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新的伦理学。它的主要特征是人类道德对象从人与社会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它的基本问题是: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权利,从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确保人类对自然的持续利用。中国环境伦理学从介绍西方环境伦理学起步。现在要在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中国哲学和思维方式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确立自己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模式、概念框架和话语体系,以超越西方环境伦理学,通过不同学派的理论整合,创建中国环境伦理学,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国人民服务,为建设生态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2.
由生态危机产生的生态伦理学的视野出人与人之间拓展到人与自然之间,承认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是今天人类对自然行为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规范的科学。人类为了摆脱生态危机的困境,有必要将生态伦理学的原则转变为行动  相似文献   

3.
郭玲玲 《理论界》2008,(5):128-129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传统伦理学因为其本身的理论局限不能从意识形态上对人类进行伦理道德方面的规范,实现人类同自然界双方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种情况,西方自然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主要代表有施韦兹的敬畏生命的情感主义伦理学、辛格和雷根的动物权利论与动物解放论、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4.
价值观的革命: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传统价值观仅仅把自然界的价值理解为消费性价值,否定生态价值的存在;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则完全否定自然界的生态价值同人类的联系,把自然界的存在本身看作是价值论的唯一根据和尺度。这两种价值观都是以片面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观立足于全面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确立它的价值观。它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类的生存利益高于一切;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利益高于一切。  相似文献   

5.
环境伦理学从自然价值的确认,导出人对生命和自然界的尊重和责任,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界权利的确认,从而对环境伦理学的合法性作出理论论证。自然价值论是环境伦理学的基础理论。自然价值,主要是自然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自然价值评价,包括它的真理性评价、价值性评价、实践评价和道德评价。保护和增殖自然价值,是自然保护的目标。环境伦理学...  相似文献   

6.
西方传统发展观带来了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以及人的精神异化,生态伦理发展观则由于一系列的理论悖谬而陷入了困境.发展伦理学正是在反省人类生存危机、积极吸收传统发展观和生态伦理发展观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目的是探索出一条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之路.作为公平的正义是发展伦理学的核心价值,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伦理学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7.
生态伦理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观。在理论上确立了关于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 ,它主要的特征是将伦理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领域 ,扩展到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领域 ,它的核心思想是尊重生命和自然界 ,它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是人对待与自己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地球上各种生物和自然界应抱什么样态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生态伦理学的实践转向表征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的理论自觉。当代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方式造成的,文明危机的价值忧思诉求生产生活实践的根本变革。从实践哲学维度反思现代生态伦理学理论发展,走出利益逻辑、生命逻辑和生态逻辑道德拓展概念思辨式理论路径,基于“感性现实人”的社会生产实践和日常社会生活,在生态理性实践和生态德性养成中建构生态伦理学价值旨归。可以说,唯物史观视野下生态伦理学实践哲学路径生成既是现实实践诉求的理论“应然”,也是理论阐释实践的现实“必然”。  相似文献   

9.
当代的西方环境伦理学从发展至今形成了两种对立,即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非人类中心主义内部又可划分为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个体主义的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西方的权利论和义务论。而整体主义的生态伦理学借鉴生态科学的发展,运用生态系统整体论方法研究自然界的价值及人对自然界的义务。两者立论基础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相异。本文对两个派别的代表人物的观点进行了评析,指出个体论与整体论的生态伦理学由于各自的理论缺陷,使其难以担当社会主流伦理价值建构,同时在实践上又面临与所主张的理论相互矛盾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0.
滥觞于现代世界的增长发展主要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其对伦理学的一味拒斥不可避免地肇始了"人态"和"生态"两重危机。面对增长发展将人类引入伦理困境,发展对伦理学提出挑战,要求对人类发展投注伦理关怀,发展伦理应运而生。与传统伦理和生态伦理相比,发展伦理从一种广义的价值维度看待发展,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透过人与人的关系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的人类生存。在发展实践中,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发展伦理的现实形态。  相似文献   

