等方面来看,"男主女从"的等级特征都较为明显。这种等级观体现了壮族性别哲学和壮族传统文化的某些糟粕,是我们在寻求性别和谐发展之道时所必须给予剔除和扬弃的。  相似文献   

12.
The last two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nessed the largest migration of the Afghanistani population in modern history. More than six million people migrated to neighbouring countries, and to North America, Europe and Australia. Among them were almost all of Afghanistan's female authors; some eventually returned, but others chose to remain in diaspora. Some stopped writing, while others have continued. Maryam Mahboob was the first Afghanistani female author to leave Afghanistan (in 1981). Her major works since then have dealt chiefly with the issues of women living in ‘Outlandia’. Having been treated as second-class citizens in Afghanistan, how do Afghanistani migrant women perceive their social status in a new environment? How has migration affected the lives of Afghanistani women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Have they assimilated with the new culture and adopted new identities, or have they retained their cultural identities and stayed in closed communities? How do these women perceive their ‘new home’ vis-à-vis the ‘old home-land’.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 female author from a Third World Islamic society living and writing in the First World? Why does Mahboob still write overwhelmingly about themes from her place of origin and in her native language, after so much time abroad?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河南省蒙古族的来源、历史、语言、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在确定其生存现状与当地汉族没有本质差别的前提下,根据问卷、访谈的结果,密切联系中国的特殊国情,着力探讨这些法定的河南省蒙古族的民族认同心理,寻找他们的存在与意识不相协调的原因。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其身份的看法,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自从族群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族群与民族、族群意识与民族意识已经成为民族研究的主题。在本文中,笔者尝试着再次对“民族”与“族群”概念、民族意识与族群意识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接着对美国和我国所采取的族群政策的变化进行了一番仔细比较分析;对解决族群矛盾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只有淡化“族群意识”,加强各族群之间的文化认同,遵循族群发展的自主性和客观规律才能较好地解决我国的族群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度母最早产生于古代印度,以一个终极的永恒力量,一个慈悲美丽、利益众生的崇拜偶像,植根于广大信仰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之中,且以自身富有的性质借助不同方法融入宇宙社会秩序之中,构成人们赖以寄托的信念和动力。而其基本性质又决定了她的存在方式和文化模式,表现为履行一种合乎宇宙秩序的、或体现神圣意志的伦理行为的终极实体或人格力量,获得了信仰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三姐”歌谣不仅凸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蕴,更关联文化共享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等主题。基于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定位的联结模式,“刘三姐”歌谣跨文化传唱可视为生成“同一个人、共同经验、共性记忆、共同情感”的意义链条,以完成情感共通和共同体形塑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以共性记忆构筑文化共享系统、以共同情感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以稳定文化基因铸牢共同体意识三者相整合,共同勾勒出理解“刘三姐”歌谣跨文化传唱的理论谱系,为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情感与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族群认同的血缘性重建--以海村京族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949年以来海村京族人族群意识的变化进行了考察。认为,客观文化特征的不断消退,族际交流与族群互动的日益频繁,族群认同上功利性取向的不断增加以及“法定”的民族属性对京族认同的冲击,使海村京族人的族群认同面临表述上的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海村京族人不得不重新利用血缘关系的不可替代性来重新构建其族群认同,并以此为基础复兴京族传统文化,强化族群成员的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18.
"以儒诠经"活动及其对当代文明对话的启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明良 《回族研究》2005,(4):101-106
"以儒诠经"活动是一种高度的文明自觉;"以儒诠经"者都是学贯东西的大师级的学者,对其成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以儒诠经"的尝试对当前的文明交往和文明对话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为我们当代学人进行文明对话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魏书>是一部皇朝史与民族史相结合的杰作.其史论中所包含的鲜明的历史文化认同观念、统一意识、门阀观念等特点,明确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民族纷争到民族融合,重新走向统一的历史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特点和价值.<魏书>史论对全面认识北朝的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政治基础和底气。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确立的内在逻辑和演进机制入手方能辨析其本质特征,中华民族整体意识最终确立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共识形成和确立的基础是广泛的爱国主义。因此,"中华民族"及其议题本身不具有制度规定性,具有价值中立性特征,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方能形成巨大的现实力量。在近代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在建设与改革时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守持续滋养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获得内在的规定性。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中要凸显社会主义属性,切实把握方向和大局,以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的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