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社会心理的改变直接影响拟话本小说的发展。明代中后期尚利、尚情、尚俗的社会心理导致了拟话本小说的繁荣;明清易代,天崩地裂,救世、讽世、玩世的社会心理促使小说进入又一个高潮;而康熙以后,盛世光环下的高压避祸、经世、顺世心理使拟话本小说走向衰落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2.
刘征 《学术界》2015,(2):187-192,327
近三十年来的马来西亚华文女性小说〔1〕创作成果丰富。总体呈现出三方面特点,分别为:小说主题的演变过程表现出女作家创作心态由"落叶归根"向"落地生根"的转变;女性意识的觉醒体现出作家对第三世界女性生存境遇的关注;新世纪以来马华女性小说表现方式的革新展示出作家艺术水准的提升。纵观三十年来的马华女性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作家们在华文写作上的执着与坚守、认真与努力,也可以发现她们的不足之处,但她们用热忱之心共同描绘的南洋之花已经开始在马华文坛悄悄盛放。  相似文献   

3.
艺术空白,是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现象,特别是在20世纪的现代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小说"空白"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审美效应,是因为作家为了艺术创作的需要有意为之;作家对人生的困惑构成的"空白";作家难以表述的复杂情感造成的"空白".探讨小说"空白"的审美效应,是为了摸索小说艺术"空白"的创作规律,使读者在参与小说的再创造中,获得更多的审美自由和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4.
黄书泉 《江淮论坛》2004,(5):100-106
"大自然文学"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化和现代性文学语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流派和形态.在中国,则是以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大自然小说为雏形.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八十年代以"自然、土地与人"为题材、主题的"寻根小说"只能被视为准大自然小说.当代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脱胎于儿童小说.从儿童小说到大自然小说的演变、转换,其内在机制是儿童文学作家的传统儿童文学观向现代儿童文学观的嬗变.大自然小说开拓了当代小说创作新的领域,显示了新的小说美学原则.进一步培育、发展.可望在小说创作方面建立当代文学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周怡 《东岳论丛》2000,21(3):125-128
拟话本小说兴盛于明清之间,至清初夭折。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到此终结。究其原因:话本作为拟话本的前身,有“小说”和“讲史”之分,“小说”是拟话本的源头,“讲史”则形成白话长篇小说。讲史艺人较高的文化层次,使得长篇白话小说有了坚实的基础和长足的发展。与此相反,文化层次较低的“小说”艺人制约了小说话本的发展,形成拟话本的先天不足。长篇白话小说替代了拟话本的地位。此外,正统文艺观给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以精神支柱,它在观念上最接近正统艺术。而拟话本一直被视为消闲品以等而下之,它是通俗文艺中之粗俗品,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得不到地位的认可和艺术的升华。与此同时,在表现形式上与正统艺术相近的文言小说也就有机会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6.
《豆棚闲话》以其独特的叙事模式在整个拟话本小说中独树一帜。其创作模式在文化皈依、题材处理、体裁选择和叙事操作等方面的新变和突破,代表了拟话本小说创作的一种趋势和走向。尽管拟话本小说创作终因遭遇的种种困境走向渐及澌灭的绝地,但《豆棚闲话》在文学苍穹中划出一道靓丽的风景,可以从中管窥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创作面临的困境以及在困境面前所作的新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力图揭示介入早期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作家的心理机制.这些作家具有鲜明的"子史"人格,作为小说创作主体的人格反而缺失,导致了当时小说家的缺位.在书商、市场和读者的影响下作家的精神在特定时空中暂时的"下野",以及因惊"奇"而出现的眩惑,都一定程度改变了自己的现实人格,逐渐与文体要求达成一致.在创作过程中,面对的特定题材,使作家的自觉意志再次改变,最终完成小说家人格的嬗变.早期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创作,是作家的一场眩惑中的七采梦.这些小说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往往也因作家的眩惑而生成.  相似文献   

8.
"城裔"为新时期城裔城籍作家提供了城市文化视角,使他们在乡村小说创作的文化建构中具有农裔农籍作家不具备的文化优势,但同时也给他们的文化建构制造了障碍.城裔城籍作家在乡村小说创作的文化建构中的优势与劣势主要体现在知青作家的创作中."新生代"城裔作家在乡村小说创作队伍中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群体.  相似文献   

9.
张立群 《人文杂志》2008,(2):113-117
青年作家格非曾经由于叙述的独特性而被划入到先锋作家的行列,这既与格非的小说观念有关,同时,也与格非的生存环境及其诱发的情绪有关.本文是从所谓南方的"水"意象进入格非的小说世界的.经过深入的阅读,"水"意象不但是格非小说中描写的现实之物,同时,也与格非小说中表达的记忆经验和时间认识有关,而从更为深层的角度上讲,它还关乎一种生命和欲望意识.上述内容构成了"水"意象在格非小说中的三方面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华严心本原说与金圣叹的文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圣叹最感兴趣的佛经并不是<华严经>,但华严学的心本原说对金氏的文学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其诗歌情景理论和小说虚构观念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在华严宗推崇真心而否定三界理论的启发下,金圣叹萌生了否定诗歌单纯写景的"不写景"说,揭示了作家的珠玉锦绣之心与小说本质的关系.金圣叹的上述心物理论可说是开辟了将心本原说运用于文学思想的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11.
四大奇书是“集体创作”吗?--与徐朔方、徐永斌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小说有它独特的成长发展史.明代四大奇书又大致上都经历过一个长达数百年的传播、演化、不断被加工、改造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将这类小说的创作途径概括为"世代累积",无疑是合理与正确的.但名之曰"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则已在无形中贬抑了最终写定者的集大成之功;而若进一步将其排除在"文人创作"的行列之外,就更滑向极端之推断.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并不符合四大奇书之创作实际的.  相似文献   

