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版十六卷本《鲁迅全集》,对鲁迅的作品,都据手稿或初版作了认真的校勘,是较为令人满意的版本。虽如此,但亦偶有疏忽之处。如《南腔北调集》所收《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所引录柔石狱中致冯雪峰信中的三处称鲁迅为“大先生”,刊误作“周先生”,却未据鲁迅手稿校正,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疏漏。查1961年8月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手稿选集》,三处“周先生”均作“大先生”。我又托上海鲁迅纪念馆杨志华同志,核对了柔石在狱中致冯雪峰信原件和鲁迅抄件的复制件,也都作“大先生”,可知鲁迅在撰写《为了忘却的  相似文献   

2.
回忆与断想     
《社会科学》的编辑同志向我约稿,说是和鲁迅先生生前见过面,通过信,有过交往的人,如今还健在的,已经不很多了,要求我给他们的刊物写一点纪念的文章。是的,我和鲁迅先生生前,的确见过面,通过信;在鲁迅先生逝世以后这四十多年中,我也曾经不止一次的写过纪念的文章,虽然这些东西毕竟都是很粗浅的。不过,在这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伟大日子里,我还得尽自己的可能写一点有关鲁迅先生的回忆与断想。  相似文献   

3.
此题不确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二期(总六期)所载王尧东同志所注鲁迅致许广平三封书信和谢德铣等注鲁迅致许寿裳的书信,总题为《鲁迅未公开发表的书信》,似乎不妥。鲁迅致许寿裳的,可以标题为《鲁迅未公开发表的书信》,鲁迅致许广平的三封信,注释者在注文里已注明辑录自《鲁迅手稿全集》,而此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地位,毛泽东同志给了最深刻最科学最全面最崇高的评价。鲁迅的思想发展道路及其杂文的战斗意义和艺术价值,瞿秋白同志在中国第一个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折。然而,最早开始对鲁迅作品作了正确评价并阐明应当如何研究鲁迅的,则是我国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同志。早在1921年,茅盾同志在《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中就说:“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小说月报》12卷8期)1922年当《阿Q正传》刚刚发表四章,茅盾同志便立即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13卷2期《通讯栏》)1923年,他又写了《读<呐喊>》,对《呐喊》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作了全面的评价,最后写道:“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呢?”(《文学周报》91期)表示了对鲁迅崇高的故意。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前后,鲁迅受“新月派”文人陈源之流的恶意歪曲,茅盾  相似文献   

5.
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第十一卷上,登载了陶行知先生1920年3月21日写给“日昌先生”的一封信,这是陶先生致“日昌先生”的第二封信。同时还附了“日昌先生”先后致陶行知的三封信,信末署名均为“乡教弟柯”。柯即柯临久,亦即“日昌先生”,那么,他为什么自称为“乡教”呢?  相似文献   

6.
《北斗》,不但得到鲁迅的支持,还有瞿秋白、杨之华、叶圣陶、茅盾、胡愈之、张天翼、冰心、冯雪峰等人对它的支持,使这个期刊成为进步青年最喜爱的刊物之一,反动当局颇为慌恐,蓝衣社特务时刻准备伺机袭击之。 的确,丁玲在行动上回答了读者对她的期望。她一面积极办好刊物,又一面奋发执笔为文,还积极参加了许多革命的政治活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丁玲在上海参加了反日侵略大同盟,面对反动军警的机枪也置生死于不顾,参加游行示威、贴标语、放  相似文献   

7.
偶然翻到《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上的一篇短文——《“郭沫若的化名之作”小解》(作者史明),读后想说点意见。该文作者指出我和单演义先生合编的《鲁迅与郭沫若》一书中,对鲁迅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五日致杨霁云书中所说的“郭沫若的化名之作”,未能注  相似文献   

8.
《文学杂志》是1933年4月在北京创刊的北平“左联”的机关刊物。它的编辑和出版,自始至终得到鲁迅的热情关怀、支持和帮助。现收入《鲁迅书信集》下卷“附录”中的鲁迅致王志之的一封残简(以下简称残简),就是鲁迅指导《文学杂志》编辑工作的一个生动例证。包子衍同志在《关于〈鲁迅书信集〉中几封书信写怍时间的考订》(载《破与立》1977年第6期)一文中对残简内容作了不少考证,但他没有注意到残简其实是为《文学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而写的,以至误认为残简写于1934年5月22日。王志之,曾用名王思远,当时是北平“左联”成员,《文学杂志》编者之一。残简最初  相似文献   

