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常认为,刘少奇成为党的第二把手是在党的“七大”上。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刘少奇虽然排名第三,但因朱德年事已高,且专长军事,不可能充当毛泽东的接班人,因此刘少奇成为毛泽东事实上的接班人是在党的“七大”。但据胡乔木对毛泽东的回忆文章,早在1943年3月中央机构调整时,刘少奇在党内实际上已上升为第二把手了。刘少奇党内地位的上升与1941年9月中央政治局整风会议对党的历史问题的讨论密切相关。在那次会上,陈云等同志认为刘少奇与毛泽东一起是苏维埃运动后期正确路线的代表,应当给予重要的领导责任。陈云在发言中说:过去10年白…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伟大独创性贡献。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对于如何在中国历史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了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他自己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这些思想,无  相似文献   

3.
刘少奇、邓小平与《论十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刘少奇、邓小平同毛泽东所著的《论十大关系》联系在一起,是因为:《论十大关系》从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演,到1965年12月刘少奇建议将其作为党内文件印发县、团以上各级党委学习,再到1975年邓小平主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编辑工作将讲话稿进行整理,补上了以前没有整理进去的重要内容并于1976年12月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经历了20年的时间。上述三个时期正好是以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为代表的领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实践的三个重要时期,而《论十大关系》在这三个时期被…  相似文献   

4.
读完了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代公仆刘少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股波澜壮阔的豪情油然而生。刘少奇同志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长期以来,他作为毛泽东的主要助手,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由于“文化...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刘少奇同志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他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领导了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他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在对我们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方面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为全党所公认。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和《论  相似文献   

6.
刘少奇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他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工人运动以及党在白区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建树。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曾作了充分肯定:刘少奇是民主革命时期“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他“在白区工作中的策略思想,同样是一个模范。”可是,“文革”期间,林彪、“四人帮”却以莫须有的罪名,胡说刘少奇在民主革命时期是“叛徒、内奸、工贼”,一贯“招降纳叛”等等,这不仅是对刘少奇本人的污蔑,也是给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脸上抹黑。历史终归是历史,不是任何人可随意篡改的。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富魅力的伟大人物,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最具人格力量的巨人之一。他的人格是一面旗帜,他的人品是一面镜子,他象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与他交往和崇拜他的所有的人。所有这一切都与他的伟大人格分不开。了解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对于我们培养和塑造跨世纪的革命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少奇在武装斗争方面的建树和影响是巨大的。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内较早认识到发展工农武装、创建人民军队重要性的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的刘少奇,他在领导华北、华中的抗日战争以及在解放战争初期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对武装斗争的深人和发展,对抗日游击战争理论的研究与策略的运用,对全国解放战争方略的制定与东北根据地的创建,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刘少奇是党内最早认识和重视武装斗争的领导人之一刘少奇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一样,是在深人分析中国社会的现状以及各阶级对待革命的态度的基础上,在组织和领导工…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同志同我党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创造的。刘少奇同志是我党久经考验被群众最爱戴的领袖之一,他毕生致力于建设一个好的党,他的建党思想和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决战前的忧虑和不安心态的坦露──—毛泽东1966年7自8日给江青的信解读刘林元“文革”开始之后,在与刘少奇公开摊牌之前,毛泽东给江青写了一封表达他当时心态的信。这封信的基本内容是毛泽东在湖南韶山滴水洞时草拟的,后在武汉稍加修改,加上头尾,重抄一遍,于...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不但用科学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思想指导文艺创作,而且率先垂范地运用这些理论和思想进行诗词创作,正是由于他把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其诗词不但蕴涵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民族化,而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艺术特色,具有大众化。可以说,他的诗词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真正达到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他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思想与他的诗词创作实践对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茅盾文论从自然主义一直发展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阶段,在各阶段的主流文论中都吸纳了不同养料已融入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体系。茅盾通过对法国自然主义理论的吸收转化,完善和提高了自己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尽管茅盾也受到俄国现实主义理想型、功利性的影响,但相比之下他还是更为看重文艺的客观性,着重于文艺的自身规律。茅盾文论是以法国自然主义为基石,同时也有俄国现实主义的渗透。  相似文献   

