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中央红军从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到五月九日,红二方面军从一九三六年四月一月到五月十日,分别通过云南腹地,巧渡金沙江天堑,成功地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妄图“不使(红军)渡过  相似文献   

2.
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1935年2月,中央红军到达滇东北的扎西(今威信)。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上图为扎西会议旧址。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1935年2月,中央红军到达滇东北的扎西(今威信)。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上图为扎西会议旧址。 中央红军于1935年4月30日到达寻甸丹桂村。党中央在这里对抢渡金沙江的战斗作了具体部署。图为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旧址。红军长征过云南革命遗址图片二幅  相似文献   

3.
四渡赤水期间,中央红军为打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军事领导人率领下,机动灵活,趋利避害,经过近两个月艰难曲折、往复进退的转战,终于在1935年3月底粉碎了蒋介石在赤水河两岸聚歼红军的图谋,再渡乌江,转战黔西南,西进云南,最后在皎...  相似文献   

4.
1935年底,张学良所部开始与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接触。翌年春夏,双方出于共同抗日政治需要加快合作步骤,及至商定打通苏联道路并首先夺取宁夏的战略计划。尔后红军三大主力得东北军暗中相助,实现西北大会师,顺势发起宁夏战役,分兵西渡黄河转北进宁夏,终至激变西京。  相似文献   

5.
论中央红军长征过广西的历史意义●彭源重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广西北部的灌阳、兴安、全州、资源、龙胜5县,进行了英勇悲壮的湘江战役,通过了桂北少数民族区,在广西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铸造了伟大的红军精神。中央红军长征过广西是中国红军史上也是中...  相似文献   

6.
段渝  马晓粉 《天府新论》2016,(6):封二-封三
蜀身毒道的东路灵关道从四川跨越金沙江进入云南后,向南经大姚、姚安,折而向西进抵大理,在大理与从昆明经楚雄东来的蜀身毒道西路五尺道会合后,继续向西,进入著名的博南道,经永平,翻博南山,渡澜沧江,在保山进入永昌道后,分别从瑞丽和腾冲出境,到达缅甸八莫、密支那,再从密支那沿伊洛瓦底江向西北行进,经东印度曼尼普尔和阿萨姆,经印度中心地区,西去巴基斯坦,再西去中亚和西亚。  相似文献   

7.
红军长征早期报道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 1934年 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至 194 0年代之前中外书刊关于长征的早期报道及其流传情况作了考述 ,并对不同时期的报道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关于长征——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事前有无准备的问题,历来说法不一,过去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仓促转移","行动上无计划","军事上无准备",是"没有作必要的准备工作"的"仓促的出动"等等.近几年来,随着有关史料的发掘与研究的深入,也有人认为中央红军的转移是一项有计划、有准备的战略行动,"不能完全说成是仓促行事"."大约在长征开始的半年前,就进行了各项准备工作."不然,八万多大军的行动,"详细计划必须早就作出,否则,长征将成为一场溃逃."笔者在近年研究长征课题的基础上,也想对此谈点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9.
<正> 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于贵州遵义举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遵义会议作了高度的概括和科学的评价。这次会议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一九三○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三年三月,中央红军曾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但是,由于博古、李德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完全排挤了毛泽东同志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特别是对军事的正确领导,致使中央红军没有能粉碎团民党反动派于一九三三年九月发动的第五次“围剿”,被迫在一九三四年十月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在长征  相似文献   

10.
中央红军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刘维菱红军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全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本文试就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对红军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一历史的叙述。一、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长征胜利的实践,离不开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11.
试论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的意义李志华1934年11月16日,继中央红军长征之后,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12月上旬进入陕南,并先后击败了敌人...  相似文献   

