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关于行动的哲学理论中,意图的研究在过去的20余年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随之发展起来的有关意图的形式化理论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决策问题中主体的意图是通过形式分析主体的行动意图和结果意图以及它们之间关系来进行的。笔者发展了意图认知逻辑来对决策中的主体知识和意图进行推理,进而对主体行动的执行和该行动的意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如何使西方叙事学适合于中国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界在理论上不断探索的问题。新的意图叙事学理论是对西方行为叙事理论的借鉴和修正,它基于叙述学是关于叙述人行为的学说,由于人的行为必有其动机上、意欲上的原因,并从中得到解释,故而叙事学也理应从人的行为动机和意欲入手加以研究的认知。将西方行为叙事所排斥的人物及其心理意图引入叙事学,凸显从人物行为意图的视角研究人的行为叙述及其叙述结构的方法。在此理论方法的观照下,以中国古代小说主人公的行为意图为划分小说类型的标准,从寻找小说主人公、确定主人公主体属性、分析主人公行为意图元类型、主人公意图元内人物关系组合类型等方法、途径,最终划分出中国小说的若干叙事类型,这是对中国小说意图叙事分类方法的一次探索。  相似文献   

3.
意图是资源有限的主体开展理性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独特心理状态,它不能被还原为信念、愿望等心理状态,但它又与信念和愿望有着密切的联系。意图是主体对自己的各种信念和愿望进行权衡后形成的决定,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推动主体努力去实现自身。意图既是行动的动机和缘由,也是行动的目的。言语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传达行为,说话者打算通过言语行为来传达自己的意图进而实现自己的意图,说话者意图是言语行为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语言交际中意图间接性语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玉景 《兰州学刊》2012,(8):197-199
语言交际是人类合作性行为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语言交际的研究一直受到较多的关注。已有的不少语用学研究在解释语言交际行为时,提出了语言间接性的概念,但未作进一步拓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对语言间接性和意图间接性语言做出了界定和区分,并尝试提出意图间接性语言存在的理据:维持礼貌和面子、回避禁忌语以及提升或减弱趣味性和意图间接性语言使用的影响因素:权势关系、社交距离和损益观念,以期为理解语言交际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杨玲 《云梦学刊》2001,22(6):121-123
话语参与者的共有知识和会话原则是话语意图得以有效传递的前提和保障。话语意图的传递分两步一是说者在意图的控制并指导下说出话语;二是听者在对该话语进行理解时领会说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6.
想象性重构是美国制定法解释中的技术,从属于意图主义的解释方法。意图主义的制定法解释方法存在从多成员立法机关难以提炼出融贯的立法者意图、立法者意图模糊不清乃至根本不存在等问题,需要运用想象性重构的技术来解决。想象性重构以古典解释学为哲学基础,通过搭建制定法律时的背景平台来重新发现历史上颁布法律的立法者面对系争问题将会如何处理的具体意图。但是,想象性重构的哲学基础易受批判,其解释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并且该方法忽视了功效性等其他解释价值。  相似文献   

7.
曹胜高 《云梦学刊》2006,27(4):43-47
《天问》采用疑问句式,内容“史而不玄”,可知其并非屈原怀疑精神的反映;其采用的问对形式是先秦理论阐释和辩难论对的重要方式。屈原以楚国使者和楚国学术的代表的身份出使齐国,《天问》有可能是屈原与稷下学者问对的纲要。  相似文献   

8.
9.
意图翻译及其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慧平 《云梦学刊》2004,25(3):119-120
意图是作者说话要达到的目的,翻译过程中必须保证意图的准确传译。意图有时是明明白白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晦涩难懂的。明明白白的意图可直译,晦涩难懂的意图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商务谈判中模糊语言使用的交际意图分析,探讨模糊语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交际意图的动态认知过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意义的理解和交际意图的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言语交际的实质是意图的交际。从动态认知的角度探讨交际意图传递的特征,有助于促进对明示交际活动的机理的理解,加深对交际活动自身具备的关联原则的认识。从交际意图的动态认知过程角度来考察言语交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隐喻的意义构建体现了发话人的意图,具有较高的信息性,受到语境的直接影响和支配。在受话人寻求可接受性的推理过程中,隐喻被赋予了与语境相符、与上下文衔接、使语篇连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野草》与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翻译,已有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对鲁迅《野草》的影响上。对于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与鲁迅创作的《野草》在翻译意图与创作意图、翻译策略与创作策略、翻译风格与创作风格的互文性关系却一直没有人涉及。事实上,鲁迅的《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野草》具有非常明显的互文性。在翻译与创作的意图上,二者都在借苦闷的表现呼唤健全的人性。在翻译与创作的策略上,二者都倾向于与理想读者的对话。在翻译与创作风格上,二者都呈现出了艰深、晦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论布洛克的"艺术品"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明杰 《河北学刊》2006,26(5):199-201
现代艺术实践使得“艺术品”的概念范围越来越大,冲击着种种传统艺术品概念的界定。面对现代艺术,美国著名分析美学家布洛克站在后分析美学的立场上,从艺术品与人的意图,艺术品的非功利性,艺术品与艺术习俗,开放的艺术品概念等四个方面,重新界定“艺术品”的概念,来为现代艺术寻求美学的辩解。  相似文献   

