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大音希声"的原初含义是对有声之"五音"的否定,最完善最完美的"道"之"大音"是无声的,需要借助我们内心的体验和领悟才能把握.同时,"大音希声"又是以"道"的自然本色、不事人工雕琢的精神对完美至上音乐的一种追求与界定,是崇尚自然纯朴的表现,对音乐欣赏和创造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大音希声"还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折射,对于我们的品格修养具有借鉴意义,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音希声”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提出的关于声音的美学观点。其“大音”即是“道”本身的声音,也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最纯粹的声音。从这种声音派生出世界上一切可以称得上美好的声音。老子以“希声”之音为美,他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老子以“道法自然”的“希声”之音为典范,从而派生出了“弦外之音”的音乐审美观。而“弦外之音”的欣赏层面所揭示出的创造性思维则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过程。因此,了解和注重人们的审美取向,借鉴老子基于“道法自然”的“大音希声”的音乐审美思想,对现实的音乐审美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艺术空白是一种奇妙的创作技巧,它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艺术门类之中,象书法艺术的“飞白”;绘画中的“计白当黑”;电影中的空镜头,文学创作中的“文外之重旨”、“象外之家”等等。各种艺术门类之枝异,其根同,其间的情理是相通的,因此探讨总结“艺术空白”这种奇妙的技巧,对于文学创作及文学鉴赏是大有裨益的。一、“艺术空白”探源“艺术空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老子《道德经》中的八个字,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老子看来,无声是最完美的声音,无形是最完美的形象。老子的话并非指文艺而言。他讲的“大象”就是“道”,道是无…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诗富有“诗呈自然”的双重意蕴 :她呈现一个诗意化的自然世界 ,多层面地显现人与自然合一的自然之状 ;而这呈现又极其自然 ,通过“技进乎道”的种种手法产生很高的艺术境界 ,是最美妙的自生成 ,完美地体现出自然之义与自然美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因物赋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具有母题性质的文学意象,苏轼对这一意象的基本认识可以归结为他的“因物赋形”说。在《东坡易传》中,苏轼对水作了深入的哲学阐释,他的“因物赋形”是以“柔外”与“刚中”的完美统一作为内在的精神实质。从“刚中,,的一面来说,主张顺性适意的自然之道;从“柔外”的角度来看,则主张在顺性适意前提下的不变之变,两方面结合才是苏轼的“因物赋形”说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然乐论在发展我国古代自然音乐观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文章通过分析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天人合一”、“真情自由”美学思想,从而确证了道家自然乐论是中国历史上最合理、最接近人、最接近人民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先秦道家建立起了以“道”为核心,从“道法自然”出发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在更高意义上阐发了人的审美活动,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老子和庄子感悟天地自然无为而成的“大美”思想,把完美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看作宇宙的完关生命,把“自然无为”的精神看成顺物之性的高尚境界,把“乘物游心”的性情看作对生命自由的追求。这种“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状态,具有极高的生态美学价值,在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道”在学理上有三个层面的基本含义:“无”之“道”,“有”与“一”之“道”,“纪”之“道”。老子的“道”并不仅仅是关于宇宙起源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范畴,更主要的是预设了“自然规定性”的“法则”。关于宇宙世界本体的“自然”之“道”、关于宇宙世界存在的“自然”法则和“道”之彰显的自然之“德”的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在此基础上的关于人类世界的顺从自然、效法自然和善待自然的伦理思想,构成了老子完整的自然伦理思想的逻辑体系。在“道”与“德”辩证理性的逻辑架构下,在从人类回溯到自然、从自然推演人事的双重方法论向度上,老子的自然伦理思想充满了“文化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9.
老子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与其道论密切相关。老子思想涉及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和政治学,“道”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在老子那里,“道”具有宇宙发生论和本体形而上学的意义,既是万物发生之始源,又是万物存在之根据,还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以及社会人生的法则和准绳。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万物因而也以自然为本性,社会治理、政治方略和人生行为、道德修养同样以自然为宗旨。在生死问题上,老子强调顺应自然之道,其“贵身”论主张安命自足、柔弱居下以得享天年,反对刻意强为和纵欲争利。老子的生死观追求的是效法天长地久之道,生死任其自然,从而做到“死而不亡者寿”。  相似文献   

10.
关于“美”的定义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而一直是个“理论之谜”。我们认为:美是真和善的自然和完满的体现。何以见得呢? (一) 我们不妨先对照一下古今中外一些有代表性的解说。在中国古代,道家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和之美”的说法;孔子认为:“里仁为美”;墨子认为“务善则美”;孟子进而曰:“充实之谓美”;荀子则从反面论证:  相似文献   