12.
早在中央红军铁流滚滚北上前几月,红七、六军团即已分途北上西征,实际上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探述两个军团的派遣、行动意图及战略作用,对于研究长征这个大的课题来说,仍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论及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四渡赤水之战,众多的史著、包括不少回忆录提到较多的是桐(梓)遵(义)大捷,并以此证明在整个四渡赤水期间,红军矫若游龙,一直掌握着战场主动权.诚然,桐遵大捷是红军四渡赤水期间最为振奋的一仗,但它并未能改变当时严重的敌我态势.如果人们对红军数次往返于赤水河两岸的前前后后作仔细考察的话,便会发现,在整个四渡赤水期间,中央红军始终历经着战场主动权的丧失、夺得、再丧失、再夺得的艰辛而复杂的过程.桐遵大捷之后,红军再渡赤水(三渡),重返川南,正是上述过程的一个环节,是重又丧失主动权的被迫行动.  相似文献   

14.
红二、六军团的长征同中央红军一样,是在无法粉碎敌人“围剿”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其转移的战略目的是寻找机会和条件,建立新的更大的革命根据地。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的,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四个阶段,于1936年10月胜利完成长征。  相似文献   

15.
陆嘉蔚 《兰州学刊》2009,(Z1):146-147
中央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最终落脚点在哪里,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的。长征是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军事失利的背景下被迫进行的,在整个长征途中,又时时受到十几万、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这种客观上的极端被动局面,必然导致在落脚点的选择上带有很大的被动性,这种选择,必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敌我态势和总体局势,及时改变原定的建立根据地的计划,作出符合实际情况和有利于革命发展的新的抉择。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来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这是我党我军在长征的斗争实践中,经过逐步探索,在被动局面中发挥最大主动所做出的最终选择。历史业已证明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文章着眼于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演变,对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我军领导人指挥艺术进行分析,探求其主观指导与《孙子兵法》理论的契合,力图总结出具有长久指导意义的历史经验,使千年兵学圣典和昔日光辉范例在今天和未来的军事领域,继续发挥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五年春,红四方面军发动的强渡嘉陵江战役,在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是一次重要的战役。这次战役,打破了蒋介石企图发动“川陕会剿”,围歼红四方面军于川陕根据地内的妄想,牵制了四川军阀的部分实力,策应了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川黔滇边境运动穿插,向金沙江挺进。渡江战役的胜利,表明了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在毛泽东同志军事思想指导下,英勇顽强,坚决奋战,对党和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体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人民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支援红军,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对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央红军长征是举世闻名的一次战略大转移。但是,史学界对红军长征出发前是否有准备的问题,至今还说法不一。其中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仓促决定”①、“行动上无计划”、“军事无准备”②、“仓促转移”、“没有作必要的准备工作”③等等。我认为,这些看法与史实并不相符,有必要对当时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8.
长征初期国民党对中央红军的围堵及其失败王建科,刘守仁在现代史研究领域,红军长征史的研究是比较充分的。但也不无缺憾之处,诸如对遵义会议以前红军长征的情况、国民党中央军与地方军的围追堵截等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过去我们常说,“左”倾中央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央红军为贯彻黎平会议决定,强渡乌江天险,向黔北挺进,乌江一役,歼敌约四千人,是红军长征中取得的第一个较大的胜利,在长征战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探讨乌江之役,对研究红军战史和毛泽东军事思想,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 一九三三年十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兵力,重点向中央苏区进行残酷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两次拒绝接受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正确建议,实行一条消极防御的错误军事路线,造成反“围剿”的暂时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放弃根据地,于一九三四年十月开始长征。当时,主力红军有一、三、五、八、九五个兵团,约八万多人。在长征中,“左”  相似文献   

20.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命令项英、陈毅等率领一部分红军,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掩护主力突围,其余部队约8万人左右,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零都出发,踏上了艰辛的长征之路。中央红军忍饥饿,战风雨,斗严寒,跨河流,越高山,过险关,千里行进,万里血战,冲破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层层阻拦,于1935年9月行至腊子口天险。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隘口,是川西北通甘南的必经之路。它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第四道天险,也是最后一道天险。它的两边是悬崖绝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