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文主义哲学家尼采鼓吹“超人”哲学、“强力意志”,打碎旧传统,“重估一切价值”,其矛盾的思想对中国20世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初期,鼓励了中国青年“救亡图存”、“立国”、“立民”;二是40年代“战国策”派歪曲利用尼采思想,宣扬法西斯主义,鼓吹战争,反人民反和平;三是80年代初期帮助中国青年奋发图强、发扬独创精神,投入到改革洪流之中。正确辩证地解读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 ,尼采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进化思想。他的“精神三变” ,既是文化的三个形态 ,又是文化进化的三个阶段 ,并在辩证否定中催生出“超人”。在尼采的文化进化论里 ,充满着生命、强力意志、自我超越和永恒循环的思想 ,尼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界定“人”的。“超人”就是在抗拒世俗的悲剧中自我超越 ,而一般的人则在世俗文化的滥觞中沉沦。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尼采的早期著作《朝霞》,对尼采的“冲动”学说进行解读。尼采引入冲动一词源于对于道德的批判,以表达他对于人的自我的全新理解。本文致力于从概念上廓清尼采使用的“冲动”一词,归根结底,“冲动”的概念可以通过诉诸价值、欲望和行动三者之间的内在统一而进行说明;考察了冲动的来源,冲动的演化过程,以期能够解释“冲动”何以被视为一系列汇聚起来的集合体;最后,对“冲动”本质上可以用目的论来说明的观点进行反驳,提出一种更为合理的谱系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打破了学界一般把朱光潜对克罗齐和尼采美学的整合看作是一种简单地“凑合” ,而认为在克罗齐理性美学和尼采非理性美学之间有若干“中介”环节 ,叔本华美学便是这种“中介”。朱光潜通过对叔本华的审美直观的经验化诠释 ,得出“形象的直觉” ,这既和尼采的“从形象中得到解救” ,又和克罗齐“美即直觉”贯通起来。同时指出 ,朱光潜心目中的叔本华和尼采在人生观上是有本质差别的 ,叔本华是悲观的 ,尼采则是化凄苦为快乐。后者才是朱光潜的早期艺术人生观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了“权力意志”、“超人”哲学,肯定人的本能冲动,他虽承认“女人是真理”,但却同时持有“反女性主义”观点,认为女人应附属男人,女人争取独立、追求解放是自身的堕落。而刚出版便引起轰动的小说《觉醒》(凯特.肖邦)中女主人公艾德娜自我不断觉醒,以本能冲动行事,符合尼采所崇仰的“意志”和“超人”,这是尼采所崇拜的,然而这也是对其“反女性主义”观点的破坏、对其“伟大”思想的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6.
我们不仅有足够的理由证实尼采对当代解释学本体论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的论点,而且有足够的理由证实最近数十年所发生的尼采复活的观念,正是尼采这一哲学倾向范围内持有的全部观点的论点.我十分明白,表述“解释学本体论”的确切含意可能需要有更清楚、更精确的说明,事实上,弄清这一当代思想“流派”是否被一个设想的基本框架统一着,是十分困难的.由于那个极好的“解释学”理由,我打算先搁置这个未解决的问题.这个“解释学”  相似文献   

7.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苏格拉底进行了严格的批判,并就“逻辑的苏格拉底”“赴死的苏格拉底”“审美的苏格拉底”进行了深入分析。尼采通过对苏格拉底代表的理性、逻辑与知识的批判,强调悲剧艺术与逻辑或知识理性根本不相容。基于此,尼采强调苏格拉底代表的逻辑与知识原则进入了悲剧,直接导致希腊悲剧的衰亡。要想悲剧得以重生,就必须回到音乐与神话代表的悲剧艺术的本原价值上来,因此,辩证地分析与评判尼采的思想原则,有助于揭示尼采悲剧理论的时代新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权力意志主义、超人的理想模式、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三方面阐述了尼采思想的主要观点。文章认为:尼采的哲学和叔本华的哲学相似之处是从批判康德哲学开始的,但尼采改变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说”,提出了“权利意志说”,并强调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尼采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贯穿于他的全部成熟著作中的一个主题。文章对尼采哲学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和糟粕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9.
尼采的“永恒轮回说”是用来回答事物运动发展归宿的这样一个世界观问题,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意义。尼采形成并接受这个思想经历了悲苦、恐怖并最终战胜的心理体验。这一思想的意义在于:(1)反对了基督教及其它有关世界发展的种种目的论观点,对世界的自然性进行了辩护;(2)高度肯定了变易的感性世界的唯一性,有力地批判了无时间性的超感性理想的虚幻性和破坏性;(3)作为“超人”实现的理论公设,有着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促成人的个性化创新的作用。永恒轮回的是“相同者,”德鲁兹把“永恒轮回说”理解为“选育”的哲学,背离了尼采“肯定生命热爱命运”的“酒神精神”。尼采的局限在于没有最终摆脱传统的宏大叙事,试图给“超人”生存寻找形而上的支撑,从而淡化了个性化创新生命的自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自青年时期到成年时期,恩格斯和尼采皆从激进启蒙立场向更合理的启蒙立场调适;回归自然和辩证对待历史传统是其最典型的表现。恩格斯与尼采在批判基督教、肯定永恒轮回、力主回归自然、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前提下给形而上学留出一定合理空间、传统道德遮蔽和掩盖现实等方面,具有诸多类似性。批判基督教及其哲学基础,批判资产阶级及其意识形态,是他们的共同点。但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走向了对新神狄奥尼索斯的推崇,恩格斯却把无神论贯彻到底;尼采以永恒轮回解构近代以来的“进步”观念,恩格斯却把永恒轮回限定在宇宙学意义上,不让其介入现代文明的价值系统;尼采肯定的自然正当是基于大自然或第一自然,恩格斯肯定的自然正当不全基于大自然,更基于历史发展特定阶段的自然或第二自然。“形而上学”对于恩格斯主要是一种思维方式,而对于尼采更是一种存在论和价值体系。两人虽无直接交集,却有很多共同话题,存在一定思想交集,值得我们探究。  相似文献   