11.
庄子在总结、甄别春秋战国“百家之学”的基础上,继承老子学说,批判孔子及墨家学说,以“任其性命之情”“安其性命之情”“不失其性命之情”为核心和标志,对“道德”和“善”作出了独特的解释与界定。以此为“内圣之道”,庄子提出了卫生全德、养形养神的修养要求和“真人”“圣人”的人格理想;以此为“外王之道”,他提出了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基本原则和“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在方法论上,他从“自适其适”出发,主张亦此亦彼,无可不可,齐一是非,不主故常。在承认是非相对性的基础上,肯定、强调无为适性是天下最大的道德善,庄子学说是百家之学中最完美的学说。  相似文献   

12.
老子道论语言简奥,包含诸多不同的思想倾向。本文着重探讨以“道”为中心的自然主义倾向,“道法自然”的基本原则“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功”的辩直觉体悟的认识方法,以家它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和实现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学术史上,道家老庄最早建立了以“道”为核心和自然无为的哲学体系,老庄在哲学问题的阐释中又触及到了关的本质、关感、关的创造等多方面问题。他们以“道”为哲学基础,以“道法自然”为依据,由此及彼,推物及人,围绕自然、社会、人类活动三大方面阐述了他们的关学思想。老庄的关学思想是其哲学之道的延伸,蕴藏在哲学体系中,以互为联系、互为交织的形态呈现,但具有着潜在的逻辑体系性。老庄关学思想潜在体系的研究对人们认识关、感受关、创造关及中国现代关学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庄子学说本意不在论审美欣赏,而更多的是政治哲学,但其包含的智慧是丰富而普遍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对艺术美、自然美的欣赏理论和思想。庄子认为,审美欣赏的本体源于“道”,审美欣赏的主体是体道者,审美欣赏的本质是体道之人对“道”之美的世界自然之情的投注,与“道”之美的境界相融与契合,因而庄子对审美欣赏特点的描述和分析具有独特性。庄子关于审美欣赏的理论是“道”之哲学向美学的生发和演化。这种美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寻求美、提升生命的质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分析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中蕴含的以“道”为中心的自然主义科技观,分析“道法自然”原则,“反者道之动”辩证思维,“涤除玄览”直觉体悟认识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推动,对现代科技探索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法”的观念生成于先秦时期,《荀子》中“尚法而无法”可谓“法而无法”的最早出处,但与后来文艺创作之“法而无法”意涵不同。一方面,“法而无法”秉承了中国哲学自然之道的理念,汉魏晋书论中的“法自然”思想、唐宋文人和理学家所倡的“无意”“自然成文”“法度即自然”“从心所欲不逾矩”等理论都呈现着“自然之道趣”;另一方面,“法而无法”具有“变法创新”的意涵与精神,刘勰之“通变无方”,唐代之创变,两宋之疑古求新,破“正法”“常法”,倡“日新”“通变”等,皆凸显了艺术创变新意之思;同时,法之“无法”还具有超越之质,意在超越任何“法”之束缚,挺立自我、涵纳宇宙,从而通体透彻,自在活络。“法而无法”彰显着中国艺术特有的生命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7.
道是老子哲学中之核心概念。依据清代哲学家戴震的解释学思想,运用现代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方法对老子哲学中“道”概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老子哲学中“道”具有多重意义,其中“本原之道”与“规则之道”是老子道概念的基本内涵。作为“本原之道”,意谓道是万物的总根源,可以从存在论与演化论两个角度去考察;作为“规则之道”,意谓道所蕴含的规则属于次生意义,可以从“天之道”和“人之道”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8.
石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独特要素。它对于园境营造的意义在于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生发能力。从实用和虚用两个层面分析“石”在中国园林意境营造中的造景功能、美感特征、审美意蕴及其对意境生成的具体作用,可得出如下结论:石包含了最典型的“道”的自然特性,人们通过对“石”的审美观照,达成人、物、道的融和统一,从而实现了“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9.
对《文心雕龙·原道》篇“道”的看法,长期以来存在分歧。所谓“原道”,是说文原于道,或者,文本于道,此指自然之道。而“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圣人据道为文,道又因文而明,由此产生了圣人之道。故《原道》中的“道”,也包括了圣人之道。关于自然之道,《原道》篇认为自然界的色彩、形体,以及日月之使天空生辉,山川之使大地绮丽,都是体现宇宙间一切事物本质的文,它和天地并生,是自然的。作者从天地之文,联系到“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三才”中居主要地位的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思想而语言,语言而文章,这也是自然之道。而且“傍及万物,动植皆文”。《原道》用很大篇幅采阐述属于自然之道的  相似文献   

20.
“以道驭术”的道家技术伦理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技术伦理思想中,道家独具一格,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技术伦理思想在理论上具有自然主义和技术批判主义的特点:由“道法自然”立论,其技术价值观以否定为基本特征,道家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反对技术异化的“先觉者”。同时,道家主张“道进乎枝”,提倡“以道驭枝”,这对于我们今天处理好技术与道德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