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第八章明确地提出了"以邪恶之道获取君权"的方式,标志着"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正式诞生.本文基于对该章在全书结构中的位置及章内情节的细致解读,阐述了这种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形成过程及其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2.
道学精神与君主秩序(续)郑杭生,陈劲松二、君主秩序的构成及其运行君主秩序的载体是:天地君亲师。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认为君主秩序是建立在“敬天(地)、忠君、事亲、尊师”的基础上的。如果君主秩序中的所有角色承担者即君、臣、父、子、夫妇都能很好地执行...  相似文献   

3.
曾德雄 《浙江学刊》2005,(3):113-120
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是一种道德合法性,德必称其位,具有最大权力的人一定是具有最高德行的人,反之,具有最高德行的人也应该具有最大的权力,政权的合法性由此确定.这一思想由先秦儒学肇其端,而由董仲舒系统完善之.由于儒学理想中的圣人道德人格事实上不可能,此种合法性不可避免地面临内在的紧张和逻辑困境,于是政权的维护就不得不依靠谎言和暴力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李佳 《求是学刊》2016,(5):155-162
君臣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问题之一,主要指向君主与臣僚间的权力分配与运作状态,双方互动方式及其牵涉的道德伦理观念。洪武一朝是明代君臣关系的生成期,关于君主身份合法性、君臣权力关系格局,以及君臣相处之道的形成过程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国家政治与政治文化,且与元明易代、明初封建诸王、废相等重大事件密切关联。梳理洪武君臣关系形成过程中的话语形态与制度推演,可见该过程主要指向两个维度:君主身份合法性的文化确认和君主集权制度框架的构建。此外,洪武君臣关系作为一种王朝早期历史记忆,在此后二百余年间,被士人群体反复评说,构成以君臣在国家体制中权力与角色为中心的不断反思,甚至发生对皇权专制极端化倾向批判的思潮。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如何容纳多元主体是当前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以黄宗羲重要的政治思想作品《明夷待访录》为研究对象,重新解构了书中的政治秩序和社会治理思想.从费孝通先生“双轨政治”的角度,指出黄宗羲通过明确君主本职与臣道,提出“分治”思想调整政府权力系统关系,为社会治理争取空间;通过强化学校的“治统”地位,将学校设计成为一个具有相对自主性、组织化及制度化的“治教合一”的社会治理机构,最终建构一种健全持久的双轨政治,即通过新型学校设计引入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政治秩序从失衡到双轨化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李猛 《社会》2016,36(6):78-96
对于《自然社会》关注的现代社会的规范性秩序问题,自然状态、自然法与建国契约是三个主要环节。对该书的批评也集中在这三个方面:自然状态与人性论,自然状态的道德性质,以及政治社会与规范秩序的奠基关系。自然状态学说通过自爱与社会性建立的自然社会性是理解现代社会道德关系的出发点。在考虑现代社会丰富和充实这一道德关系的努力之前,应当先理解人是如何成为一个孤独的陌生人的。从这一自爱的社会性出发,《自然社会》将霍布斯笔下的自然状态理解为道德空间乃至法权状态,但并不同意这一空间是具有内在道德尺度或客观道德科学基础的规范性秩序。作为现代国家规范性基础的道德尺度是与政治社会同步奠立的。  相似文献   

7.
一、总统印度宪法规定,印度总统应为国家元首。形式上,总统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执掌者和国家在对外关系中的最高代表。印度实行的是议会共和制,因此,从国家元首的产生和实际地位来看,印度总统既有别于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君主,如英国女王、日本天皇等;又不同于美国、法国等实行总统共和制国家的总统。下面就印度总统的产生、权限和实际地位作一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8.
王涛 《阅江学刊》2011,(2):144-148
公共权力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宗旨,实现公共利益离不开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参与及其道德能力的发挥。公共权力要获得合法性,就必须履行其宗旨,并在合理的政治秩序下,依靠公共证明来为自己做辩护。  相似文献   

9.
论法的品质——兼谈宗教、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法治社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法律何以获得良好品质,并具有权威性和普遍性?通过研究西方社会宗教、道德和法律的历史和关系,我们发现,是宗教和道德赋予了法律的精神品质,这就是正义、自由、平等、秩序和博爱;法律与宗教、道德的精神是一致的。而我国过去的法律精神与道德精神并不一致,因此,要实行法治,必须使法律具有正义、自由、平等、秩序和博爱的精神品质,并使法律与道德精神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是现代国家的道德正当性危机.本文认为,这一危机在主流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自由主义一方面要求国家最大程度地保护每个人的宗教信仰和道德选择的自由,另一方面又基于个人自由的道德优先性反过来否定国家的道德正当性,甚至批判国家是一种道德的“恶”.但这样一来,国家就很难在道德上要求个人的真正服从.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这一危机,本文从政治哲学史的角度探讨了现代国家的起源和实质.本文认为,现代国家在早期现代兴起的主要动因,就是解决西方基督教世界内部的“神学政治问题”,也就是宗教与政治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代政治哲学之父”马基雅维里将国家本身去宗教化和去道德化,使它变成一个纯粹的人为建构.在此基础上,霍布斯建构了一种绝对主义的国家观念.而洛克则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对国家的绝对权力进行道德约束,捍卫个人自由相对于国家的道德优先性.卢梭和黑格尔一方面接受了霍布斯和洛克的现代性前提,另一方面试图消除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对立,为国家的道德正当性辩护.但是,这种辩护无论在现代自由主义,还是在左翼激进主义那里,都没有得到承认.本文的结论是,要想重建国家的道德正当性,我们必须站在一种超出现代性的更高视野去反思现代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进道德观念必须作相应的调整,要承认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是正当的、合乎道德的。这种道德观与传统道德观(德行必须是克制自利)相比,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历史越悠久,传统文化的根度越深厚,完成这个转折也越困难。而且在转折中还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私欲膨胀,把传统道德中应继承和发扬的东西统统反掉了。自利的行为是正当的,但有其严格的界限,即不能影响别人的自利。  相似文献   

