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奏疏是封建时代高级官员向朝廷、向国君呈报军政大事的政务文件。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奏疏直接关系到军政大员的政治作风、政治前途,乃至政治生命,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无不注重对奏疏艺术的追求。曾国藩奏疏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前期奏疏忠戆迂直;中期奏疏激切、倔强;后期奏疏绵里藏针、缜密老到、平淡质实。  相似文献   

2.
《敕赐十方灵岩寺碑》有重要史料价值,记载该寺从甲乙制转变为十方制暨敕差住持制最终定制的过程,反映教团内部矛盾重重,但部分僧人在有限权力范围内试图改革创新;朝廷对佛教管理更制度化和官僚化;佛教平民化、世俗化特点更加突出。以诗证史,可见当时政教关系总体发展良好。  相似文献   

3.
朱棣为维护靖难合法性,诬蔑践行纲常名教典范的逊国诸臣为奸臣。出于对儒家伦理的认同和维护,文官①和逊国诸臣所属地方从一开始就不认可朝廷的做法,并通过记载逊国诸臣忠义事迹、推举逊国诸臣入祀乡贤名宦祠和疏请朝廷褒扬逊国诸臣的方式,最终促使朝廷在万历时期恢复逊国诸臣的名誉。  相似文献   

4.
胡耀邦同志小时候上学不多,但他酷爱读书,爱读古典诗词,并因此而渐渐地写起诗词和对联来。像他为人朴实、真挚一样,他的文采也得到广泛称道。1959年秋,耀邦同志在河南视察共青团工作,路过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见到一幅清代人写的旧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耀邦同志在谈笑中,将它改为“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曾为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撰题一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是天下事,事事关心。”1981年,北京有个青年模仿此…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戏曲题材的发展,就其主流来看,大致走过了一条从宋元南戏的演人,到元杂剧的借鬼演人,再到明清传奇的演人之嬗变道路,三者相比,宋元南戏多从愿望和伦理的角度对社会邪恶进行批判,明清传奇多从现实和政治的角度对朝廷腐败进行揭露;元杂剧关注下层社会的清平和人民的命运,明清传奇关注上层社会的清平和朝廷的命运。三者对社会的批判精神是一致的,体现了古代戏曲创作中现实主义精神的不断演变、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6.
刘禹锡后期诗歌创作的基本倾向有较大的转变.境遇日安与国事日危,是其创作转向的主客观原因;静观时变与超然局外,是其创作转向的主要表现;而锋芒敛抑与气象老成,则是这种转向所促致的诗风及诗境的嬗变。他以间尽沧桑的目光,对朝廷中白云苍狗的变化冷眼旁观,因而此时的诗作较多地表现出的是一个深借世故者的阅历与识见。这种转向,是一种有意识的调整,一种受制于生存环境的迫不得已的抉择.  相似文献   

7.
唐代文人反叛朝廷表现为在外敌入侵之际举城应敌,全身邀赏;在动乱中投靠叛军,接受伪官;为其他反唐势力充当谋主,对抗朝廷。其中有失节的贰臣,也有叛臣。多数人是由于过高的政治诉求未得到满足而积恨君主公卿,最终叛附唐朝的敌对势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唐人不崇名教,"死事一君"的忠节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8.
训诂二则     
“善马”一词,不少学者及辞书释为“良马”或“骏马”,这从字面上似乎说得通,但细读原文则不好理解。其实,“善马”应释为“骟马”才为妥贴。“善”为“骟”的通假。“文家”一词亦多有误释,而“文家”也应解释为“崇尚札仪的朝廷”,“质家”应解释为“崇尚实际”的朝廷。  相似文献   

9.
宋代“学田”的来源途径主要有:朝廷的赐予、各级官府的拨付与购置、民众乡绅的捐赠及书院创办者的自置。其中朝廷赐田、官府拨田及购田为官学学田的主要来源途径,而民众乡绅的捐赠及学校自置则为书院学田的主要来源方式。学田的出现,为宋代文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  相似文献   

10.
李光星 《金陵瞭望》2008,(23):38-39
明初,朱元璋平定天下、统一中原后,为了肃清云贵高原上的元朝残余势力.派傅友德为征南将军,带30万大军出征云贵;战争结束后,为了巩固西南边疆,朝廷命之携家眷在黔中屯田戍守。他们“离土不离俗,离乡不离腔”600年了,他们依然保留着明代江南的服饰、依然地保留着南京人的声音腔调。  相似文献   

