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亚基于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生活史,与其所属"国王剧团"年轻同事约翰·弗莱彻合写的一部历史剧。在该剧收入"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戏剧集》(1623年出版)之前,它另有一个剧名《一切都是真的》。剧中不同的文体特征显示出,戏中场景由莎士比亚和弗莱彻分别执笔。在结构上,《亨利八世》明显具有晚期莎剧的某些浪漫特征。此外,在所有莎剧中,该剧的舞台提示最为丰富。但莎剧中的历史只是莎士比亚为舞台演出而写,绝非真实历史。本文详细梳理历史中真实的亨利八世与戏剧中莎士比亚打乱历史时空的戏说。  相似文献   

2.
《李尔王》悲剧的成因与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尔王》是当今被评论越来越多的一部悲剧。莎士比亚在该剧中主要揭示的是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因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对剧中主要人物的剖析,分析了老一辈兴衰的原因,新一辈的忠贞与奸诈。该剧通过两个家庭的悲剧来反映整个社会。莎士比亚通过对其理想人物考狄利娅的刻画,谴责了人伦颠倒的社会现象,从而唤起人们共同创造一个充满友情和爱的世界,使人间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3.
《李尔王》是当今被评论越来越多的一部悲剧。莎士比亚在该剧中主要揭示的是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因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对剧中主要人物的剖析,分析了老一辈兴衰的原因,新一辈的忠贞与奸诈。该剧通过两个家庭的悲剧来反映整个社会。莎士比亚通过对其理想人物考狄利娅的刻画,谴责了人伦颠倒的社会现象,从而唤起人们共同创造一个充满友情和爱的世界,使人间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4.
《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后期最重要的作品,是他最伟大的悲剧之一。十九世纪英国的著名批评家柯勒律治称它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优秀的一部”;他甚至认为这部剧作所显示出的巨大魅力简直可以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媲美。英国二十世纪莎评家 L.G.奈茨也认为该剧是莎士比亚“最复杂”、“最伟大”的剧作。《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之所以能够强烈地震撼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创造了安东尼这个伟大人物的复杂而丰满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人性的不懈探索者和真实再现现实生活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其伟大悲剧<李尔王>中,在整个文艺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昭示天下的人文关怀主题反映了他对伊丽莎白这个英国文艺复兴高潮时期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深刻表达了他对当时人们精神世界和人性本质的困惑.文章通过对<李尔王>一剧的重新解读和分析,指出该剧人文关怀主题的两个侧面分别是异化的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人道主义,它们是莎士比亚对于人性本质的戏剧化的哲学沉思.  相似文献   

6.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社会意义最为深刻的一部,反讽艺术的运用是其显著的艺术特色。剧中对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和戏剧反讽的娴熟运用使该剧具有深刻的批判性、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意蕴深远的多棱镜效果。  相似文献   

7.
许多研究者把写爱情与友谊看成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主题思想,这是没有涉及到该剧主题的本质的。从主题思想具有价级和时代特点、从莎士比亚同期喜剧创作的对比中,以及该剧主要人物的矛盾等方面来看,写爱情与友谊只是该剧主题思想的某些方面,而其本质则是揭露和批判金钱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位举世闻名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在悲剧中展现的人性光辉,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莎士比亚一生中创作了30余部戏剧,创造了许多充满悲剧色彩但闪耀着人性光芒的角色,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时代的背景和色彩。主要对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进行分析,同时对莎士比亚戏剧中人性的表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死亡和爱情一样属永恒的主题。尤内斯库视死亡为最可怕、最荒诞的事。《国王正在死去》以雄浑的风格、浓郁的诗意和苦涩的幽默,探讨了人在死亡面前的困惑感和荒诞感,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美妙结合,成为一部莎士比亚式的荒诞剧。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新历史主义文本批评的基本策略出发,根据其“文本中的历史和历史中的文本”的理论假设,在故事情节层面上把传奇剧《暴风雨》与历史文献的次文本记录进行对照以考察它们的契合点,分别从海上风暴、甲板混乱场景、殖民者与原住民的遭遇、精灵艾丽尔的出现四个主要戏剧情景层面揭示该剧在早期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扩张的历史语境中与相关历史文献的“商讨性”互文关系,历史和虚构在该剧中因而得到融合,最后指出莎士比亚的浪漫传奇剧文类凸现了殖民主题。  相似文献   