9.
一封新发现的茅盾给李劼人的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编辑《李劼人选集》的过程中,1979年初夏,我因组稿出差北京,到了李劼老的女儿李眉家里,查找长篇小说《天魔舞》遗稿和搜集出书的有关资料。在翻检老作家遗稿时,我们欣喜地发现了茅盾给李劼人的一封信夥饩谋4媪思甘甑氖樾?是用当年的一张条幅浅黄色草纸信笺写的,信纸左下角印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会”的红色字样。信的内文是用毛笔写的行书字,字迹清秀,遒劲有力;墨色浓黑,保存完  相似文献   

10.
周溯源 《船山学刊》2001,(3):127-128
1933年6月18日,鲁迅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中国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他特别提到“如社会史,艺术史,赌博史,娼妓史,文祸史……都未有人著手。”(《致曹聚仁》)几十年过去了,鲁迅先生期望的工作陆续有人做了,譬如这文祸史,就出了本学术价值很高、雅俗共赏的著作——《三千年文祸》(44万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初版)。作者谢苍霖、万芳珍伉俪,是江西高校文史学者。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颇受欢迎,屡次再版重印,最近又有修订本问世。该书所写“文祸”,泛指各类语言文字之祸,主…  相似文献   

11.
一 和鲁迅一起办《语丝》的同人章衣萍在谈到《野草》时这样说过:“我也不敢真说懂得,对于鲁迅先生的《野草》。鲁迅先生却明白的告诉过我,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富于哲理性,确实是《野草》的一个显著特色。这里所谓“都包括”,显然是指凝聚在《野草》里面的哲理是多方面的,是很丰富的。鲁迅从现实斗争  相似文献   

12.
邓啸林同志来稿对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三校合编的《鲁迅年谱》中的所谓鲁迅“通过”高尔基寄给北方俄罗斯民族合唱团一封信的真实性提出了疑问。 《鲁迅年谱》在关于一九二七年里,这样写道:“同年致北方俄罗斯民族合唱团信:‘你们热情洋溢的歌声飞越万里,给中国无线电听众留下了美好的、难忘的印象。现通过高尔基同志寄给你们几首有谱的中国民歌,以表示崇高的敬意与谢忱。’……(见‘北国妇女的歌声”载中文版《苏联妇女》1961年第二期)”(《鲁迅年谱》上册,第372页)  相似文献   

13.
发现于山东诸城的“弄珠客思白”致丁惟宁书札 ,是对《金瓶梅》研究的深化有着重要价值的文献 ,但却长期受到学界忽视。笔者认为 :此信的作者“弄珠客思白”与《金瓶梅》的序作者“东吴弄珠客” ,均是董思白 ;信中所谈到的“奇书”正是《金瓶梅》 ;《金瓶梅》抄本的最终源头在诸城丁家 ,丁惟宁是此书的续作者 ,而原作者乃其父丁纯。这封信的发现 ,为全面破解《金瓶梅》创作之谜提供了重要契机 ,堪称《金瓶梅》研究的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胡今虚同志是我国老一辈的鲁迅研究专家,是鲁迅晚年联系较多的青年编辑出版家之一。他曾多次与鲁迅通信联系,在《鲁迅书信集》中,就收有鲁迅复他的信六封。据《鲁迅日记》载。他俩的通信联系始于1933年8月1日,直到1934年12月9日鲁迅收胡今虚最后一封信为止。他们之间的通信先后经历一年有余,往返达十余次之多。现存鲁迅给胡今虚的六封信中,第一封和第三封,内容特别重要,文字也长,如同他的许多优秀杂文一样,是正面直接阐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观感的,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一般通信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程凯华 《云梦学刊》2010,31(1):100-105
1956年,在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茅盾作了题为《鲁迅一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重要报告,论述了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茅盾认为,“从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看来,1927年前后是一个转折点……我们不妨以此为分界而称为前期后期……”这就是说,以1927年为分界,鲁迅思想可以分为前后两期:1927年以前,鲁迅是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1927年以后,鲁迅是一位共产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就是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茅盾关于鲁迅思想发展道路的新论,超越了瞿秋白关于这个问题的见解,显得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16.
论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的两种追求与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阳刚与阴柔  端木蕻良于 30年代踏上文坛时 ,时代政治和文学主潮的影响及自身对此的积极认同 ,所受外国文学的浸润尤其是对 1 9世纪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作家作品的偏爱 ,使外表清癯文弱、在东北作家群中显得最具有“文弱书生”气质的端木蕻良 ,产生了一种对“宏大叙事”和阳刚之气的审美热爱与文学追求。其实早在 1 92 8年 ,当端木还在天津南开中学求学时 ,就与人合作撰写过《力的文学宣言》并在他参与编辑的学生刊物上发表。在写于抗战时期的长篇小说《大江》的“后记”中 ,端木蕻良强调自己“欢喜巴尔扎克更…  相似文献   

