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延伸 ,对于民主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伊拉克战争期间 ,一向标榜“新闻自由”及“独立、客观报道”的英美各大主流媒体却纷纷充当政府“喉舌” ,制造战争舆论。英国煤体的所作所为以及以“伊拉克情报”为导火线所爆发的英政府与BBC之间的“口水战”日益激化 ,从中也不难看出英国新闻自由是有局限性的。相比之下 ,我国的新闻自由尽管还存有缺陷 ,但其前景必将是美好的  相似文献   

2.
2 0世纪 70年代 ,伊拉克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在海湾崛起 ,正值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美国先是对伊朗革命进行仇视宣传 ,诱导萨达姆发动对伊朗的战争 ,而后在战争中扶弱抑强 ,借机“渔翁得利”。接着 ,美国又诱导伊拉克侵略科威特 ,借此对其进行打击 ,以便把这一阿拉伯核心国家扼杀在萌芽状态 ,从而达到美国变海湾为自己内湖的目的。最终的结局将是小布什来圆霍梅尼的梦 ,伊拉克将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3.
美国反恐战争进行到第二阶段,锁定伊拉克为其军事打击的目标。美国绕过联合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对国际关系、中东地区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文明的冲突"论不能解释这次战争的动因。美伊战争不具备文明冲突的特征,传统的利益观仍是导致这次战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海湾战争以来,伊拉克与美国之间围绕制裁与反制裁、"颠覆"与"反颠覆"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9·11事件后,美国怀疑和指控伊拉克参与和支持恐怖主义活动、拥有和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欲对伊动武。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其短期目的是推翻萨达姆政权,控制伊拉克;其中、长期目的是独霸中东,制约欧、亚大国,主导世界事务。伊拉克战争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伊拉克变得面目全非,中东地区动荡不安,欧洲出现裂痕,亚洲一些国家受到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从功能主义"政治文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霸权"论、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出发,考察美国对外宣传,特别是战争宣传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美国政治文化是其媒体战争宣传的惯性思维系统,恪守舆论服从并服务于战争观念.崇尚强权和武力解决危机,全方位塑造"唯美独尊","唯美至上"的世界领袖形象.控制和垄断战争报道权,开辟军事战线的"第二战场".  相似文献   

6.
从美伊战争看美国媒体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伊战争中 ,美国媒体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五个方面 :一对战争的宣传 ;二直播战争进程 ;三引导和控制舆论 ;四为受众释疑解惑 ;五作为心理宣传的重要工具 ,作了总结。这些作用 ,为今后的现代化战争中如何运用媒体 ,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战争是媒体的狂欢节,而美国媒体向来是擅长同战争“共舞”的。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媒体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媒体对现代化战争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在战争中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美国媒体在伊拉克战争中,扮演着一个全新的角色,这为如何在现代战争中运用媒体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带给我们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伊拉克战争中,布什政府期望利用媒体塑造自己的正面形象,把美国政府打扮成“伸张正义的英雄”。然而,当伊拉克局势恶化后,布什政府的国际形象和国内形象持续下跌,在公共舆论的谴责下布什政府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困境。以此事件为背景,对两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一是布什政府在伊拉克战争中,正面形象传播的路径和传播机制;二是布什政府在陷入形象危机时,如何利用舆论传播对自身形象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9.
研究美国国内公众舆论与外交决策的互动,不仅可以看出公众舆论是如何发挥影响的,影响程度如何;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政府如何利用媒体优势影响和操控公众舆论,从而为自己的对外政策服务。本文主要论述伊拉克战争前后公众舆论与美国政府决策间的互动关系,解析在对伊政策问题上,政府对民意的重视和引导,以及公众舆论对政府决策的约束和调节。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了普遍诉求。但是,9·11之后美国发动的反恐怖战争尤其是伊拉克战争无疑对国际关系民主化形成显然的挑战。本文以伊拉克战争为视野,通过国际社会中个体本身的属性、个体间的互动能力和国际体系的结构三个方面来分析国际关系民主化在无政府状态下为何变成一个遥远的神话。  相似文献   

11.
美国声称为了反恐,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战争是消灭了国际恐怖主义,还是加剧了国际恐怖主义?本文从伊拉克战争与国际恐怖主义的联系着手,总结了伊战之后国际恐怖主义的新特征,并分析了其泛滥的原因以及如何从根源上消灭国际恐怖主义.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研究此问题对维护我国自身的战略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谁会想到,一场伊拉克战争,竟让原本充满希望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发动对伊拉克战争,欧洲在支持还是反对战争的问题上发生公开分裂,而且分裂的程度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前所未有。战争爆发前,以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等为主的欧盟“核心国家组成“反战阵线”,坚决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伊拉克危机;以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盟国家以及即将成为欧盟成员的多数中东欧国家组成“主战阵线,发表联合声明坚决支持美国的对伊战争;而像芬兰、丹麦之类的一些中小国家则在战争问题上保持“中立,不愿多言多语,表现出左…  相似文献   

