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医与书法     
古代书论中,“中和”是书法艺术之审美原则,是品评书艺之重要标准,也是对儒家“中庸之道,尽善尽美”审美意识之具体体认.然而仅以儒家视角理解书法之“中和”原则未免失之狭窄;以辩证法立场解释“中和”,的确勉强,且失之宽泛;以美术形式规律与其它艺术角度把握“中和”,亦少书法独有之文化背景.“中和”作为书法原则之确立,与中国文化之多门类多层面有着极其广泛而深刻之内在联系,于此,不妨将医道与书法作一番深刻之详参比照,用古代医道(理论)理解书法“中和”原则,可以发现此一原则之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它指向书法艺术形式与人.与自然之最终统一,即“天人合一”,为中国一切传统文化艺术最高最理想之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2.
“趣”是中国书法理论批评视野的重要审美范畴,书“趣”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书法审美概念,它在汉魏六朝被引入书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得到充实和发展,并逐渐升格为一个书法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兴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3.
中国艺术家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的和谐为宗旨的中国哲学,渗透到艺术创作的精神领域。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书法和诗歌,体现出传统哲学生命理念中强调个体生命和精神自由的精髓,两者在含蓄蕴藉的审美旨趣上相互融通,书法作品给诗歌意境的阐发和拓展开辟了无尽空间,诗歌意境对于书法创作进行了诠释和解读;同时,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又大有异趣。研究二者的关系,对于书法和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生态书法是一种现代书法,是“天人合一”的书写方式,追求人类主体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文字书写方式,是当代“生态艺术”(人体艺术、自然介质与动植物艺术)的一种。生态书法取意“道法自然”,依据儒学的生态思想创立。通过自然万物的客体意象与主体审美观念的辩证作用,形成中国现代书法特有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书法原则。而日本现代派书法则继承了禅宗书体与西方现代派艺术精神,使得东亚现代书坛具有多元性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书法赋作为艺术赋的一种创作类别,与绘画赋较为接近,但又有着独特的书写意义与价值。赋家对文房四宝的关注及其物态形式的呈现,对各类书体法式的描绘及以句法形容笔法的方式,对书法本事与主题的聚焦,一并完成了这类赋作的类型与体义。而由书事与赋事建构的经典性,与由书法与赋法共通的技艺性,则成就了书法赋的独特意义,并可由此创作延伸到对其艺术批评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艺术和生命是一个颇有意味的话题.真正的艺术必然要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尼采说:“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1]而艺术则因为深刻的生命内涵而获得崇高的地位二在西方美学中,艺术被比喻为“生命的形式”,或者说艺术呈现出种种“生命的意味”来,宗白华认为,“艺术家的使命是在形式中注入生命”,在形式中展示主体对生命世界的体验和认识,艺术是主体内在生命情感的外在符号,同样,“书法是书法家用来表达内在情感的符号,是物化了的个体感性生命的外在形式·’冈。重视生命是书法的基本特点,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书法的形式构成和美学…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者,艺术大师刘海粟在书法上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曾师从康有为,专攻大篆和魏碑,后又学宋人,得米字神韵,他主张“艺术是生命的表现”,强调创作性灵性与激情,并将书法的线条运用到绘画中,确立了自己粗放豪迈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魏晋书法是中国书法的重要转型期,其中楷书、行书、草书等多变与兼容的书法形式可以说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这一时期的书法不再局限于一般的实用性需求,而是进入审美自觉的艺术领域。从魏晋书体视觉形式的嬗变中,阐释和证明魏晋士人在书法上审美的觉醒与自觉。通过视觉形式呈现出点画、线条以及空间上墨与色的关系,以此表达审美内涵中的自然韵味和生命精神,从而达到魏晋士人对艺术自觉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展览是书法产业中重要的一环。书法创作者将展览当作检验、展示自己书法创作和获得艺术与市场双赢的一种主要方式。为展览而创作、为市场而展览使得书法创作过份看重形式表现,而乏功力、缺内涵、少自然,这些都会对公众审美期待、艺术共鸣造成挤压。书法创作的终极目的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是人格魅力的自然展示、是人文精神的自然体现。因此说书法产业化的目的不是“去书法化”,书法创作的最终目的不应该在产业化中消解。  相似文献   