17.
《鲁迅书信集》的编者在编校、整理本书时下了很大的工夫,纠正了过去书信编刊上的一些错误,考订了一些书信的写作时间。但还有几封书信的写作时间有误,现试作补订如下: 一、第16封——致许寿裳,署“八月廿九日”,应作“五月廿九日”。这封信中说:“顷蒙书,祇悉,……《新青年》第五期大约不久可出,内有拙作少许。……”(着重号是笔者加的。下同) 此处提及的“《新青年》第五期”,当为四卷五号。本期《新青年》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五日出版。鲁迅收到后,于六月十七日寄许寿裳。当天的《鲁迅日记》(以下略称《日记》) 记有:“上午寄季市《新青年》及二弟讲义共一卷。”  相似文献   

18.
《青春之歌》叙述的是一个青年女性知识分子追求自我实现的奋斗历程,它的前文本是鲁迅的《伤逝》、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茅盾的《虹》。几种前文本对于女性解放问题进行了各自的思考,做出了不同的回答。《虹》与《青春之歌》的互文关系更为直接。梅行素和林道静的性格中都有不安分和为自我实现而敢作敢为、不顾流俗的一面。但梅、林二人性格和经历不同的一面给人印象更深,其中的意味也更值得分析。梅行素与林道静性格最大的区别,是梅的“疑”和林的“信”。林道静性格中的不成熟和她的理想主义激情一起,正是其独特文学魅力之所在,因为它意味着青春。  相似文献   

19.
介绍英国人倭纳的《中国神话学辞典》的文章,据我所知,此篇大约还是首见。作者将它寄给我,以其论述简明扼要,特推荐给《社会科学研究》发表。倭纳的《中国神话与传说》,1924年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中曾论及,以为“材料太芜杂,议论太隔膜”,“实在不能叫我们满意”。1925年鲁迅先生在给梁绳纬、傅筑夫信(见《鲁迅书信集》上卷)中说:“沈君评一外人之作,谓不当杂入现今杂说,而仆则以为此实一个问题,不能遽加论定,中国人至今未脱原始思想,的确尚有新神话发生,……故自唐以讫现在之神话恐亦尚可结集,……”信中“沈君”即茅盾先生,“外人之作”即倭纳的《中国神话与传说》;看得出来,两位先生对中国神话的见解,早年曾有过些分歧,鲁迅先生看得似乎更开阔些。倭纳的《中国神话学辞典》是在《中国神话与传说》的基础上,以神仙人物为纲,又加入了好些印度神话人物编写起来的。作者取材虽难免有后起、庞杂之弊,只看见中国神话的“流”而没有看见中国神话的“源”,因而对《山海经》等书,竟视若无睹,未曾道及;然而他的视野开阔,毕竟看见了中国神话有如此浩瀚汪洋的“流”,广采博搜,发为著述,介绍给外国的读者,使彼西方人士,也略知中国神话的丰美,他对中国神话研究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埋没、值得称道的。现在我国有些学者,却只看见中国神话的“源”,只去研究《山海经》等几部书,而没有看见中国神话的“流”,不承认后世的许多书籍中也有中国神话,又是一偏。要知须得“源”、“流”兼顾,才能认识中国神话之全。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最近我们收到“光明日报”社李蔚(系我刊顾问)同志转来中央民族学院教授石钟健先生给他的一封信,信中石先生对我刊发表的一些文章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现将这封信的内容摘要如下: 李蔚同志: 承蒙介绍,《兰州学刊》编者已寄赠几期刊物。看过之后,感到其中颇有不少篇具有独到见解的好文章,如张岱年的“中国文化与辩证思维”、牛龙菲的“文化进化学提要”。前者论证辩证思维,后者论证人类文化学,都是确切精到,具有独创见解的好文章。二文中尤以后一篇更具有新颖的深至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