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研究范式风行西方文艺理论界的时候,洛文塔尔就尝试着从"传播"的角度入手来分析西欧文艺发展到大众传播时代所出现的转型现象.作为第一个以"文艺传播"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批判理论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传播力场"和"理解力场"这两个颇具传播论色彩的理论范畴,从而开创出了在文艺与传播的"力场"中把握文艺的本质这样一种全新的文艺研究范式.洛文塔尔的这种从传播的角度对文艺进行规定的文艺观念,可以说是一种传播论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文代会对"人民"范畴的阐释留下了两可的空间;随之,文艺界对部分作品"小资产阶级趣味"的批判,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确定成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其后,"塑造新的英雄典型"、"突出主要的英雄人物"的文艺政策,将作为文学描写对象的"人"紧缩到了极小的范围.改革开放后,"人民"范畴的内涵又回到了建国时期的历史起点.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各种范式的文学赋予了"人"以人性的人、文化的人、现实的人、平凡的人和挣扎在生命线上的人等不同的意义与符码.  相似文献   

3.
胡乔木中学时代发表<近代文艺观测>,论述近代文艺思潮的起伏.1935年担任文总党团书记,发表了可观的文学评论.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注重运用文艺批评.他注重对优秀作品的发现和弘扬,从20世纪30年代到八九十年代都是如此.他对许多作家作品的肯定,说明他与作家的情谊和对繁荣发展文艺的热诚.胡乔木坚持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对反社会主义的、宣传个人主义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作品,不赞同宽容,同时又反对批评的简单、笼统和粗暴.对保守僵化的思想,胡乔木同样进行有力的批评.他尽量从中外文学史的事实出发进行科学分析.他赞成创新,不排斥对现代派技巧的借鉴.胡乔木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又避免将其教条化、神圣化.他指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确切、不全面的提法,并联系发动"文革"的原因,指出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颠覆的意义——关于断裂作家群的精神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考察当下文坛的叙事危机入手,对文革以后20年内知识分子角色转换,文学话语转型大背景下断裂作家群的文学创作、理论实践及其与先锋作家、"七十年代以后"作家的比较进行探究,以发掘他们写作的现实条件、心理根源及意义和价值指向;从而切入具体作品的主题解析,并由此逐渐揭示出断裂作家群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所提供的启示性即解决经典历史叙事危机的某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从久远的古希腊时代开始,文艺理论家们便对作家的创作心理进行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但对欣赏者的研究则很少,即使有,也是依附于作家心理研究大题之下的副产品而已。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接受美学的产生,文艺观念发生了变化。接受美学把文艺创作看成是“审美接受与生产的过程”,文艺欣赏第一次被赋予主体的地位和意义,强调接受对创作的决定性的影响。文艺欣赏,是文艺活动的终端,是实现作品客观作用与价值的最后环节,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社会效果,均要通过欣赏这个最后环节,通过欣赏者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6.
张岱的艺术范畴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岱是明清之际学术文化史上一位在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卓有建树的杰出人物 ,特别是在文艺 -美学方面 ,其见解深刻而条贯 ,贡献尤为突出。本文从第一手资料入手 ,对张岱的艺术范畴理论做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考察 ,认为张氏是一位充分理解了艺术中各对立范畴相生相济、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并将之自觉应用于艺术实践过程的理论家和作家。他对诸如实在与空灵、生与熟、雅与俗等基本范畴的分析 ,都有相当深度 ,充满了辩证精神 ,有相当高的理论价值 ,是中国文艺—美学思想史不可忽视的宝贵遗产 ,对今天的文学 -艺术创作与研究仍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对萧红、张爱玲两个有着共性特点的女作家进行比较,借助于现代心理美学以及文艺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侧重于分析人格对于作家作品风格的具体影响,据此得出两位作家在创作方面为人与为文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左翼文艺思潮高涨中,以瞿秋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阵线与它的对立面,就文艺与文艺家的"自由"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不仅对当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而且对新兴的无产阶级大众文艺运动的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对这场论争的意识形态建构,特别是文艺"自由"观念内涵的演化及其核心范畴的学理逻辑作深细的历史梳理就变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前一时期,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讨论较多地围绕着真实性与倾向性、歌颂与暴露、文艺的真实和文艺的社会效果、文艺的真实性和反映生活本质这一类问题。说实话,这些问题还是比较抽象、宽泛的,讨论起来容易在文艺创作的外围兜转子。我觉得有必要具体探讨文艺作品如何真实地反映生活,文艺作品的真实性究竟受哪些因素制约,力求把真实性的讨论与艺术思维、艺术创作的规律特点、具体实际结合得更紧密些。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作品的内在根据能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真实性的一个依据?它对作品的真实性有着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丛鑫 《兰州学刊》2012,(5):205-207
曾经的作家、作品、思潮流派及相关文学现象的存在进入后来者的研究视野,对其加以梳理改造以进入某种话语体系、纳入既定的体例框架中便是文学史书写的资源和动力。在"重写文学史"的语境下重新解读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感觉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某种似曾相识而又似是而非。无论是从中国现代文学史概念的生成还是具体的写作实践,都能看出其依附性特点。而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体例以及对具体作家、作品的选择和评价上看,其中纠缠不休的史实与史识、启蒙话语和革命话语的对话与妥协既是这部文学史写作的困境,也在众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序列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