12.
邓富华 《船山学刊》2013,(2):142-146
清代作为小说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小说批评理论已经逐渐摆脱史著影响,追求小说文体之独立地位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逐渐摆脱小说补史的传统观念;二是从对具体的虚实问题的讨论,发展成为以"情理"来考察小说所反映的"世界"与人物,逐步认识到小说是对社会历史生活的典型概括,而不再斤斤计较于是否历史的真实书写;三是对小说文体功能的认识上,有娱乐化和审美化倾向;第四,从作家创作动机来看,小说成为作家个人情感宣泄与寄托、展示才能学问的载体,推动了对小说文体的改造。  相似文献   

13.
从"二拍"看拟话本平庸品格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蒙初所创作的两部短篇白话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作为第一部文人独创的拟话本小说集,在白话短篇小说史上的地位殊为独特,它将冯梦龙在"三言"中所探索的对说书语境进行模仿的话本小说叙述方式固定下来,成为其后拟话本作者效仿遵循的套路,但其"取法于中"的局限、程式化的叙事话语、因果报应与宿命的结构模式也造就了拟话本的平庸面目以及它作为通俗文学读本的境界品格:作为一种流行的娱乐方式,时过境迁,终于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相似文献   

14.
废名——杰出的散文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1967),湖北黄梅人,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以特立独行名世,所著小说、诗、散文和论著都有奇气,也就是说他创造了独特的风格,表现了独具的眼光和思考;正是因此,他的作品得以传世.废名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于他的小说创作;而就其本质来说,他是诗人;就其表现来说,他是散文家.他的小说有不少和散文几不可分.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故,论者在论及废名的贡献和影响时,并不只是就小说论小说,而不免论其文体.例如周作人称道废名的"文章之美",即"用了他简  相似文献   

15.
小说观是存在于作品和批评中的对小说的基本看法。中国古代主要存在两种小说观, 一种是主张粗陈梗概、依实照录、教化劝戒的正统小说观, 一种是主张虚拟和娱乐的通俗小说观。它们虽然在小说的功能、创作方法方面相互对立, 但在根底上它们又是相通的。一个实中有虚, 一个虚中含实; 一个教化兼具谐谑, 一个娱心亦且劝善。这两种对立同一的小说观既反映又规定了整个古代小说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6.
京派乡土小说的浪漫寻梦与田园诗抒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帆 《河北学刊》2007,27(2):132-137
乌托邦式的审美理想决定了京派作家的文化价值立场,从反现代文明和反现代文化的角度出发,最终又部分复归于现代文化批判的视角.所以,京派乡土小说在其创作的理论和实践中呈现出的是"半叙景物,半涉人世"的书写状态,而风景画、风俗画与风情画的描写则成为他们田园诗的乡土抒情体式和小说修辞.  相似文献   

17.
左翼作家和革命民主主义作家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 ,构成了192 7年~ 193 7年间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主流。受时代思潮和文学观念的影响 ,知识分子的方向转换和自贬自责成为这些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这些小说既区别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 ,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对“五四”文学的发展和超越 ,同时暴露出自身思想上的盲点和艺术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把通俗小说基本上等同于白话小说 ;一是视通俗小说囊括全部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这就带来了概念和研究上的混乱。考察白话小说的文人化和文言小说的通俗化轨迹则发现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既不等同于白话小说 ,也非涵盖所有古代小说。判定小说的雅俗分野应考虑到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品的传播范围、读者的文化审美水平等综合因素。通俗小说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以娱人为目的 ,审美上追求世俗化 ,传播方式的商业化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与苏曼殊同时登上文坛的一大批小说作家,不管是谴责小说,还是鸳派小说,它们所表现的只是生活的原始形态,离真正的艺术创造尚有很大的距离.苏曼殊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小说创作中,有意识地挣脱了政治功利对文学的束缚,以一种痛苦的理性态度向读者昭示了过渡年代知识青年心史上令人心酸的一页,使其创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如果从这一点着眼,誉《断鸿零雁记》为"民国初年第一篇成功之作",①无疑是正确的.为了探求他的小说的内蕴,我们准备通过对他小说中的情节模式,结局模  相似文献   

20.
诠释一部作品离不开作家的创作意图,<歧路灯自序>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李绿园小说观的众多依据之一.本文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时代与个人经历、文本以及读者等几个方面来解读李绿园"教化至上"的小说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