13.
3月20日,美国发动的对伊战争爆发。经过20多天的猛烈打击,4月9日,美英联军夺取了包括首都巴格达在内的伊拉克大部分地区,美国宣称萨达姆政权已经倒台。但伊拉克主要领导人以及共和国卫队的集体蒸发,却使得这场战争又平添了新变数,美国总统布什承认,“战争远未结束”! 每一场战争都会给经济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伊拉克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相似文献   

14.
布什政府在新保守派的影响下 ,其外交思想和安全战略的新保守主义色彩越来越浓重。美英联军发动的未经联合国授权的伊拉克战争损害了国际安全机制的集体性准则。这些因素都对现行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伊拉克战争动摇了核不扩散机制的保障制度 ;美国混淆不扩散的目的和手段 ,将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作为其政权变更的战略工具 ;美国的反扩散战略进一步加剧了核不扩散机制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关于越南战争,美国国内的传统观点认为美国失败媒体责无旁贷,正是因为媒体的偏见和敌视误导了公众舆论,战争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其实美国媒体关于这场战争的报道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媒体也有着自己的报道原则,原则之一就是营造一致的舆论。本文以美国媒体对东京湾事件的报道为基本资料,揭示出当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鼓吹和捍卫传统的价值观,制造舆论的高度统一,一致对外成为媒体的首要责任。  相似文献   

16.
对布什政府在中东“反恐”期间美国国内相对团结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事件"以后,美国先后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这个时期美国国内取得了空前的团结.这一方面是因为布什政府利用美国民众的愤怒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打着联合国旗号并编造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谎言,以维护民主和人权为旗号进行的战争;另一方面美国政府掠夺石油对美国居民也有利.舆论的诱导,使政府与居民的利益趋向相同.  相似文献   

17.
以“军事优先、普世民主、单极霸权”为基本内核的新保守主义在美国布什外交政策中发挥着谋篇布局的重要作用。以这一理念为基础,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然而,伊拉克战后安全形势表明,新保守主义并没有达到其预期之构想。在当前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和国家间经济合作与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美国新保守主义片面强调意识形态和战略优势,推行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的进攻性外交政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为美国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提供全面可靠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8.
崇尚自由价值观的美国媒体同样信奉自由理念。在与政府关系方面,媒体因其监督政府的第四部门或“看门狗”角色而被赋予“无冕之王”地位。即使尊贵如总统也无法逃脱媒体揭露其丑闻,可见自由理念已深入人心的媒体在内政外交决策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然而,伊拉克战争决策表明媒体在对内报道上的公正与大胆并不表明在对外报道时同样客观和无私;与其说媒体监督了政府决策不如说它受制于政府影响并最终服务政府的战争决策。所以,媒体与政府关系并非简单的对立或合作,即使自由如美国这样的社会媒体的独立和监督也是有限度的。本文选取伊拉克战争这一美国外交决策上的重要历史时刻为案例,通过对伊战期间美国媒体涉伊报道的研究,揭示媒体与政府外交决策关系实质。  相似文献   

19.
政府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对相关单位的财务收支等进行监督。媒体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监督。两种监督方式均以寻求“公正”为价值目标,在抗震救灾资金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但两种监督方式也可能产生冲突。媒体监督由于其自身特点,如新闻自由性等对审计独立具有天然侵犯性。此外,对于经济事项的判断,政府审计与媒体监督可能会产生分歧。对救灾资金的管理,政府审计协调与媒体监督关系的途径有:尊重新闻自由与审计独立性;重视媒体对审计机关的监督权力;借助媒体减少审计工作中的阻力;审计机关应正确引导舆论、重视民意并及时处理举报线索,对可能出现的舆论危机做好预案等。  相似文献   

20.
法、德、俄等欧洲国家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此现象引起了国际政治学界和政策界的关注。美国部分学者依据所谓的“软”制衡理论,从反对形式和动因两个方面来阐释、分析这一现象,并得出这种反对具有“制衡”性质的结论。本文针对这一结论,仍从反对形式和动因两个方面来考察欧洲有关国家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一现象,但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反对不是制衡,而是传统的外交摩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