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开发利用撒拉族说唱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撒拉族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说“吾热赫苏孜”,唱“撒拉曲”和“撒拉花儿”是她的特长,也是最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抢救、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就可创出品牌,就能为振兴民族经济,增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素质而有效服务。  相似文献   

2.
我认识王月时王月还不认识我。 那是某年某月在某部看业余演出,其中有一个年仅十七八岁的姑娘唱了一首地方民歌,我说,这个演员不错,虽说唱得稚嫩,但有潜力。 王月认识我时,我却不认识了王月。 那是事隔几年后的某年某月某日,我正在家里写东西,突然有个身着军装的姑娘说请我写首歌,我说你叫什么?她说不认识了?我叫王月。我说哪个王月?她说,就是某年某月某日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支最好的演出团体,充分展现了东方艺术精华。”荷兰、瑞典国际民间艺术节的组织者对我们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团演出这样评价。今年5月下旬至7月上旬,由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民族歌舞团为主组成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团,应邀参加了荷兰、瑞典国际民间艺术节。一行30人中有蒙古、达斡尔、回、鄂伦春、鄂温克、朝鲜、满、汉8个民族的演员。他们都是第一次出国,心情激动又有些忐忑。荷兰、瑞典举办国际民间艺术节历史都不短。荷兰北部瓦勒姆艺术节已有25个年头。今年参加国有16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历史的呈现。本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港澳台专场"由中央民族歌舞团承办,由港、澳、台三地联合组成的晚会《天地山水情》来展现。台湾的演出单位是台湾原住民发展协会,整场演出气场十足。演出之前,有一个先声夺人的热场节目:《族群礼赞》。年轻的演员们从剧场侧翼鱼贯而出,边走边唱,  相似文献   

5.
我党一再教育所有干部都要密切联系群众,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现在有些少数民族干部竟忘记了党的这个教导。他们在整风运动中,看到一些地方民族主义者遭到群众的严厉批判,就怀疑说:“他们是不是因为富于民族感情,敢于替本民族说话而成了右派?”甚至提出:“今后民族干部是不是还要替本民族说话?”很显然,以为地方民族主义者遭到群众唾弃是因为他们富于民族感情,敢于替本民族说话,这是完全错误的。各方面对于地方民族主义者的揭露和批判充分说明了地方民族主义者并不是真正热爱本民族的人,恰恰相反,他们不过是披着维护民族利益外衣的民族败类和民  相似文献   

6.
对于现任中国“八一”足球一队主教练的李宙哲来说,生活并不是一团理不出头绪的乱麻,但也决非清清爽爽。他身上具有的那种朝鲜族汉子的秉性在京城这样的环境里多少显得有些别扭。他意识到了,诸如自己那率直的性格,急了就吼,乐了就唱的天性,原来并不能活脱地带到与人们的交往中。人与人之间有时也掺杂了虚伪。他总是说:“做人要有棱有角。”然而在北京的生活20多年里,这棱角也把自己扎得伤痕斑斑。婚姻、事业上的酸甜苦辣,无不与此有关,他却终是不改,相信“好人会有好报”。  相似文献   

7.
说起《民族团结》,与我还真的十分有缘。每与人提起她,总有一种熟识感和亲切感溢于言表。她的强烈的向心力,有时甚至让我自以为是其中一员,归属意识竟那么的浓烈。这大概是另一种“熟人效应”吧。我是1985年走出校门的一个青年民族工作者。初识《民族团结》,却是在1982年。作为民族院校的一名大学生,班主任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几种刊物,其中之一便是《民族团结》。老师说,由于她的政策性、资料性、知识性和生动性,是我们民族工作者的“日用必需品”,也是做民族工作的向导。于是我便欣然自费订阅了《民  相似文献   

8.
“民族的精神、中国的味道、世界的眼光是中央民族歌舞团一如既往办团的方针,也是民族剧院艺术品牌的定位。看完秋季演出季的演出,我们希望观众能让心随清乐雅舞如蓝天下的风一样,淡淡沉醉在空中。好久都听不到鸽哨了,那就当这音乐是鸽哨,在天空中萦绕,慰藉一下我们对艺术的热爱!”  相似文献   

9.
伍迪·格思里和王洛宾之后的事 在英语里,民谣和民歌是一个词,folk.可民谣似乎只属于那些抱着木吉他唱歌的"通俗歌手",至少"民族唱法"的人不会认为自己唱的是民谣.那么,"民族唱法"到底是唱什么的?3月14日,为什么不是"民族唱法"而是很多抱木吉他的人在纪念王洛宾?  相似文献   

10.
去年2月,写了一篇“对于研究各民族历史的几点意見”,發表于“民族团結”月刊1959年第三期。經过一年多来的民族史研究工作的实踐,又碰到不少的問題;覚得有必要再談几点意見,不过这只是一管之見,不一定正确,甚至有些可能是完全錯誤的,深願研究各民族历史的同志共同討論。 長期深受民族歧視、阶級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各兄弟民族人民,对于研究和編写他們的历史是十分高兴的。他們說:“共产党和毛主席領导我們翻了身,現在又为我們編写历史,我們的祖宗也翻身了!”又說:“写好我們的历史,讓青年和后代子孙知道我們祖先是怎样过来的,我們是怎样翻身的。”过去沒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三四代人以上的事,  相似文献   

11.
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民委在县政府机关里本是个不起眼的“清水衙门”,可是最近几年,这座“小庙”却热闹起来了。原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少数民族的地位和待遇不断提高,许多由于各种原因错报民族成分的群众,纷纷来到民委,要求更改自己的族属。这的确是民委份内的事。临桂县是各民族杂居的县,许多人历史上曾与少数民族密切交往,有些人沿袭了少数民族的某些习俗,生产生活上也多少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因此,这个县的民族形成情况较为复杂。临桂县民委的同志们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对于那些有充分历史依据,要求更改民族成分的人,热情迅速地给他们办理  相似文献   

