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东汉初期赵晔的《吴越春秋》,介于史传和小说之间,故事情节的离奇与人物行为的侠义,构成全书浓重的传奇性。就其成因来看,则主要是与作者所生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东汉初期赵晔的《吴越春秋》,介于史传和小说之间,故事情节的离奇与人物行为的侠义,构成全书浓重的传奇性.就其成因来看,则主要是与作者所生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序仓修良东汉赵晔曾作《吴越春秋》十二卷,记载吴、越两国的历史,这是许多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所以谈起《吴越春秋》,就必然想到其作者为赵晔。其实,后来又有不少人用同样题材、同样书名作书多种,知道的人就很少了,诸如赵歧的《吴越春秋》、张遐...  相似文献   

4.
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戏曲《娇红记》全名《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是据元代同名小说《娇红记》改编而来的,通过比较戏曲和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异同,可知戏曲在借鉴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特点的基础上,对"情"作了更为深入的阐释和丰富的表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进一步突出了人物个性意识的觉醒,体现了鲜明的晚明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5.
《浣纱记》结构论(下)──传奇结构研究之三许建中二《浣纱记》以西施、范蠡爱情的悲欢离合作为贯串线索,敷演了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这一惊心动魄且极富戏剧性的斗争。这个故事既见于正史,如《左传》、《国语》、《史记》,也见于“稗官杂记之体”①,如《吴越春秋》、《...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定《吴越春秋》作者赵晔主要生活于东汉前期 ,约为公元 35~ 90年间 ,《吴越春秋》则成书于赵晔生活的最后阶段。赵晔著史透显着东汉前期的时代风尚 ,而赵晔今文经学经师身份则是造成《吴越春秋》非信史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伍子胥复仇故事由正史到民间传说,由史传文学到戏曲、小说,在不同的文体和文学系统中不断得以演绎和完善。对《左传》、《史记》、《吴越春秋》中伍子胥复仇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梳理,并结合当时社会盛行的时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可勾勒出伍子胥由正史到杂史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流变。这种动态的变化,使人们对伍子胥形象不断有了新的认识,从中也可发现后世优秀文学作品从正史和杂史中受到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吴越春秋》是东汉赵晔所著的一部奇书,记述了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风云历史.从美学的视角看,该著具有鲜明的诗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其浓郁的抒情色彩、大量歌诗的引用、诗美语言的运用及“有韵味”情境的创造等方面.《吴越春秋》诗性特征的形成原因是多层面的,作者孤傲愤世的性格、《诗经》多方位的影响及吴越好歌习俗,是其中重要三点.  相似文献   

9.
浅谈《左传》对历史人物的刻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左传》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它在详细铺叙某一重要历史事件前因后果的同时,将与这一历史事件有关的历史人物.活泼泼地描绘出来,通过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展示春秋这个时代的风貌,再现当时历史的真实.所以,《左传》上承《尚书》而下启《史记》,在刻划人物形象这方面,作出了许多出色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渲染敷陈春秋末年吴越相继兴亡故事的专著《吴越春秋》,史家著录,自《后汉书·赵晔传》、《隋书·经籍志》迄《四库》,都以其为东汉经师赵晔所撰。今各家文学史、小说史等论著都采用此说,本无可疑。然《隋书·经籍志》、新旧《唐志》、《读书志》、《通考》等均著录晔撰《吴越春秋》十二卷,自《宋志》以降,已作十卷,与今传本(指元大德十年刊本)同。隋、唐二志及《读书志》、《通考》同时并载有晋杨方撰《吴越春秋削繁》五卷(并见《晋书》),皇甫遵撰《吴越春秋传》十卷。而自《宋志》以降,杨方、皇甫遵二书即不见著录。由此,遂有今传本出于谁手之疑。自明迄今,歧说尚多,大致有五,现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为基准,对照当代的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著作,发现它们在对小说内涵的理解、古小说特别是历史小说的文类归属以及小说的源流等问题上,既有悖于鲁迅先生的本意,也与历史事实不符;通过对《穆天子传》《燕丹子》《吴越春秋》等古小说的分析,认为应该将汉代看做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期,将历史小说看做中国最早的小说类型。  相似文献   

