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在不同性质的社会,大众媒介政治属性的表现也不相同。资本主义社会大众媒介的政治属性表现为资本控制下的“社会公器”;而社会主义国家则表现为党性原则支配下的舆论工具和“灵魂工程师”。政治属性决定了大众媒介的政治功能:政治参与功能、政治沟通功能、权力监督功能、议程设置功能、政治控制功能和政治社会化功能。全面发挥大众媒介的政治功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众舆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本质上表现为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和理性批判意识。大众媒介不仅能为民众参与民主政治提供重要渠道和平台,而且有助于培养民众的理性批判意识,在这方面,报刊的读者信箱栏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民政府时期,我国报刊界首次掀起了设立读者来信栏目的高潮,而读者信箱栏目扮演着引导民众参与政治的全新角色。信箱栏目的政治传播功能有三点:其一是为编者读者提供交流的公共空间,实现报刊与民众的真正结合;其二是培养民众辩论的理性与洞察力;其三是鼓励和引导民众关心国家社会、参与政治讨论。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魅力是高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实践调查把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魅力的实际状况,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魅力存在的问题,探寻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能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众媒介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同时它又在传播文化、提高人类文明水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过去、现在的人类社会生活中,大众媒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本文就大众媒介及其对人类文明、人类社会、人类自身的影响以及大众媒介的发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艺术魅力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论述荷马史诗的高度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指出了这种艺术形式只能产生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神话和史诗依赖着“未成熟的”、“永不复返的”社会条件而产生和存在。那么,为什么跨越了时空具有着一种永久性的魅力,构成了迄今人类社会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从艺术自身规律及艺术现象本身能找到荷马史诗的艺术魅力形成的答案。  相似文献   

6.
大众媒介是西方宪政民主的重要基石,是维护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而保持相对独立性是其发挥民主功能的前提和关键,自由化和私有化是其必然逻辑。但种种迹象表明,大众媒介的私有化并不必然带来民主的结果,媒介的私有化和市场化,虽然在表面上获得了相对于政治权力的独立性,但其结果却难逃市场化商业逻辑的宿命,被形象地称为“挣脱了铁的枷锁,却陷入了银的枷锁”。因此,解读西方民主政治下大众媒介异化的表现、原因及其带来的政治后果,对于我们破除西方新闻政治的神话,了解媒介与民主之间复杂的互动博弈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宪魅力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宪是东汉后期一个平凡却又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以自身的魅力赢得了士人的广泛赞誉,被后人视作"一个谜样的人物"。本文揭示,黄宪的魅力源自于道家思想的影响,是他忠实实践道家思想的结果。而黄宪之所以能在士大夫中赢得广泛的钦佩与赞誉,又与当时社会处于思想变革时期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道家思想塑造出来的真实典型,黄宪为处于传统信仰、价值观念崩溃、行为失去依据而矛盾困惑、焦虑不安之中的士人撑起了一个心灵的避难之所,吸引着人们与之亲近。  相似文献   

