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主义的一个重要主题。在丛林法则中,人类应当为生存而斗争。这个主题在威廉·福克纳早期四部主要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通过《喧哗与骚动》中的杰生﹑《我弥留之际》中的安斯和卡什﹑《圣殿》中的金鱼眼以及《八月之光》中的克里斯默斯,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适者生存"的形象。另外,"适者生存"的主题常常是通过暴力和死亡来展示的。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运用意识流技巧方面,继承前人,又有所创新,开辟了意识流叙事的新途径,《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两部作品是其典型范本。今以叙事学原理揭示其作家多层次叙事、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创作手法,以此管窥作家在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细致刻画人物意识话动方面的独特技巧,以帮助读者理解其意识流作品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3.
《喧哗与骚动》中不可毁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喧哗与骚动》中不可毁灭的女性形象任文关键词: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女性形象悲剧《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过去评论家们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作品主题、表现手法的探索以及对男性角色的分析上,多少忽略了对其中女性形象的探讨和评价。其实,福克纳对女性...  相似文献   

4.
《喧哗与骚动》是20世纪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写的一部应用意识流手法的小说.本文运用文艺评论家的悲剧理论对该作品进行分析,进一步挖掘《喧哗与骚动》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以《喧哗与骚动》为自己赢得很高的声誉,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小说《喧哗与骚动》命名独特,颇具深意。作品以作者熟悉的美国南方种植园主家庭为背景,弥漫着乡土气息,充斥着悲剧色彩。作品采用意识流的描写手法,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6.
《喧哗与骚动》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为历代评论家所赏识,可以说《喧哗与骚动》是一部巧妙利用叙事技巧而赋予意识个体结构方面最为重要的尝试,填补了20世纪意识流小说创作的空白,为意识流文学及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7.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在现代世界文学史上无疑是最富有实验性与创造性的作品之一。小说刻画了一个曾经显赫的密西西比州杰弗生镇的康普生家族自内战前即开始的衰败。《喧哗与骚动》不仅是第一部真正的美国意识流小说,而且还是一部在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上对英国意识流小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众多研究者对《喧哗与骚动》的创作目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征和表现方法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难点,本文着重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住该小说的要点,让学生通过更容易的理解方式达到掌握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9.
时序倒错手法在《喧哗与骚动》中的独特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喧哗与骚动》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创性和多样性是令人惊叹的.时序倒错手法是给人印象最深的手法之一.时序倒错手法在该小说中的独特意义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产生奇特的艺术效果.时序倒错手法是确保《喧哗与骚动》成为一部举世巨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0.
在《喧哗与骚动》中,凯蒂这个人物一直处于缺场状态,福克纳通过其兄弟的意识流回忆来塑造凯蒂形象,结果却十分成功。文章认为,在《喧哗与骚动》中叙述技巧呈现出的"非线性""音乐性"以及"潜意识"等特点不仅完美地呈现了凯蒂形象,而且反映了福克纳在小说艺术上的独特创新,为他后期创作和在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略论《喧哗与骚动》的结构艺术郑东艳《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重要作品,也是现代主义的经典小说。威廉·福克纳(WilliamFanlkner1897-1962)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去世后.声誉与日俱增。他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1].又...  相似文献   

12.
人们一般都认为《喧哗与骚动》是一部极具悲观色彩的作品,表现了康普生家族灭亡前的疯狂、绝望、喧嚣。但是当我们注意到福克纳写作《喧哗与骚动》的过程,特别是其最后一章的中心人物迪尔西时,我们发现了福克纳的创作意图。福克纳努力表现的是“人类不但会生存下去,而且将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部关于时间的小说——评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所有小说中被评论最多的一部。它之所以能成为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因为该小说的非凡艺术成就。他对时间的精心处理在《喧哗与骚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使该小说成为一部少见的关于时间的小说。它对时间的独特处理不仅有利于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而且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威廉.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形式与所揭示的人物意识的分析,指出《喧哗与骚动》中作者从四个叙事角度成功通过不同侧重点的叙述形式向读者展示四个不同的意识世界。这样小说中的叙事形式与意识的重合使读者获得一种立体的视角,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文本意义的阐释中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结构特征,叙事模式和主题思想方面探讨了《喧哗与骚动》与《圣经》在文学表现上的联系。小说四章的写法受到"四福音书"的启发;小说故事的神话模式和对比系统都与《圣经》有关。  相似文献   

16.
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技巧有其产生的心理基础和艺术特征;本文试以《追忆逝水年华》、《喧哗与骚动》和《尤利西斯》三部作品分析意识流在创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一个白痴的意识流──浅析《喧哗与骚动》班吉部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著名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的第一部分进行分析,旨在向读者展示福克纳独具匠心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8.
论《喧哗与骚动》复合式的叙事结构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结构模式和传统的全聚焦式结构模式不同,它由内聚焦式叙事结构模式(前三部分)、全聚焦式叙事结构模式(第四部分和附录)和对位式叙事结构模式(隐含在作品中)复合而成。复合式叙事结构模式意味着超越单调的叙事结构模式而多方位地收摄周围的现实世界。《喧哗与骚动》正是借助于不同的结构方式的对立、交错与互补,传达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领悟  相似文献   

19.
福克纳作品的三个主要女性人物的比较分析,三位女性人物是《喧嚣与骚动》中的凯蒂·康普生(Caddy Compson)、《在我弥留之际》中的艾迪·本德仑(Addie Bundren)和《圣殿》中的坦普尔·德莱克(Temple Drake)。试图诠释福克纳的作品中表现出的作家对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悲惨境遇的深切的同情,体现出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20.
小说《喧哗与骚动》被誉为世界现代文学史上的史诗,其选材与立意新颖,创作技巧无可比拟,使得这部作品闪耀出惊人的光芒。这部悲剧小说,仿佛一个万花筒,读者能够从中读出万千气象,也能够窥视到那个时代的种种情况。这部小说追求的史诗境界,进而运用了极高的创作技巧,使得小说意蕴及人物性格的意义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更加衍生了小说独特的创作技巧。本文试图探究《喧哗与骚动》如何运用其精湛的创作技巧来展现其史诗般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