12.
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三部作品《红楼梦》、《儒林外史》、《歧路灯》有六大方面的有趣问题值得我们重视,而其中的“败家子”问题尤其引人注目。《红楼梦》之贾宝玉、《儒林外史》之杜少卿、《歧路灯》之谭绍闻分别是三部书中的头号主人公,但同时又都是败家子的典型。通过对这些人物以及造成这些人物形象的多方面原因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不少比单独地、孤立地研究这些人物形象要多得多的东西。这对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三部小说名著乃至从宏观上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均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几年来,《哈利·波特》在风行世界、好评如潮的同时,也受到了如禁止出版等不公正的待遇。其不公正的待遇与其小说或是童话的文体界定密切相关。从审美品格来区分,魔幻小说是小说,具有写实性;而童话具有非写实性。从人物形象塑造上区分,小说要求塑造典型人物、圆形人物;而童话偏于类型人物、扁形人物的塑造。考察《哈利·波特》的非写实性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特征,我们不难界定《哈利·波特》的文体本质为中国的童话,英国的FairyTale。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人物形象构造的角度,分析小说《紫颜色》中阿方索人物的构造与艾丽斯·沃克创作思想的关系。通过运用卡尔·荣格心理学理论,进一步阐释艾丽斯·沃克的“双性同体”创作意识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从而挖掘出小说《紫颜色》叙事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孙武故里在哪儿?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现存史料,记载孙武事迹较多较早的是《史记》和《吴越春秋》,两书皆出于汉代,距春秋末期较近,应当是可靠的;但《史记》说“孙武齐人”,《吴越春秋》说“孙武吴人”,这是因为孙武不是世居吴国的吴人。如《孙子叙录》卷一第一页所指出的:“孙子本齐人,后奔吴,故《吴越春秋》谓之吴人也。”孙武是齐之何地人?先秦史书记载,直到宋代欧阳修等撰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邓名世编著的《古今姓氏书辩证》问世才肯定“孙武为齐乐安人”。《新唐书》卷七十三  相似文献   

16.
小说改编为网络游戏既能够增加小说的传播渠道与范围,又为网络游戏增加了文化内涵与创造力。但小说与网络游戏在人物形象、人物命运、价值追求等方面存在着迥然的差异。以小说《诛仙》及其同名改编网络游戏为研究案例,具体比较小说与网络游戏之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并阐述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从而探索网络游戏是如何对小说文学性形成消解过程和形式。  相似文献   

17.
玛拉沁夫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大胆地进行典型情节的提炼和加工,同时还对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形象对比原则进行大胆实践,从而使人物形象十分饱满,性格非常鲜明生动。此外,玛拉沁夫在人物形象塑造时,还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特别是后期的小说创作中,创作中心转移到对人物命运和人生价值的关怀和思考上,从而使其小说具有了一定的人性深度和历史深度。《活佛的故事》标志着玛拉沁夫小说创作艺术上的真正成熟;《爱在夏夜里燃烧》代表着玛拉沁夫小说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中出现的"一僧一佛一神仙"人物形象组合,也称"超情节人物"。超情节人物形象的设定,与小说中涉及到的宗教描写有关,显然具有儒道交融的历史背景及现实基础;超情节人物的描写具有相当的叙事功能作用,这体现在叙事主题能传递果报思想和完善小说结构上。这种超情节人物设置对明清小说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家刘心武对《红楼梦》小说人物秦可卿的分析研究和“揭秘”,不符合小说文本的实际描写,只是一种臆测和猜想;分析人物形象的唯一方法就是回到作品本身,从作品的客观描写中去分析、去体味、去研究。  相似文献   

20.
E.M.福斯特作为介于现代和传统的过渡性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成就斐然,同时作为一名文学理论批评家,他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为中外学者分析人物提供了绝佳视角。文章旨在用福斯特的人物理论来分析其作品《印度之行》中的人物塑造,解读人物形象和作品涵义,同时考察福斯特如何在创作中贯彻自己的文学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