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论《诗经》中的奇婚异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有关古代婚俗著作的论述 ,结合相关文献 ,从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诗经》中所反映的先秦的婚俗形态进行探讨 ,认为先秦特殊的奇婚异俗主要有 :妻妾作为财产被继承的“收继制”;经原始的“群婚制”变异的“内婚制”;原始的“群婚制’。同时分析了古今某些学者对该问题有失偏颇的观点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先秦婚制和婚俗是产生《诗经》婚恋诗的社会土壤,《诗经》婚恋诗也因而分为贵族婚恋诗和民间情歌两大类。这两类婚恋诗,都从不同的层面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先秦婚制和婚俗对社会各阶级阶层婚恋生活的不同影响,以及在婚制和婚俗的矛盾冲突中民间婚恋观逐步向统治阶级的婚制礼俗观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根据有关古代婚俗著作的论述 ,从文献学的角度 ,结合民俗学、文化人类学 ,对《诗经》中所反映的先秦的婚姻制度进行探讨 ,先秦特殊的婚姻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原始的“群婚制” ;经原始的“群婚制”变异的“内婚制” ;妻妾作为财产被继承的“收继制”  相似文献   

4.
从《诗经》看先秦的婚姻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有关古代婚俗著作的论述,结合相关文献,从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诗经》中所反映的先秦的婚姻制度进行探讨。认为先秦婚姻制度主要有原始的“群婚制”;经原始的“群婚制”交异的“内婚制”;妻妾作为财产被继承的“收继制”。文章最后分析了古令某些学者对该问题有失偏颇的观点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汉字蕴涵丰富的婚姻文化信息。“姓”、“舅”、“姑”蕴涵了远古群婚制度,“家”、“室”蕴涵了对偶婚制,“媵”、“妾”、“姒”、“娣”蕴涵了多妻婚制。“婚…‘、娶”蕴涵了古代社会的掠夺婚俗,“嫁”蕴涵了买卖婚俗,“媒”、“妁”蕴涵了包办婚俗。  相似文献   

6.
清代婚制沿袭明代 ,但由于统治阶层的民族特殊性 ,导致清代婚制融合了民族习惯法与汉族成文法。从婚俗到婚制都体现出了民族特质 ,本文探讨清代婚制民族性的表现及特点 ,满、蒙、汉婚俗与婚制的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畲族的种种婚俗形式是其历史进程的社会反映。“行嫁”源于原始社会的“对偶婚”,“哭嫁”、“借镬嫁”、“抢亲”等则存留着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及其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掠夺婚”的痕迹,“大户嫁”虽残留掠夺婚的变异仪式,骨子里却有封建社会买卖婚的性质。这不仅说明畲族历史的悠久,窥见其婚俗演变的清晰脉络,也足以证明畲族婚俗只有一种“掠夺婚的变异仪式”这一说法的偏颇  相似文献   

8.
女真人建国前以及建国初期一段时间内实行氏族外婚部落内婚和部落外婚的婚姻形式,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女真人开始族际通婚,而女真族的皇族与贵族之间的世婚制,一夫多妻制与一夫一妻制的并存,收继婚和隶役婚以及抢婚和放偷婚俗,都是女真族特殊的婚姻形式和婚俗。  相似文献   

9.
辽金时期契丹女真两族在婚制婚俗上有许多共性,如皇族后族实行严格的世婚制,鼓励民族之间通婚以及两朝统治者对妇女再嫁问题的态度等,这些共性的背后有深刻的历史原因,本文将对此做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从方法论谈惠东婚俗研究吴绵吉福建的惠安东部,流行妇女婚后“长住娘家”的习俗。对此,早在20年代,叶国庆教授已有记述①,之后他著文认为它同“苗、撞”婚俗相同,“是母系制下婚俗转变到父系制度下婚式的一种过渡表现”,“是闰土著遗俗的一种哩。”②50年代,林...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后期婚姻司法中,“情”的因素值得关注。梳理这一时期婚姻法律条文及律注,从“妻妾失序”“买卖妻妾”“悔婚”等司法案件的审理与判决入手,探讨婚姻司法实践中官员对男女之“情”的认识与理解。分析可见,《大明律》《问刑条例》等重要律法条文中,“情”的空间很小,但是这一时期的律注以及司法实践中,律注人与司法官员在阐释法律条文以及判词撰写中运用了“情”的视角,对两性、婚姻关系中的男女行为给予一定程度“情”的理解,“情”是案件审理和判决的权衡参照。  相似文献   

