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杜传忠  刘英基  郑丽 《江淮论坛》2013,(1):33-39,153
文运用granger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现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较明显,而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目前,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水平总体偏低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二者的协调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的协调水平较低。制约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体制性及机制性因素、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缺陷以及产业升级与城镇化发展没有实现有效结合。为此,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化推进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通过2006年~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各城市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比较可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新型工业化总水平和工业化进程、科技含量、人力资源利用与社会协调发展等指标上与国内发达经济区域存在较大差距.且尚未表现出明显缩小趋势甚至差距不断扩大,而工业经济效益、资源使用与环境保护等指标则处于中等水平.制度因素差距持续减少.因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应加快工业化进程,培养积累人力资本.推动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在城乡间转移与城镇化紧密相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决策是一种基于信息传播、预期形成的复杂微观决定,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区域非农产业集体转移,宏观上表现为转移目的地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预期在决策中起关键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工业化、城镇化联结在一起,使得城镇化水平对工业化发展的弹性在短期、长期分别表现出滞后和超前的特征。在构建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发展局部调整一自适应期望综合模型基础上,运用河南省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可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安中轩 《兰州学刊》2008,(8):58-60,87
培育和发展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然是我国区域宏观发展战略的一大目标。文章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出发,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及区域发展新格局之间的关系,指出当前我国已到了城市群发展阶段。城市群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统筹区域发展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各地区竞争力,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有利于打破地方封锁,推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因而是我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区域竞争加剧的转型发展期,“郑洛三工业走廊”工业化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从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发展的角度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郑洛三工业走廊”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价值。该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要点在于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协同创新、产城融合和利益协同。  相似文献   

6.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本、人才、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撑.融工业化和信息化于一体的新型工业化,既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又与我国文化产业在要素供给方面构成争夺.我国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文化产业和工业化、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广西新型工业化推行效果评析及进一步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工业化战略实施以来,广西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经济效率、城镇化水平和人均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区域工业化水平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工业化推进速度在加快,且已由工业化初级阶段进入中期前半阶段,但在全国仍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应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施“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战略,推动工业跨越式发展;加强产业联合,促进区域分工协作和产业关联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助推新型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经济开放度的空间差异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区域经济多重开放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科学地选择了区域经济开放的指标体系,对甘肃省各市、州的经济开放度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甘肃各地经济发展和经济开放度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省内各市、州经济开放度差异是导致当地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从而制约了甘肃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为此,甘肃省内各地应加快市场化、工业化进程,加强对内、对外双重开放,以促进甘肃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还在不断扩大.目前,中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较低,重工业所占比重较大,优势工业还主要集中在一些技术含量不高、附加价值较低、污染比较严重、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的传统产业上.在新发展观的指导下,中部地区的工业化不能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而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从而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的工业化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新兴工业化理念是人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工业化道路在技术层面上的理解。在新型工业化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工业化水平和进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模型。该指标体系包含经济发展等9个基本指标和13个子指标。运用该指标体系和测度模型,对我国暨吉林省新型工业化水平和进程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多年来我国基本上走了一条追求工业总量增长的传统工业化路径,近年来总体情况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福建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发展观观照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借助科技进步等后发优势,实现可持续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从新型工业化的这一实质重新审视福建的工业化,分析福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优势与制约因素,以产业为中心,从区域、产业、项目三方面深入探讨“十一五”期间福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新型工业化是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区域新型工业化的模式也不相同。区域经济具有开放性、倾斜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区域新型工业化的一般特征是拓展区域集群经济效应;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用信息化带动区域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及区域制度环境的建设。我国区域经济可划分为能矿资源富集区、成熟区、成长区和贫穷落后区四种类型,针对各个区域的特点提出新型工业化的四种发展模式:信息技术提升模式、信息技术密集模式、信息产业———经济带波及模式和新型工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重的增长极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新型工业化不仅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经之路 ,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紧密联系 ,使得新型工业化也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本文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入手 ,提出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城市发展的思路 ,并在此基础上对南京城市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河南省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经济总体实力迅速增强的新阶段.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现行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日渐突出.本文在分析我国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循环互动和动态协调关系的基础上,立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广西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在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和教训、充分考虑 2 1世纪国际经济科技发展新态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要求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文在探讨“新型工业化道路”涵义的基础上 ,提出广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探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点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劳动智力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正在迈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率先现代化的新阶段。论文利用研究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临界标准,对江苏省新型城镇化的现状格局进行了分析,对江苏新型城镇化阶段区域发展的新背景进行了简要梳理。在系统梳理江苏不同阶段、不同计划与规划提出的区域发展格局核心脉络基础上,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从区域层面、重点地区和城市发展层面等提出了江苏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差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倍受学术界、政府和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失控是威胁社会和谐及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对加快三大经济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首先运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和经济区位商来比较分析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差异,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分形理论中的R/S分析法预测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其次,从历史经济联系、区位条件等方面来比较分析形成三大经济区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最后,选择了协调发展这个论题,来探讨推进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从而缩小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海发 《河北学刊》2001,21(5):19-23
本文在对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的偏差,提出了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彰显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凸显、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等各方面。能否解决好民生问题、劳动力就业转型问题、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问题,对于我国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必须在现有城市。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基础上,广泛发展乡村工业,走二元工业化带动城市的发展道路,最终推动农业劳动力转型,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口城镇化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内容,需要加快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依据2001-2010年相关的平均数据,以全国及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从协调关系、生存能力、发展质量、生活质量等四个层面对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我国人口城镇化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同时滞后于城镇化率发展速度;区域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从东向西呈现明显的高—中—低分布,同时区域内部质量水平差异较为显著.我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升人口城镇化发展质量,应从推动人口城镇化与非农业化协调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区域内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及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