15.
陈伟 《学术界》2024,(2):60-74
聚众斗殴行为能否认定为正当防卫的学理分歧明显,在司法实践的规范认定中同样留有诸多争议,由此带来聚众斗殴罪与正当防卫成立的性质差异。聚众斗殴作为事实层面的存在,需要结合正当防卫的规范判断进行对照,以容纳防卫权在私力救济之下的正当性存在空间。聚众斗殴与正当防卫不是互斥关系,聚众斗殴作为对合行为在单方构成犯罪的前提下,另一方的防卫权并不因秩序法益的侵害而随之消失。聚焦于聚众斗殴的案发起因是否正当、斗殴发生地点、自招侵害行为、动手先后顺序、事先准备工具等,并不能从形式上带来正当防卫的绝对否定性评判。聚众斗殴中加害行为与防卫行为具有混同性存在,应在法理与情理的充分融合之中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在突破传统误区的基础上进行规范认定。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一直运用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政治领域的隐喻更具有其独特的文体功能和语用功能。隐喻的各种功能不仅展示了隐喻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更能加深人们对隐语本质的认识。隐喻的运用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因此政治隐喻潜在的劝说话语意图尤显突出。  相似文献   

17.
情感决策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学前阶段发展迅速,并与儿童之后的学业成就、同伴关系等具有密切和特定的关系。博弈任务是对儿童情感决策发展研究的主要范式,本研究采用实验经济学的经典博弈理论对4—5岁儿童进行情感决策研究,进而探究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情感决策的推理原则。研究发现,4—5岁儿童的博弈游戏要约数高于国外已有研究数据,半数以上被试表现出了公平分配的决策行为,博弈得分没有显著性别差异;4—5岁儿童的博弈游戏策略主要为自我关注推理和需要定向推理这两类推理类型,策略类型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孩以需要定向推理为主,男孩两类推理类型各半;4—5岁儿童博弈游戏中情感决策的心理基础为基于联合意图性的亲社会推理。研究表明,中国4—5岁儿童的情感决策能力在联合意图性认知表征、自我—他人等价性社会递归推理的基础上,随着文化认同的发展而逐渐形成更具有群体意识的、基于社会规范的道德自我管理。  相似文献   

18.
曲恩道 《南方论刊》2010,(11):12-15
南中国海本为中国领海,由于其存在重要的战略价值,成为美国插手的对象。近年来,美国介入南中国海争端,目的是在该地区取得主导权,推进其亚太战略目标,使其符合全球战略需要。美国在南中国海加强军事存在,加强与东盟、日本、印度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合作关系,这无疑会增加该地区局势的复杂性,进而增加我国解决南中国海问题的难度。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在批评传统本体论的根本弊端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强调了本体论追求真实和自觉的基本精神:思想的原初的、本真的条件和任务在于体验、思想出实存的存在。然而,他在本体论的根本问题以及许多重大问题上却陷入悖论之中,以至于海德格尔本体论思想的上述意图被掩埋,最终重新回到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老路。本文在明确指出海德格尔本体论意图的基础上,具体论述海德格尔所陷入的种种悖论及其陷入悖论的原因,最后分析论证萨特本体论思想在有关方面对海德格尔本体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在批评传统本体论的根本弊端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强调了本体论追求真实和自觉的基本精神思想的原初的、本真的条件和任务在于体验、思想出实存的磊在.然而,他在本体论的根本问题以及许多重大问题上却陷入悖论之中,以至于海德格尔本体论思想的上述意图被掩埋,最终重新回到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老路.本文在明确指出海德格尔本体论意图的基础上,具体论述海德格尔所陷入的种种悖论及其陷入悖论的原因,最后分析论证萨特本体论思想在有关方面对海德格尔本体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