12.
中越边境苗族跨国婚姻目前在边境区域范围内广泛存在,因婚姻双方未在中方民政部门登记,故被称为“跨境非法婚姻”。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这一现象有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国婚姻的成因、跨国婚姻引发的户口、家庭、子女、认同、社会治安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等三大方面。”[1]夫妻双方是家庭中的主体,本文从夫妻自我“主位”的角度来探讨跨国婚姻所组成的家庭中的各种关系,包括婚姻缔结过程、跨境婚姻的独特性和未来走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格萨尔王传》蕴藏着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族外婚、婚姻不自由、抢婚、妻从夫居、一夫多妻、弃妇等现象,反映出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中妇女地位的低下。《格萨尔王传》中所体现的具有藏民族特性的婚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是藏族由原始社会末期进入奴隶社会的婚姻习俗的真实写照,也是藏族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汉字“归、家、室”所反映出的婚嫁习俗 ,说明这些婚姻形式主要是在《诗经》及其以后的年代 ,它以一夫一妻制为主要形式。该形式以男权为主 ,女嫁到男家。女以有夫为有家 ,男以妻为室为家。并非人类社会学家所论述的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时期的偶婚制 ,即婚姻关系不确定 ,男到女家的走婚或夜访婚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中山国由于处于华夏族文化圈内的地理环境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徒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它既接受了华夏族国家普遍实行的嫡庶妻婚制,又保留了本民族游徙而嫁的婚俗,还受到境内商族遗民男女无别遗风的熏染,从而使中山国的婚姻形态呈现出诸民族融合的多元化色彩。  相似文献   

16.
本主信仰是白族地区最具民族特征的社会文化,是白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建构起来并以某种形式反映白族社会生活内涵的文化形式,有着一套内容独特、约定成俗的崇拜仪式和活动。“接花”习俗是洱源五村本主信仰中有关婚姻观念地域特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五村与其他白族村落本主信仰的重要差别,体现出白族本主信仰的多样性和村落的差异性。它以仪式和活动的方式展现和延承着五村地域内白族群众对勤俭、和善、孝举和忠诚等社会文化的崇尚与奉行,体现了五村地域内婚念文化文化在神性与世俗性之间的互相融通,通过对时代语境的适应性阐释地域婚念文化变迁内涵的同时凸显其独特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婚内损害赔偿与夫妻共同财产制的冲突和协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受害人提出的婚内损害赔偿请求,法律是否应当支持,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实务界也出现了不同的判决。我国《婚姻法》虽然只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而未规定婚内损害赔偿,但前者并不排斥后者,受害人可以选择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或者婚内损害赔偿请求权。夫妻共同财产制对婚内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实现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可以通过非常财产制和债权凭证制度加以克服。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和夫妻共同财产制均不构成否定受害人婚内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理由。  相似文献   

18.
略论中国古代典妻婚俗及其产生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典妻婚俗像一面多棱镜,经历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整合,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社会群体对民间婚姻文化所赋予的不同理念。通过对典妻婚俗这一民俗事象的寻根溯源和剖析论述,可以窥视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对中国婚俗的影响,并力图为典妻婚这一中国特有的婚姻形式从其产生、发展到衰落做出系统的解析和科学的论断。  相似文献   

19.
夫妻一方婚前财产婚后取得收益的归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夫妻一方在婚前享有所有权的财产与婚姻无关,仍归个人所有,不应因婚姻的成立而发生所有权的变化。但一方的婚前财产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主动增值为他方配偶不可弥补的努力所致时,该增值应当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归夫妻双方共同所有。  相似文献   

20.
婚姻制度是一定的婚姻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 ,是婚姻行为的规范体系。传统婚姻制度有三大特征 ,主婚权属于父母 ,婚姻目的是生育 ,婚姻规范是男主女从、包办、买卖、顺从。现代婚姻制度是从传统婚姻制度发展而来的 ,它也有三大特征 ,主婚权属于婚姻主体 ,婚姻目的是爱情 ,婚姻规范是婚姻平等、婚姻自主、婚内性生活、婚内感情。只有现代婚姻制度 ,才是快乐、幸福、高质量、高稳定婚姻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