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需要是激发个体道德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要使学校德育取得实效,得到较大发展,关键在于注重研究学生的道德需要,构建以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德育激励系统。  相似文献   

2.
李上献  谢志远 《兰州学刊》2009,(10):143-145
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低效,昭示我们反思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创业教育理论为我国高校德育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借鉴其理论,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拓展德育内容,注重个体价值的追求等多种对策,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所谓主体性原则,在高校德育的意义上,就是指要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德育工作,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功能.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贯彻和运用这一原则,就必须把德育充分建立在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上;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品德教育;注重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其思想品德结构的核心,是其道德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内在源泉,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应当重视他们道德需要的培养。大学生道德需要培养的途径大致有积极开展道德教育、优化德育环境、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制度化建设、改变大学生的结构和条件、加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等。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被称作"新闻媒体3.0"的自媒体由于其大众化、易操作、交互强、传播快的特点,迅速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参与到其中的学生与日俱增。而针对现今高校德育内容空洞与生活实际相脱节、德育途径单一、基础条件薄弱、德育主体消极对德育不够重视等实效性不足的表现,妥善将自媒体利用到高校德育中来,可以充实德育内容、扩展德育途径、加强德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加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在德育生态化视角下,探寻德育生态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文章结合高职学生德育工作实际,首先分析"德育生态"的基本含义及在高校构建德育生态化的必要性,通过构建高职学生德育生态的"环境构建"和"育人实践"两个路径,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高校要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积极探索高校德育创新的途径,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推进德育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德育工作实效性低 ,已经成为目前困扰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大问题。德育实效性低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其中既有德育工作本身的原因 ,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实现培养“四有”人才目标的重要保证。探讨德育低效的原因 ,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供借鉴已成为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整协型德育模式是吸纳传统的德育模式优点而提出的高校德育中比较稳定的教育程度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它上秉抽象理论,下承实践环节,融师生学育互动于一体。在大学生道德需要、道德情操、道德反思能力、道德认知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让他们体验生活、回归生活,并建立一支相应的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和谐德育,具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重要意义。高校和谐德育构建过程中存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不够和谐、德育方式与作用对象不够和谐、德育内容与社会要求不够和谐、德育力量之间不够和谐等问题。构建高校和谐德育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丰富德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增强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创设良好的和谐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1.
构建大学德育环境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大学德育环境建设,是增强大学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人的道德需要与全面发展理论,是构建大学德育环境的理论基础。大学德育环境的构建历史性地表现出时空性、主导性、主体性、生命性等实践特质,具体体现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画龙点睛的校训、高雅的人文环境、师生的平等互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谭向阳 《船山学刊》2006,(3):183-185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低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德育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这种实效性就是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因此,寻求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充分发挥德育载体的作用,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接受德育影响,是增强德育实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广西初中学生道德需要发展水平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方法及过程在我们的前期研究①中,认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主要地应归因于其道德需要而非其道德认识,道德需要在学生品德心理结构当中居于基础、核心的地位。道德需要的学说应成为学校德育研究的基础,它是彻底扭转“灌输式德育”,构建“主体性德育”的根本。人的道德需要属个性倾向,常表现为道德信念,包含道德认识,更主要的心理成分则是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属道德认识,但当人坚信自己的道德判断正确,并付诸行动时,这一判断则超乎认识而能反映其道德信念和道德需要。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界定,年龄为12、13…  相似文献   

14.
关爱是人的精神需要,又具有广泛的德育意义,把关爱教育融入群众性实践中,是增强高校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学生关爱能力;强化以身示范,培养关怀型教师;完善实践平台,拓展关爱教育载体;坚持三位一体,构建关爱教育网络等途径,转变"居高临下式说教"的工作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双向互动的群众性实践教育模式,可达到增强大学生幸福感与德育实效性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的发展需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增强实效性的关键在于提高德育工作的生命力.文章将"生命力"的观点引入高校德育,从创新力、吸引力、实践性、生态性、独特性等五个方面对高校德育工作生命力的内涵进行探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道德需要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是人获得主体地位的基本特征,它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具有整合各种需要的功能.对法官而言,道德需要决定了其司法行为,并且引领法官按照司法公正的要求正确行使审判权,维护社会法律秩序.道德需要的激发为法官道德建设提供内在动力,激发法官道德需要可以采取价值激发、尊重激发、实践激发、关怀激发、制度激发、环境激发等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尤其是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明显改善。但也存在部分高校的一些德育工作者教育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缺乏对大学生习惯养成的教育等问题,为了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高校德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主体的厘清与功能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主体在高校德育诸要素相互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厘清高校德育主体,优化高校德育主体结构,并进而定位德育主体的功能,明确德育主体的责任,是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要优化德育过程,提高德育实效,必须努力建立德育一体化运行机制。高校德育一体化即以“两课”教育为主要渠道,同时与日常思想教育有机结合。为避免目前高校“两课”教育与日常思想教育“两张皮”及德育实效性缺乏的现状,应将具有德育功能的音乐艺术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并实行“两课”教师导师制。这是实现德育一体化、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新探索。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中的德育理论建设,是促使和谐社会实现的必要准备和前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谐德育的建构是当代高校德育发展的价值新取向.为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由时时和谐德育、人人和谐德育、处处和谐德育组成的高校全面和谐德育模式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