10.
在书法的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书法的现代性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论述了当代书法现代性创变的背景及其必要性;对当代书法现代性创变的早期实验,以及对“文化书法”和“艺术书法”的观念进行了反思.指出当代的书法展赛是提升书法技法和形式美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当代书法的真正复兴是要使书法走进日常生活,与当代的生活环境相融合,兼具形式与意义,在社会生活中接受合理性的考验.  相似文献   

11.
书法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浓厚的艺术气息,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具有优势。文章通过分析书法的线条、结构造型和章法,寻找服装设计中可以加以运用的元素,探究书法中儒家精神和道家意境的表达途径,以期为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论文通过书法“空白”的可视形式,阐述书法”空白”所具有的空间意象。书法”空白”不仅是有意味的形式,还是书家修养和主观情感的体现.文章从书法“空白”中找出了物象与心理的一种共鸣,指出书法的“空白”构成了书法艺术永恒的空意意象。  相似文献   

13.
书法与哲学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对同时代的艺术起指导作用,不仅影响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而且直接影响到艺术思潮的形成以及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的变化。灿烂辉煌的中国书法艺术,正是从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中吸取其丰富的营养,强调美与善的统一,通过汉字的点画、结构、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在笔法与笔意的统一中体现书法家的审美理想和精神境界。中国书法艺术从秦汉发展到现代无不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具大影响,中国书法可以说是形象化的哲学,是中国哲学这棵大树开出的奇葩之一。  相似文献   

14.
书法的传统在当代已由"正统"逐渐幻化为"系统",特别是后现代思潮的契入,历史上所有的书法遗迹都将被纳入到书法创作的参照系列。首先,魏碑成为与正统"帖学"二分天下的"碑学"。其次是古代下层吏人、匠人的随意书写及刻画被重新认定,回到书法系统中来,成为新的创作兴奋点。标志着以识字为目的泛文化的写字观转型为以审美为旨归的书法观,写字训练要转化为艺术分析和注重形式。书法的立场转换了,书法教育当然要随机转型。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一些批评者对真正的书法批评了解甚少,以至于不知道书法批评应该怎样进行,导致当前书坛尤其是某些书法报刊和书法网站上的书法批评出现较为混乱的状况。澄清“书法批评”的意义,规范书法批评行为,理性而和谐地开展书法批评,对书法创作与理论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门类。书法艺术中的“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折射出结构、韵趣和意境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书法无疑是最具民族特色,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一门艺术。因此,传统书法艺术关于结构、韵趣、意境等方面的审美观念,也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书法艺术形式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它精神情感的象征性表现方式。在中国古代书法审美论中 ,有两大基本体系 ,一是自然物象说 ,一是人格象征论。本文试图从形而下书法的点画技法到形而上书法的风格品位及书品与人品的内在联系上 ,探讨人格象征意识在书法艺术精神构成中的意义 ,同时对人格化书法的情感内容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的节法艺术是在玄学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时代的学术思想可以影响到艺术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晰地体察到玄学精神与艺术精神的关联。而玄学对艺术之所以能够发生影响,正因为魏晋人将玄学心想生命化,并将融化了玄学精神的生命情调投射到艺术中去,创造出具有独特时代气息的新文艺。书法艺术正是能够将玄学趣味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一种艺术形式,正如宗白华所说:“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这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的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如果我们要寻绎魏晋玄学、魏晋风度、魏晋书法三者相互陶染而又息息相通的一种精神品质的话,那么这种品质可称之为“清”。从玄学讲,为尚“清”之思想;从生命情调讲,为尚“清”之风度;从书法艺术讲,为尚“清”之美感。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书法是东方精神的典型代表,它以最简单的符号形式表达了最深刻、最丰富的内涵。它是“道”的艺术,是自然的艺术,是精神的艺术。书法家在舞文弄墨、尽情挥洒时,不是简单的技能运作,而是书写修养,书写人格,书写对于生命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家族式的书法传统肇始于东汉中期以后,父子、兄弟相承授者不乏其人.魏晋时期,这种书法传统发展到了顶峰,其形成与士族注意家风的培养和家学的传承有关.魏晋世家大族在书法传承上的主要贡献有四:士族身份对书法的传播有重要促进作用;纸笔等书写工具在士族间的使用,对书法的传播有直接推动作用;世家大族在书法传承中曾经引领潮流;其时的书法理论著作主要产生于世家大族之中.从同为士族的河东卫氏与琅琊王氏的书法比较中可以看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书法既需要继承传统,又需要大胆创新,如此方能适应艺术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