12.
李金鑫 《社科纵横》2012,(9):92-94,100
作为新教改革家的路德,在处置宗教和政治问题上表现出了将政治范畴与神学范畴进行区分、使二者相互分离的方法。在宗教的非政治化和重建神学教义中,路德赋予政治秩序以权威地位,世俗政府的权力具有不可抗衡性。尽管路德对政治秩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政治正当性丧失了其最后的道德支撑,但是他关于政治秩序的思考却涉及了一系列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为反思神学与政治的关系开拓了视野。  相似文献   

13.
高校辅导员身处与学生交流互动第一线,其能否具有并发挥道德影响力关系到大学生群体思想品德的养成。高校辅导员的道德影响力具体包括道德感召力、道德感染力和道德号召力。提升高校辅导员道德影响力对于优化高校道德教育、驱动师生道德共同成长、推动创建高校德育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辅导员提升道德影响力,需要立足自身,在德行成长中提升道德能力;立足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立足师生,在反思实践中提升道德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郑红 《浙江学刊》2005,3(4):64-69
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布丹提出的主权理论是近代国家学说形成的开端.布丹身处于两种社会结构交替的变革时期,各种政治思想的交锋异常活跃.在当时的思想谱系中,以君主特权为核心的绝对主义思想成为当局的意识形态.这种思潮以中世纪以来王权的二维划分为框架,承认君主的特权,同时,也是以国家政治权力的非个人性为前提.作为绝对主义思潮的理论代表,布丹的主权理论不仅具有时代的特征,而且构成了近代西方国家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刘清 《社科纵横》2008,23(6):120-122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古代君主治理天下和士大夫为官之道的基本意识,更是道德遗产的重要方面.民本思想有其积极进步的因素,但与今天的民主观相比仍有着质的区别,对其内涵要素合理的发掘则是我们目前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周人的理论中,天是一个至上的神.<尚书>最频繁的涉及天的功能是赏与罚,而这种功用主要是针对夏、商、周三代的.君主顺应天意,任用有德行的臣子就会得到天的眷顾而获得天命,得到帝国的人民与领地;反之,天就会降与惩罚,将天命转给一个新的有德之君,一个新的王朝.  相似文献   

17.
制度伦理与社会道德进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仁武 《探求》2002,2(4):35-38,6
道德建设不能就道德论道德,社会道德秩序的形成和巩固要通过制度的力量来调整和规范。制度伦理是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的统一,它是社会道德进步的基础。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道德“失范”的问题,必须从制度伦理环境的建设入手,制定并完善一整套能够有效约束社会成员的合理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8.
哲学与政治的相遇--论雅斯贝尔斯的政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海 《浙江学刊》2004,(4):80-90
本文围绕雅斯贝尔斯的前后期政治著述活动,探讨了其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雅斯贝尔斯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是他关于社会与国家的理念以及"新政治"思想.雅斯贝尔斯政治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与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用理性贯注每一个生存,有意识地处理共同体与个人、权利与义务、自由与权威、合法性与道德性、秩序与暴力之间的矛盾,从而使生存变成交往性的生存,使个体达到自身,使社会达到统一.雅斯贝尔斯政治哲学的宗旨是人类的统一、世界的统一.作为普遍交往的政治哲学,雅斯贝尔斯的政治哲学思想有助于人类从全球意识出发,共同选择未来、开辟未来,并对此共同负起责任.  相似文献   

19.
张国旺 《社会》2016,36(6):32-54
李猛的《自然社会》是近年来汉语学界研究现代“政治”秩序的一部界碑式著作。此处所谓“政治”,既指向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更包括人性、道德、社会和法权等多种秩序。本文认为,《自然社会》的核心是对“个体”与“社会”之关系这一经典命题的深化,亦即孤独的现代个体所构成的共同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如何理解包括家庭、社会、道德和国家在内的多种共同生活形态的实质及其内在张力。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讨论以下几点:一是鲁滨逊式的孤独包含着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可能;二是格劳秀斯、普芬道夫和霍布斯那里孤独个体的微妙差别对于理解现代人的心灵秩序不可或缺;三是霍布斯式的个体形象指向一种新的现代人拓展自身人性的可能;四是自然法秩序所塑造的人性为现代国家的确立提供了道德动力。因而,本文认为,现代精神的发展尚未穷尽自身,只有更充分地理解其内在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我们才能更有信心地把握自身的处境和命运。  相似文献   

20.
一、道德反思与道德体验 文学创作与道德探索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精神生活方式,但在人类精神生活领域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也许正是基于此,理想主义者一方面试图通过文学的方式来达成道德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道德来规范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然而,文学与道德之关系决非轻易即可构成内在和谐的.事实是:当文学过分受制于道德时,文学的生命表现会失去生活本身的感情力量;而当文学失去了道德的约束时,文学又会使人类的精神生活变得颓废,缺乏信心,没有灵性与希望.要想使文学真正能够自由地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生命情感,展示人类的精神想象力,同时又能促进人类的道德生活,表现人类的高尚情杯,就必须从生活和创作本身出发,不断重建文学与道德的新型美学关系,即通过文学去探讨道德,确立新的生活秩序.文学与道德的美学关系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它永远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自由开放的,它要求作家必须亲身去感受生活,体察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发现生活的美,创造生命的自由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