11.
发展伦理:人类发展对伦理学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文文 《东岳论丛》2004,25(6):117-120
滥觞于现代世界的增长发展主要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其对伦理学的一味拒斥不可避免地肇始了"人态"和"生态"两重危机.面对增长发展将人类引入伦理困境,发展对伦理学提出挑战,要求对人类发展投注伦理关怀,发展伦理应运而生.与传统伦理和生态伦理相比,发展伦理从一种广义的价值维度看待发展,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透过人与人的关系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的人类生存.在发展实践中,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发展伦理的现实形态.  相似文献   

12.
对生态价值的探讨,涉及价值的奠基问题。如果不考虑生态与生存的关系,就找不到生态价值的立足之处。西方近代哲学以认识论转向为标志,以经验论和唯理论为主导。与此相应,在现代西方颇为流行的功利主义伦理学和义务论伦理学分别立足于经验上的功效和规范原理上的合理性。这样的进路难以阐明生态本身的价值。只有阐明了生存的意义,才能阐明生态的意义。但这种生存必须被理解为丰富多彩的生命体的整体生存,而不应被理解为个体生存。由此观之,中国传统哲学倡导的"生生之为大德"的整体论的生命价值观特别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3.
郭玲玲 《理论界》2008,(6):103-104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种种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了紧张状态。不解决这些危机、不消除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势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利益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传统伦理学受传统人道主义的影响,把伦理研究对象局限在人与人的范围之内,将自然界排除在伦理视线之外。因此,传统伦理学不可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是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正确的关系和解决人类生存困境问题。它以新人道主义为其基础,以追求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其目标,主要通过对当代社会人性的重新理解和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规范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把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限制在自然界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保证自然界及其自然物具有自我修复的时间和能力。同时,调整隐藏在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切实地解决人类生存困境奠定良好的基础。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关系理解为“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伙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老庄生态文化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宝库中的奇葩,老庄生态文化表达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论和非线性的自然观。老庄文化讲究因任自然、效法天地和德生敬命,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生态伦理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取向、尊重自然固有价值的价值取向和尊奉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有契合之处。老庄生态文化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典型代表,老庄文化为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古老的范式,它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15.
从探讨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到形成生态系统观,从提出零增长方案到形成可持续发展方案,从生态伦理学到自然价值论,这是人类走向绿色文明的历程。生态系统观、可持续发展方案是当代全球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这两个方面分别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来架构生态文明,体现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生态伦理学和自然价值论是反映生态文明的伦理—价值规范;而自然资本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则是反映生态文明的经济—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生态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认为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劳动是人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控制 ;人类要学会预见自己行为的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 ;真正的人的生产有两种尺度 ,它要顾及其他物种的生存需要。这些充满生态智慧的光辉思想对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认为自然万物与人一样具有主体性,具有其自身内在的价值、权利与尊严,因此,人类应当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本文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自然物不是伦理主体,不具有内在价值、权利与尊严。生态伦理学在反对人类自大狂的同时,也应当反对将自然“神化”。生态危机的根源不是认识论的问题,而是生存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郭玲玲 《理论界》2006,19(4):85-86
面对当前所发生的种种生态问题,本文从生态系统当中所包含的自然价值和人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指出价值概念是来源于客体、取决于主体、产生于实践的。在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又分为自然价值和人的价值两种。自然价值是自然界的物质价值,是生态的环境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人的价值就是人可以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创造优越的环境,并且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改造环境和利用自然价值,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价值。在生态系统中这两种价值是互为前提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相互转换。但是因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人的价值是不能脱离自然价值而独立存在的,否则就要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相似文献   

19.
现行道德概念内涵的缺陷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行道德概念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缺陷日益明显。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抉择,要求我们吸收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态伦理学的思想精华,重新构筑道德概念。道德不仅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行为关系的范畴,而且是调节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祛弱权与生命伦理学“共识的崩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生命伦理学的重要奠基人恩格尔哈特否定后现代伦理学境遇中的生命伦理学达成共识的可能性。我们认为,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时刻处在脆弱性状态,脆弱性在人的状况的有限性或界限的意义上具有普遍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祛除普遍的脆弱性的价值诉求,在道德实践中就转化为具有规范性意义的作为人权的祛弱权。祛弱权不仅是生命伦理学的基础,也应当是生命法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