13.
曾日升 《云梦学刊》2003,24(1):58-60,92
与柳宗元同时及后世评论柳文的人,都有指出其文“自史中来”的,他本人对这种继承,则概括为一个“洁”字。柳宗元深受司马迁的影响,是因为他们两人虽然不同时代,但却具有颇为相似的遭际,思想感情有相通之处。柳宗元研习《太史公书》,“忖度其心而得之”,进而体现在写作目的、内容选取、手法运用和遣词行文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臧乐源 《文史哲》2007,(1):37-45
臧克家和毛泽东的交往缘于诗。他们的第一次会面是1945年9月在重庆,会面后臧克家写的第一首歌颂毛泽东的诗是《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1956年底《诗刊》创刊,主编臧克家等向毛泽东写信约稿。1957年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见了臧克家和袁水拍。席间同意臧克家的意见,毛泽东修改了即将发表的《沁园春.雪》中的字。尔后臧克家又帮毛泽东修改诗词文字多处。而对臧克家提出的诗词中的问题,毛泽东也尽量作答。1957年“反右”时臧克家因刚刚受到毛泽东的召见而幸免于难。臧克家经常就诗歌问题给毛泽东写信,毛泽东先后给臧克家写过七封信,主要内容都是论诗。  相似文献   

15.
胡忆红  何际亮 《云梦学刊》2010,31(2):111-114
刘蓉是晚清时期颇有影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奉桐城派方苞为“文学正宗”,受桐城文论影响较大。但是他能以包容之势吸取他人之长而为己所用。在文道关系上,不墨守桐城义法,主张用经济之学,充实桐城义理。在创造理论上,注重文艺特性。标举“疏畅”之文。故其文论思想更具有开放性和实用性。但刘蓉因袭传统的包袱太过沉重,使其未能在理论和创作上找到一条完全适应近代社会变革的新路。这是近代桐城派作家在对传统古文作近代转换过程出现的一个共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维江 《社会科学》2008,(1):143-154
知人论世,要评价后来的张之洞,应该先了解"清流"张之洞."清流"时期张之洞的交友方式和政治行为,已经表露出他的志向,在于官场速化,而不是其他.他不具备一个划时代人物所应有的人品和理想主义精神.这样的人品和政治抱负,决定了他是旧体制的维护者,而不是新时代的开辟者.  相似文献   

17.
<刘永福历史草>关于刘永福从越南归国记载存在一些问题.刘永福上"六事禀"的时间明显有误,非屡催之后,而是张之洞派委员初传停战旨意时;刘永福早在初知停战时就有回国的想法,而非屡催之后;"六事禀"主要反映了刘永福对归国后地位的担心,他之所以迟迟不归,主要是等待清方的答复.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自幼酷读中国文史典籍 ,热爱中国文化 ,他在长期革命实践中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 ,他又从中国历史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和民族化。毛泽东不仅关心中国文化问题 ,而且把文化问题看成是整个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在他的一系列论著作中对中国文化的性质 ,建立新民主主义新文化的纲领、对待中西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与方针等问题都进行了经典性的论述。毛泽东晚年在文化问题上也产生过一些错误 ,我们应采取历史的具体的分析问题的态度正确地对待。  相似文献   

19.
地理意识与诗歌创作以及诗学思想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刘禹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不仅具有浓厚的地理意识,而且明显地渗透到他的诗文作品中,对他的诗学思想特点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对地理历史沿革、地域民风以及地方歌谣的充分重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及其诗学思想特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郭院林 《云梦学刊》2009,30(1):21-28
刘师培身处清末民初.其学术亦由传统走向现代,终归完成了现代蜕变。刘师培是刘氏家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左传》学多承自家传。刘师培治学试图纠合传统学术分歧,等视经史、平分今古、持平汉宋、会通中西,但是随着现代学术观念与学科的建立,他的努力最终并没有结果。综其一生来看,刘师培在论学上力求会通,但有时将彼此互异的东西纠合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融而未化是其特点。在生命晚期,他沉浸学术之中,在学术上逐渐走出经学误区,走上了学术专业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