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当前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青少年群体担负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群体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路径与具体实践主要表现在:非遗进课堂、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假期以及非遗上舞台等方面。各级部门及相关机构应加大青少年群体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力度,进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承载着浓厚民族韵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非遗)日益成为文化的特殊象征,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也愈加受重视,产业化推广发展模式成为非遗存续的内在需求,宣传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职业教育是提供专业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非遗与职教存在高度需求的契合点.本文旨在研究非遗产业化背景下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现状及已展露的一系列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的同时探究职教结合模式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践者,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民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活态传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文化生存土壤日益改变,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传承人年老,面临消亡危机。因此,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对非遗传承人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应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亓秀鋆  董蓉  邹传军 《职业》2016,(32):33-35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学校课堂教学作为普及、兴趣课程已经成为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育人阵地的技工院校在技能培养方面的侧重性与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方面有融合共通之处.本文以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式漆器髹饰为例,从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与技工教育的融合方面探究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文化传承视野下,浙南地区非遗木活字的匠心传承模式与创新策略研究正是从崭新的视角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活字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木活字匠心传承的意义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着重从浙南非物质文化木活字文创产品的开发方向、非遗木活字"寻根过去—扎根现在—伸根未来"的旅游产业策略方法、非遗木活字文创品牌推广和衍生产品创新策略、浙南非遗木活字体验式空间的跨界策略等方面进行木活字的探索和研究,实现振兴传统非物质文化的文创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抚顺市是我国非遗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研究非遗传承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非遗项目的传承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项非遗项目的生命力和创新性,非遗本身的生命力和创新性虽然决定了其发展前景,然而政府政策对非遗的传承度有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就影响非遗传承度的政策因素进行探讨,旨在说明政策因素对提高非遗传承度的重要作用,以期促进非遗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日益紧密。原本非遗传承给人们最直观的感觉是“老”和“旧”,但在科技手段的赋能之下,不少非遗秒变成为新风尚。为了让年轻人更多地了解非遗文化,一些非遗项目采用科技手法赋予传统技艺新国潮的内核,使其表达、记录和传播的方式更为现代和多元。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民歌类非遗语言鲜活、文化深厚,是中文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优秀资源。民歌类非遗运用于高校中文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着自身影响力不足、教师对其思政价值缺少挖掘、学生对其缺乏了解等问题。带领学生分析民歌类非遗的语言之美,有益于提升其语言能力和语言自信。启发学生领会民歌类非遗的传统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其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进行民歌类非遗相关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强化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心和自觉心。开发利用好民歌类非遗对中文专业的课程思政价值,将推动高校为祖国培养更多有道德、有能力、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方式日渐式微。智媒时代,为响应"十四五"数字化强国的号召,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效能,采用了个性化推荐算法,增强文化传播面,营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利用热点追踪技术、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扩大非遗的传承主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生境,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以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都依赖于家族或师徒的传承,这种传统传承方式却使我国宝贵的非遗目前面临着后继乏人的艰难局面。以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进校园为例,探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期望以徐竹初木偶艺术校园传承与发展的实践为契机,深化对非遗艺术的认识,强化本民族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1.
李钧 《城市观察》2012,(6):185-18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DNA",对都市"非遗"的淡忘,会造成我国城市传统文化的缺失。保护"非遗",更要在传承中创新,让"非遗"活起来,其生命之树才会常青。广彩是国家级的"非遗",是广州的城市文化名片之一,有过辉煌,亦曾走入衰落。在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下,广彩如何传承创新,焕发生命力,助推文化强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跨文化传播尤为频繁。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燕赵文化的重要载体,推介非遗是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本文据此探讨河北非遗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旨在促进我省优秀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使其进一步传承发扬。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陈官短穗花鼓作为山东省东营市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凭借自身魅力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从短穗花鼓的产生背景、鼓艺特色、传承保护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陈官短穗花鼓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保护的途径,挖掘陈官短穗花鼓的文化价值,以期为弘扬传统文化和非遗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基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和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必定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评判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发展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作为一名中国人,坚持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将中华优秀文化发展到高校领域是适应当代中华优秀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语文教师要将传统文化引入教学中,使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涵养丰厚、博大精深,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公共图书馆需要思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吉林省图书馆推出了"传承传统文化乐享传统节日"系列少儿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和探索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必须有稳定而强大的平台,语文课堂应一马当先。本文将对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过程被挤压乃至消解,是历史古镇发展中的常见现象,具体表现在非遗传承断层与文化空间失活、非遗过度产业化和空间文化性丧失、文化空间同质化与非遗认同感降低等方面.厘清非遗与文化空间之间"空间、要素、主体"三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非遗文化—生产主体—空间"三元辩证的文化空间生产分析框架;以崇州怀远古镇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坚实根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传承和弘扬。图书编辑工作的本质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图书编辑的文化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20.
杨洋 《公关世界》2024,(5):13-15
海南黎族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如何将非遗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资源为例,探讨课程思政教学中非遗文化传承的融合策略,旨在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承效果和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