8.
以生活为基础,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构建乡土政治课堂,对改变政治课堂教学现状,激活政治学科魅力有重要作用。本文联系笔者新课程教学实践,从如何构建乡土政治课堂,实现乡土资源进课堂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合理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存在在政治价值取向上出现信仰迷茫或真空;道德价值取向上,不断向个人本位转移;人生价值取向上,割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等问题。主要因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全球化境遇下西方不良思潮;大众网络传媒等的负面影响所致;以确立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增强自身包容性;有效整合学校资源,提高引导的实效性;积极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引导的灵活性;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文化载体中,确保引导的易接受性措施加强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大学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所看到或信任的不是大众媒介的观察本身,而是大众媒介呈现其所观察的"呈现"这一运作,因此大学生对大众媒介的"信任"并非来自于大众媒介制播内容的专业伦理品质,而在于大众媒介是否可以成功地作为一个社会观察的功能系统,对社会进行时态化。信任来自互动的期待,大学生对于使用媒介的热切期待,使他们对媒介的信任无法更改。因此,大众媒介始终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大众媒介却在社会角色的塑造上历经多次颠覆性的变化,这种不断的"自我否定"势必要求大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媒介环境的急遽变化,学会正确面对和理性判断媒介以及媒介角色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政治媒体化是当今媒体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揭示了新闻媒体与政治治理不可分割的关联,政治越来越受媒体的控制,媒体也演变为政坛的"斗秀场".美国学者Timothy Cook把制造新闻与政治治理的不可分割性称为"政治媒体化".在政治逻辑下,媒体的所谓客观性、独立和自由、媒介权力的实质等,都是值得怀疑的;在媒体逻辑中,大众传媒似乎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第四种权力".渠道畅通的政治表达是社会民主的重要标志,"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政治秩序已经形成.大众传媒可以创造出健康的舆论空间,为更合理的政治决策提供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政治传播是政府发布公共信息、传播意识形态和引导公共舆论的重要手段。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媒体被简单地当作“工具”和“喉舌”,新闻事业唯一的任务就是宣传意识形态。改革开放后,媒体的主体性得到承认,媒体的功能变得更加多元,舆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面对新闻体制出现的重大变化,政府的政治传播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缩小媒体行政管理的范围,主动公开公众需要的政务信息,习惯在舆论随机监督下行政,并为公民直接的政治参与打开制度性渠道。政府只有转变了政治传播的思路,才能更好地与群众沟通,营造出一个健康、有序、和谐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于法律效力的物质性,道德效力实现的手段是纯意识性的。这一差别使得政治权威在法律效力和道德效力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政治权威强大的物质性力量是法律效力不可或缺的根基,却在道德效力的意识性面前表现出局限性。政治的不确定本质决定了政治性的思想意识不能作为道德效力的根基。道德效力的意识性决定了道德效力的根基须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极限性知识。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困境,从根本上是源于这种极限性知识的变化,归因于公共政策或任何具体因素都是不恰当的。这是思想界的任务,却没有政治家的失职。而政治权威在道德观念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道德实现其普遍效力的另一重要环节。只有政治权威、思想界等社会多元角色的结合,才能在现代中国道德体系的构建中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4.
政治道德规范是一定时期从政者在政治活动中所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政治道德规范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 ,领导干部的政治道德规范就是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它既继承了领导干部政治道德建设的优良成果 ,又是政治道德建设的新的发展。加强新时期领导干部政治道德规范建设 ,教育是基础 ,法制是保证 ,制度是根本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当代研究生看"超级女声"的调查,来探寻当代研究生的社会化,主要是政治社会化的状况.调查发现,当代研究生的政治社会化的主流趋势是积极向上的,政治认知健康,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更趋于理性.但同时发现研究生也会受到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政治批评     
政治批评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现象的批评。政治批评的内容包括对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和政治人物的批评;其形式主要有公开批评、面对面批评、信函批评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开放、适度而健康的政治批评有利于政治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与妇女参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妇女参政存在的种种问题有着深层的原因 ,单靠立法和政策是很难解决的。大众传媒宣传面广 ,受众人数多 ,对政府决策、社会规范和人们的价值判断有着巨大的影响 ,妇女参政亟需大众传媒的支持。而目前 ,媒体对妇女参政的支持还缺乏力度 ,必须改变这一状况 ,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和压力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社会身份多重性与政治劝说的元语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评话语分析对政治话语的研究由来已久。然而,政治人物社会身份具有多重性,其话语亦反映多重社会身份及多重政治劝说之意图。因此,元功能角度对政治劝说的解释,需将社会身份多重性考虑在内。以奥巴马宣布伊战结束的演说话语为语料,对社会身份多重性、政治劝说、元功能策略三者的互动研究发现,元功能策略既是政治人物多重社会身份突显与弱化在语言层面的表现,亦是政治人物达成政治劝说的话语桥梁。  相似文献   

19.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分析,公民是它的主体要素,政府活动或公共政策是它的客体要素,客观的政治活动性是其行为要素,参与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活动或公共政策,表达自己的利益主张是其目标要素。从它的属性来分析,理性和道德是其内在属性,参与的规范性是其外在属性。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探究,政治参与以平等为前提,以自由为界限,以民主为原则,以和谐为目标,从而形成一个四位一体、有机统一的思想架构,其终极目标是构建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