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文学与丁玲的文学转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在五四精神影响下进入了文学界,以其大胆独白而受到关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她的创作出现了重要转折,从女性革命走向革命女性,这一方面是因为其女性创作找寻不到出路,另一方面是由于其政治选择。在20世纪40年代,丁玲的一些作品还是显露了她的独立思考,随后由于政治因素,丁玲放弃了个性表达,走向配合政治宣传。  相似文献   

2.
丁玲是个极有个性的作家.鲜明的女性意识,贯穿她的全部创作.从"‘莎菲型’女性与中国女性文学"、"<‘三八节’有感>与丁玲的女性文学"、"丁玲与新时期女性文学"等三个方面来看,20世纪新女性形象无不受到丁玲创作的影响,这一重大影响关系足以确定丁玲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中奠基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丁玲的创作,就是通过对女性心路的言说来书写自己的情感之路.不管是早期的"激情言说",还是后期的"默默倾诉",都是她的女性意识在社会挤压之下的情感流露.本文就是从丁玲女性情感的曲折发展对她文本中的女性化写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丁玲与左翼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所用的左翼文学概念,是指由20世纪20年代末革命文学的论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以及1930至1936年“左联”六年以来的左翼文化运动影响下的由30年代初直至“文革十年”文学的终结。丁玲是以女性身份加盟左翼文学的第一人也是最后一人。丁玲一生的创作与左翼文学的兴衰发生了半是主动半是无奈的纠缠。她创作上的成就和局限及种种矛盾的困惑,都不可能离开左翼文学及其背后的政治权力而得到合理的阐释。笔者通过她的两组作品及两种写作身份的转换轨迹,从文学与政治与性别及语境与选择切入,从启蒙话语与革命话语方面对丁玲创作的全过程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5.
丁玲是20世纪中国知识人投身革命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而其最终被革命吞噬的历史命运无疑也更具有反思的价值和意义.考察丁玲的一生,可以发现,其自身先天的个人因素与革命所要求的纯粹性、组织性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和冲突,也即在她那里始终存在着革命要求与个性表现不一致的"二重的生活",这也是导致她历史命运的根本症结所在.在1949年前后历史转型期的背景下,丁玲集中演绎了这样一对矛盾共生体,从而也为后来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6.
丁玲述评     
我在中国期间,曾访问了西安,并和著名诗人、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创始人之一的柯仲平进行了长谈.柯仲平对丁玲十分了解,并向我介绍了她的情况.柯仲平对丁玲,是早在延安见面以前就很了解的.20年代末期,有一批青年诗人和作家到了上海,丁玲便是其中之一.鲁迅当时成了他们的导师和精神之父.丁玲的命运很不一般.她出生在鱼米之乡的湖南,并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刚满17岁,她就到了上海.当时中国社会的资产阶级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分化,父子关系问题日益尖锐.妇女们不满于无权的地位,反对不平等和压迫的呼声越来越高.姑娘们为了追求理想,而由家庭出走,投入到都市生活的激流中去.丁玲便是勇于追求和探索的典型.她抛弃了本家的姓氏,起了“丁玲”的笔名,用以表示对家庭宗法传统的反抗.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丁玲两度来到厦门,其间著述颇多,并多次发表讲话和接受访谈.这些记录表现丁玲重返文坛后的许多重要文学创作观念.她反思中国新文学的意义,同时也反思自身文学创作的意义.丁玲在厦门时期认真梳理、总结了自己的文学历程,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观念:作家要深入生活,要创作富有政治意义的作品;提倡大众文艺,扶持青年创作等.  相似文献   

8.
80年代王安忆多书写女性为爱情而生并在爱情中成熟,近年她转向“红颜薄命”题材,突出这个薄命的个性因素,它与市场经济负面的关系。这一主旨与20年代后期庐隐、丁玲等人的创作有着近似的性质,都是从实感出发而对或脱离现实、或庸俗化的“女性主义”的超越,在当下则具有反诘后现代思潮、紧密关注社会转型期女性命运变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丁玲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本文着重分析了丁玲20年代到40年代的创作,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丁玲的主观自我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对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丁玲的一生有50多年的岁月与编辑工作结缘。她1929年与沈从文、胡也频合办《红黑》、《人间》月刊;1931年主编“左联”的机关刊物《北斗》;1936年又在延安创办我党党报第一个纯文艺副刊———《红中副刊》;1941年她主编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6年主编《晋察冀日报》文艺副刊;20世纪50年代,她又先后担任具有重大影响的《文艺报》、《人民文学》的主编;20世纪80年代复出之后,她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又创办了全国大型文学双月刊《中国》。因此,对丁玲的研究离不开对她编辑活动的研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前的丁玲研究者都把研究视线投射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