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彝族的很多活动伴随礼物馈赠,如节日,婚礼、丧礼等,但馈赠内容、规则、意义在不同活动有差别。本文从象征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彝族丧礼的礼物馈赠背后的意义,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彝族社会文化互动和重视各民族的礼物馈赠理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清水江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苗族地区L村的婚俗变迁,以"礼物"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通过婚俗中礼物馈赠的呈现、流动、变化及象征意义来探讨该地区的婚俗变化。文中既包括男女双方在不同时期的礼物馈赠,也包括男女双方家庭的新婚祝福礼物。婚俗中的礼物互惠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研究礼物交换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诠释社会中不同文化规则及社会关系结构的途径,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空间婚俗中礼物的变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苗族在社会转型下的婚俗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3.
礼物的流动不是盲目的,而是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仪式性场合中的礼物馈赠占据着礼物馈赠的大部分比例,而诞生仪式就属于仪式性场合的一种.通过对阎云翔先生在《礼物的流动》一书中对下岬村中礼物流动所体现的人情和互惠关系的理解,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对土家族诞生仪式中的礼物馈赠进行分析,以发现其深层的社会意义和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4.
礼物的流动不是盲目的,而是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仪式性场合中的礼物交换占据着礼物馈赠的大部分比例,而婚姻仪式就属于仪式场合的一种。傣族对礼物往来的重要性有极强的意识,礼物馈赠和其他交换在该社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维持、再生产及改造他群与我群之间的人际关系方面,建立起了一套关于礼物的话语的丰富涵义。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人在其一生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礼仪较多,最主要的有诞生礼、婚礼、寿礼、葬礼四大礼仪。在这些礼仪中,礼物的馈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形成了生育馈赠、婚聘馈赠、寿辰馈赠和丧葬馈赠四种基本的模式。通过这四种礼物馈赠模式的分析能够发现土家族深层的社会意义和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6.
考察1927-1937年间上海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的礼物馈赠行为可见,知识分子的礼物馈赠行为既涵括了上海地方习俗文化的特点,又具有知识分子自身群体的行为特征。互赠书籍、相片与字画等礼物,成为相互之间表示友好、信任,构建认同感与强化私人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途径。装饰摆设品类型的礼物旨在加深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生活日用品旨在巩固已经成型且更具稳定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婚礼、公众与私人节假日是送礼的重要场合。在"打秋风"这一上海地方习俗中,礼物不仅因回收而失去礼物之性质,还成为赠礼者变相敛财的工具。知识分子并不主张杜绝与取缔礼物及送礼行为,而是对礼品选择、送礼对象以及送礼场合等方面提出看法,赋予礼物以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花腰傣婚礼中提亲、吃小酒、迎亲、进家仪式等各种活动及在活动中的礼物馈赠,得出花腰傣婚礼中的礼物馈赠凸显了花腰傣的脸面,表明男方对女方权利的占有,更体现出互惠平等的人际关系。在礼物馈赠的交往中,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有助于维系、强化和谐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8.
有关交换方面的研究自莫斯对礼物馈赠的探讨之后,一直为社会文化人类学界所关注.虽然礼物交换在很多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但劳力、资金、物品等方面的互惠交换现象却很少被涉及.论文通过对一个农村的互助体系的田野调查,阐明了互助行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互助是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以人情和关系为文化基础的社会交换.它既是一种利益交换的工具,也是一种表达感情和履行道德义务的方式.互助不仅保障了经济与社会的正常发展,而且加深了人们的感情,创造、维持和强化了人际间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有关馈赠的活动涉及亲属、友朋、主仆等各种关系,礼物的流动或传递着情感、或蕴藏着欲望。本文试图从礼送亲朋、礼送尊贵、礼送贫寒等三个层面对《红楼梦》馈赠艺术进行分析,揭示面对不同的馈赠对象,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和技巧,以期对当代大学生的为人处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礼物交换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通过礼物交换表达感激之情、友谊之情,或者意图达到某种目的。通过礼物交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强化,社会的联接得以完成,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不同国家的礼物交换的时间、物品以及原则不同。通过研究礼物交换我们可以发现和理解不同文化规则、社会关系结构。本文拟从西方学者的礼物交换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在订婚时都要送聘礼,主要是男方向女方父母表达对女儿的养育之恩.聘礼有多种形态,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消费结构、经济类型和传统文化特征.聘礼是一种包含着多重文化意义的象征符号,能体现不同的使用价值、社会价值和象征意义等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古今中外 ,馈赠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手段 ,而在日本尤其如此。本文侧重探讨日本人馈赠的意识和行为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及特点 ,同时也触及中国的一些同类问题 ,以加深对中日跨文化交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彩礼和嫁妆作为农村婚嫁习俗的产物流传已久,专家和学者对其嬗变过程及其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研究颇多,弊多利少是多数人对其社会功能的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从现今社会文化和经济的视角分析,彩礼和嫁妆的正功能在和谐新农村构建中直接或间接的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4.
提升城乡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补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是“十四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城乡基层社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供给、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困境依然十分突出。本研究从治理动力、治理主体、治理规则以及治理目标等维度提出理论框架;基于苏北地区的实证调查分析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的动因及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城乡社区结构转型和秩序演化过程中文化主体的多元性、文化治理规则的复杂性以及文化治理目标的引领性等多重社会逻辑共时性运作,使得基层社区文化治理体系转型和治理秩序重建呈现出更加复杂、动态的实践特征。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主要是由“农民上楼”后的“文化饥饿”、居民文化自治乏力以及社区文化引领不足等问题引起;同时,在具体文化治理实践过程中必须突破“官办文化”与“送文化”思维模式,并基于“民办文化”与“种文化”的新思维营造标准化公共文化空间、重塑主体化治理规则及社会化协同机制,实现多元文化融合下的共建、共治、共享。  相似文献   

15.
礼物的流动不是盲目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物是礼的载体,礼是物的灵力,“物”之所以成为“礼物”就在于其“流动性”,在流动中赋予物以社会生命。物的社会生命就是指礼物在流动中所遵循的社会规范和文化及结成的社会关系。阎云翔在他的著作《礼物的流动》详细论述了“横向的关系流动——人情伦理”以及“纵向的关系流动——等级秩序”,对于了解礼物流动的运行机制和物的社会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在这些变化发生的过程中,公共治理结构与社会文化领域的变革必然增加转型时期的相对不确定性。究其根源,经济增长作为国家发展的发动机,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也给既有的制度框架与文化系统带来冲击。转型时期的腐败现象发生及演化的规律可以作为社会符号观测和解释社会转型中不确定性的威胁,而针对转型期不确定性威胁的对策只能是持续深化改革,完成社会转型与过渡。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叠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 ,因“跨越”而在整体上进入加速与再加速发展状态 ,并促使新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叠加性产生。新中国社会变迁因“革命”与“进化”两种方式交织 ,使政治发展叠加性一度高起 ,抑制了经济与文化发展叠加性的张扬。政治发展叠加性需要经济、文化发展叠加性的支持 ,因而 ,改革开放虽使政治发展叠加性向经济和文化发展叠加性转化 ,是中国现实社会转型的内在需要 ,但也对现实社会转型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明显不足,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本文对高校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进行了分类,将高校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分为公益性转化和盈利性转化并分析了各类成果转化的实现要素。具体提出了高校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的协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