11.
孝文帝的“皇储正统”地位,其父献文帝、皇室诸王及朝廷重臣均无异议,孝文帝本人及当时侍卫近臣常用“母子”之称来指代冯太后与孝文帝,可知孝文帝为冯太后与献文帝所生。由此可以解释冯太后“躬亲抚养”孝文帝以致罢令不听政事的非常举动,以及对于孝文帝的诸多责罚之举。冯太后教子严明是其性格及恒代风俗所致;冯太后的过失在于诛杀李夫人及其家门;冯太后利用子贵母死以求自保,但并无处心积虑为冯氏经营门户,而是有其更高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2.
明初为建立和巩固封建王朝的集权统治,朝廷在处理黔中高坡苗区问题时,继承完善和发展了元代的制度,旨在限制、打击和瓦解周边的土司势力,强化中央集权,稳固其在黔中的统治,为在贵州置省、开府、设县奠定基础。明代黔中高坡苗区与朝廷的关系就是通过朝廷对这一地区的逐步开发过程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北宋熙宁年间的察访使李国强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当时朝廷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开始议行新法。在整个变法过程中,朝廷频频造使,到各地督察新法的推行实施,按察各地官吏在推行新法过程中的失职和不法行为。其中有常平使者,体量、相度官,察访使,体量安抚使...  相似文献   

14.
蒙元时代,岳镇海渎祭祀是较早被施行的汉地国家祭祀。岳镇海渎祭祀的一些固有特点,为朝廷统御地方、宣扬统治秩序提供了便利,因而岳镇海渎成为了蒙古朝廷统治汉地的一条纽带。在岳镇海渎祭祀的施行过程中,在朝廷与地方之间的联系上,道士与儒士发挥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诚龙 《社区》2012,(2):40-40
朝廷有人好做官,但朝廷有人是不是好做事?此处所言的事,是正事,是公事,是保国安民事,不是那些渎职事,贪腐事,祸国殃民事。然而,事实表明.光是朝廷有人,要做事恐怕还是会有点难度的。  相似文献   

16.
珍藏古仁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多少仁人泪。蓦然回首,你们已经珍藏在我心中。 泪罗江畔,惊涛拍岸,浊浪排空,翻滚的江水,闪烁着金色,犹如鬼魅的影子,一晃便消失了。你一袭长衫,佩长剑伫立在江畔。远方是你的国土,是你的家,你却有志不能施,有家不想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有一腔报国志,忠心耿耿为朝廷。  相似文献   

17.
《金陵瞭望》2007,(9):48-48
宋哲宗时司马光受命主持朝政,为求行政革新,便在自宅厅堂立一榜示,内容大意如下:“来访诸亲友,若发现国家施政有什么缺失,百姓有什么疾苦,可直接上奏朝廷:我将与有司商讨后,择其良议者面圣,并遵圣裁办理。若发现我本人有什么过失,或是办事不周的地方,也请大家直接指教。或是以书面交予门吏后转给我,我一定警惕自省,改正缺点。  相似文献   

18.
鞭炮不响     
《阅读与作文》2008,(1):42-42
宋朝有个大臣,名叫鲁宗道,其人忠厚老实,一生清廉。有一次,皇帝宋真宗要召见他,派朝廷中的使者到他家去找他时,他正和客人在酒店里喝酒。且酒兴正浓。使者等了好一阵,他才从酒店里喝完酒回来。  相似文献   

19.
帝师在政治上的作用和职责比较复杂,按理说,帝师是皇帝在宗教上的老师,位至“皇天之下,一人之上”,是没有品级和行政职责的。但实际上帝师在中央朝廷和全国各地,特别是在藏族地区都有明确的职责和管辖的机构,成为元朝的一种特殊的政府官员。在中央朝廷,帝师管辖着宣政院(前身为总制院),而宣政院“其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为之”。由于位居第一的宣政院使多以朝廷重臣兼任,如世祖时桑哥以尚书省右丞相兼宣政院使,成宗时脱虎脱以中书省左丞相兼宣政院使,仁宗时铁木迭儿以中书省右丞相兼宣政院使,顺帝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的注解中,释“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为“盘庚迁都,表示怨恨的都是老百姓啊”。其实,这是不恰当的。何以见之?“胥怨者民也”下面紧接着的一句为“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按照课文注释,三句连起来应译为:盘庚迁都,表示怨恨的都是老百姓,而不仅仅是朝廷中的士大夫。这种译法是不妥的。试想,不仅仅是朝廷中的士大夫,意思就是说怨恨迁都的,也有朝廷士大夫,只是不限于他们罢了。而前面已说“都是老百姓啊”,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实,当时怨恨迁都的力量,主要来自贵族方面。而“百姓”的概念,在战国以前乃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