12.
许鑫 《中国民族》2007,(6):28-31
“有困难,找小兰” 在上海市闵行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小兰。”大伙儿知道,只要有困难找到她,她肯定会千方百计帮大家解决。这位被大家亲切地唤作“小兰”的人,就是闵行区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民族科科长王小兰。  相似文献   

13.
回回民族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客观地存在着,较长时期里,只是朦胧中被人们感知着,却没有得到社会普遍的确认。由于主体意识的模糊,甚至在回族人中,对自己的民族,对自己的民族归属毫无认知者也非少数。即使那些坚持个人修持的信士,他们身上最充分地体现着回回作为一个民族的质的规定性。但是,其中不少人亦只有“我是穆民”的宗教遵信上的自我意识,以伊玛尼作为唯一的视角,界定着彼此与亲疏,几乎没有民族意义上的“我是回族”的观念。回族是华夏土地上一个最年轻的民族,她的史前,不是混沌初开的远古,而是居于世界文明峰巅的唐宋时代。她形成之后,中国在缓慢地走向近代社会,高度发展的文明辉映着,又足可以对于回回民族作出较为清晰的观照。她参与着历史的进程,又在历史的日  相似文献   

14.
武汉大学图书馆里,我找到了她。来武汉工作已13年,她依然肤色黝黑透红,身体宽厚结实,气质粗犷洒脱,保持着藏族人特有的风采。喝酥油茶。寒喧。采访进入正题。“听说来武汉学习的藏族学生都叫您‘阿妈’?”“不是叫阿妈是叫阿姨。”她用流利的汉语纠正我。提到藏族学生,她眉开眼笑,话匣一启滔滔不绝。她记不清叫她“阿姨”的藏族学生究竟有多少,她只知道13年中,每一个礼拜天或节假日,她的家里都挤满了藏族学生,饮一杯浓浓的酥油茶,尝几口香喷喷的糟粑,唱一首藏族民歌,跳一曲民族舞蹈,这些藏族学生仿佛又回到了家乡。“我的家就是你们的家”,她总是对藏族学生这样说。暑假里,有些年青人干脆搬到这里住下了。有一个叫阿松的藏族女学生得了皮炎,周身溃烂,她发现后非常心疼,带她跑了几家医院才治好。  相似文献   

15.
<正> 所谓“一人一校”,即一所学校只有一个教师。这是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山区小学教育的一种特殊现象,其特点是:一、学校只有一个教师,集校长、主任、教师、工人于一身,“里里外外一把手”,学校大事小事,“我说了算”;二、学生少,三五个、十来个不等,年级多,至少有两个,多的达四个,一个教师要教十几本书,“包打包唱”,任务繁重;三、远离教育行政部门,一个学期甚至一年都难得一位上司光临检查指导;四、学校位于祟山峻岭、密林深处,交通闭塞,工作和生活条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就我这代讲,是和民间文化一同成长的。甚至在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都离不开民间文化。我从小时候、不懂事的时候,就看到街上卖唱的唱的是民歌,有些民歌到现在还记得。在少年时代,我受到祖父的影响。他是一个业余的昆曲人才。他就喜欢听书,听苏北评话,带我去看。我看的第一本书就是《水浒》,一看就迷了,老想看武松怎么把老虎打死。这里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民间民俗各种各样的情节、语言。这对我后来的生活很有影响。再就是看戏、参与婚丧提亲。它们没有一个不是文化活动。包括迎送,包括祭礼,分牛肉,印象很深刻。我们那里办丧事,…  相似文献   

17.
数万人从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外赶来,挤在一个小山头上,不为别的,只为听或唱一两首"花儿",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没有什么文化底蕴、花一两毛钱都要在心里掂量很久的农民。没有足够的旅店,也住不起旅店,他们当中很多人就在街头露宿……这是笔者在中国“花儿故乡”甘肃岷县的“二郎山花儿会”上看到的景象。听歌者热情高涨,围着歌手里三层外三层,唱歌者不遗余力,放开嗓子,唱完一首又一首。这些歌曲都是歌手即兴编唱的,唱生活、唱爱情、唱时事,或单唱、或对唱,但句句都是经典,都是书斋里的文学家们绞尽脑汁也写不出的好歌词。  相似文献   

18.
杨枸 《民族论坛》2005,(7):47-49
2003年,她在《印象·刘三姐》中“惊世骇俗”的“天体浴”让所有看过这场演出的人记住了她的名字;2005年,她放弃30万的年薪,回到团里出演新版歌舞剧《刘三姐》。在剧里她这个“第五代刘三姐”突破了过去“阶级斗争”的范式,她将为自由而歌唱。这个一直就在携着自己的“姿本”为  相似文献   

19.
永远的守望     
依孜 《民族论坛》2003,(10):34-34
台湾作家三毛说:她爱旅行,她爱的不是景,她爱的是人,是活生生的人,因为人常常给她以震颤心灵的感动。如果将人的一生比作旅行,那么陪伴我们漫漫长途最多、给我们感动最深的人是亲爱的父母,这是所有民族、所有人民最最本真的情感。所以这次“代公庙”之行,累而有违我愿,但我仍去了,只因感动于那———  相似文献   

20.
论满汉民族的接触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历史背景和引论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她不但建立了少数民族中统治全国最长的一个封建中央玉朝,而且为奠定今日之中国的辽阔版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正因为这样,她终于把民族本身的许多特征作为奋斗的代价融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汪洋大海中。现代人常说:“满族汉化了”,“满语消亡了”。对于这个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