11.
对于莎士比亚脍炙人口的喜剧杰作<威尼斯商人>,人们过去大多限于论及其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以及关于矛盾而复杂的"吝啬鬼"典型夏洛克的成功塑造;近年来又有学者开始注意到其"亦喜亦悲"的创作风格.但是以上方面尚不足以囊括该剧的艺术特征.笔者认为莎士比亚对"突转"手法的妙用和对"幕后人物"的精心构设,亦为该剧不可缺失的两大显著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茅盾对莎士比亚的评论(以下简称莎评)是中国初期莎评的重要界碑.茅盾从人性、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三个层面论及了莎士比亚,但对莎士比亚现实主义价值的看重最能体现他的莎评的特色.他首次借马克思、恩格斯的评价将莎士比亚与现实主义联系起来,并且通过译文的方式第一次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莎士比亚化"这一重要术语及其内涵,对当时以及后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莎士比亚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基调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对莎士比亚完全现实化的接受与评论,直接服务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具有鲜明的功利性特征.他的莎评的现实主义倾向性,既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大语境使然,又与他本人的价值理念密不可分.茅盾并非一开始就推崇莎士比亚,他对莎士比亚的认知经历过一个曲折的转变过程,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了莎士比亚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得以传播与接受的曲折过程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3.
《冬天的故事》中隐含的另一个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中所隐含的狄俄尼索斯神话的分析,探讨了该剧所表述的对充满灾难的悲剧人生深刻而达观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越剧《冬天的故事》是中国戏曲改编莎士比亚传奇剧的唯一尝试。该剧紧扣传奇这一特点,采用写意性表演,表现出《冬天的故事》中所蕴涵的人文主义精神,以越剧唱腔和程式演绎莎士比亚传奇剧中对封建王朝黑暗现实的批判,对美好爱情的讴歌,以及善恶转化观念,在艺术上借助于越剧的唱腔、程式展现了《冬天的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心理、行动,将越剧唱腔、程式之美拼贴入《冬天的故事》的舞台叙事。在众多的戏曲改编莎剧的剧目中,《冬天的故事》虽然还难以称为是完美的改编,但却是具有一部鲜明美学追求的越剧莎剧。  相似文献   

15.
《萨勒姆女巫》是一部因个人过失在无序的世界中丧失身份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道德升华、完成救赎的平民悲剧。米勒开拓性地塑造了一位平民悲剧英雄并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悲剧精神,激发了观众的共鸣和心灵净化之感。该剧专注于社会改造和道德净化,力图为陷于生存困境之人提供道德启谕。笔者在总结米勒独特悲剧观的基础上从荣格个体化理论的视角分析该剧主人公向悲剧英雄蜕变的心路历程,阐释该剧现代文化背景下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关怀,挖掘其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刻思想主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文学典律及其影响为出发,从哲学或然率的角度,解析和诠释了英国籍捷克当代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的现代悲喜剧杰作<若森与吉尔德之死>,探讨了该剧与英国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的生殖性与承继性变异的关系,并从死亡姿态、死亡方式及其三段论等方面深入剖析了<若森与吉尔德之死>的方方面面,认为汤姆·斯托帕德的现代悲喜剧杰作<若森与吉尔德之死>是对莎士比亚古典悲剧<哈姆雷特>这一卓越想象艺术之作的戏剧性转换与荒诞性反思,并留下了从存在主义哲学范畴内进一步探讨戏剧死亡主题的历史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的戏剧《阿史那》是李健吾根据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翻译加改编"的本土化莎士比亚戏剧。这是民国以来一种特殊的中国化莎剧。《阿史那》文本的改编体现出互文性特点。《阿史那》在重写了《奥赛罗》内容,重置了情节的基础上,将中国故事置于该剧的悲剧精神之中,其中既有对中国历史、文化、人性的叩问,又有对权力、阴谋、野心的影射、担忧与批判。《阿史那》对《奥赛罗》中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化基础上的改写,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互文性中国化式的莎氏悲剧。  相似文献   

18.
零符号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被人们大量使用,其能指形式在《李尔王》中主要有三种:数字0、货币和女性身体私处,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悲剧的成因。但综合来看,零符号的主导作用是勾勒戏剧的结构和轮廓,并形成了以“nothing”为核心的元语言,与另一个以“nature”为核心的元语言构成“解释的漩涡”。莎士比亚的这种变化与发展的思维方式,使该剧显得抽象而难以理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莎士比亚的晒部罗马悲剧和四大著名悲剧探讨了剧中反映的至高无上的父权意识、贯穿全剧始终的“阉割情节”以及莎翁笔下的两极化的女性形象,从而认为莎士比亚在其悲剧中反映的女性观是保守的、守旧的。比其在喜剧中反映的女性观更具有悲观性和失望感。  相似文献   

20.
《李尔王》是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不少学者、评论家赞誉其为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并纷纷对该剧做出了不同角度的解读。该剧从女性地位的崛起、鼎盛和衰落三个阶段分别呈现了莎士比亚对女性地位变化的阐释,也是剧作家对女性地位呐喊的大胆尝试。但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女性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尤其是女性敏感多疑和感情用事等性格软肋成为她们最终走向毁灭的主导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