11.
称呼马克思哲学的概念很多,有"唯证主义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等。其实,马克思哲学决不是抽象的知识,也不是课堂上的高头讲章,而是一种具有强烈的革命倾向的实践理论。马克思哲学决不是以自然和社会的分离为出发点的二元论,而是建立在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一元论。"实践的唯物主义"最能体现马克思哲学的独创性本质。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的视域中,“五形态论”不仅是欧洲历史的概括,其论述轨迹经过了一个由欧洲社会起步并推进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在本质上反映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世界整体”的高度,从社会形态演进“统一性”与“多样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典型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出发,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五形态论”。  相似文献   

13.
“一分为三”作为一个客观规律 ,其辩证范畴可分为 3类 1 2组。一是与事物存在状态相关的辩证范畴 :“左—中—右” ;“过分—适度—不及” ;“个别—特殊—普遍” ;“前进—静止—倒退”。二是与事物运动状态相关的辩证范畴 :“肯定—否定—肯定 (否定之否定 )” ;“量变—质变—量变” ;“矛盾斗争—协调统一—矛盾斗争” ;“起始阶段—中间阶段—终结阶段”。三是与事物相互作用相关的辩证范畴 :“正—反—和” ;“同一—交叉—并列” ;“认识主体—认识中介—认识客体” ;“决策—执行—监督”。  相似文献   

14.
二元对立的公私观往往强调斗争性而忽视统一性,并且往往走向"公一元"和"私一元"两个极端,违背公私辩证统一规律,应当摒弃。动态辩证的公私观强调公与私是动态的、辩证的、统一的,主张公与私的角色是可以转换的,公是私的整合,私是公的分解,倡导活私开公、公私共济。动态辩证的公私观应当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改革基本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易传》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易传》中描述辩证法的话语有:"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推生变化"等等。可见,《易传》的辩证思想可谓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6.
《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身上的"权力意志"推动他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克服艰难困苦。潜在的"酒神精神"助他挣开束缚身心发展的枷锁,追求自由的婚姻。他的生命短暂却丰盈。他执着的求知精神和追求自由的思想超越了时代50年,必将"永恒轮回"。从尼采的"生命哲学"出发,运用"权力意志","酒神精神"以及"永恒轮回"这三个哲学命题来探析裘德的成长轨迹,旨在探讨小说的"成长"主题及其普遍的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17.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和“无”曾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有形”、“有名”,“无形”、“无名”;另一种是“实有”、“存在”,“虚无”、“不存在”。在《老予》中“有”或“无”到底在哪种意义上成立并不很清晰,但其基本倾向是“有形”、“无形”。之后的《庄子》一书明确用“无形”、“无名”来解读“无”。早期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将“无”虚无化,以“无”释“道”,主张“责无”、“贱有”。之后的裴领、郭象等人提出“无不生有”。再后来,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人则从气一元论的学说出发,将有或无都看作是气的不同状态。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对“有”或“无”进行阐释,中国古代的哲人们都试图要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区别仅仅在于是“无”统一于“有”,还是“有”统一于“无”。  相似文献   

18.
东西部协作背景下的“组团式”教育帮扶,意指由对口协作的东部地区根据西部贫困县教育帮扶需求,组团选派支教团队和培训指导团队,通过按需帮扶、协同用力的方式,专门针对一个贫困县或一所薄弱学校实施管理输入、示范引领和培训指导,进行“重塑性”和“植入式”帮扶的模式。此模式摒弃了单打独斗的传统帮扶弊端,能够实现帮扶理念从单独到合作、帮扶主体从一元到全员、帮扶内容从支教到管理、帮扶目标从扶智到志智双扶、帮扶结果从输血到献血的转向,并从“好组织+好党员”“好机制+好团队”“好老师+好学生”“好资源+好平台”四个层面对中国教育帮扶的运行逻辑进行建构。随着东西部协作的深入推进,为进一步助推受扶地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一方面要从帮扶团队、帮扶对象、帮扶周期、帮扶效应方面优化已有的帮扶模式,另一方面要站在更高的层面,关注东西部之间“组团式”教育帮扶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9.
"廉"侧重于正直,"洁"侧重于不贪,合称则是指人的正直而不贪的高尚德行。《道德经》提出了"廉而不刿"的命题,并指出以"无私"、"不争"、"不以兵强天下"、"以百姓心为心"、"以正治国"等重要观念和思维方式来解决这个难题。而"洁"主要是指不贪财色功名以洁身自好,要做到这一点,《道德经》指出应"功成身退"、"不贵难得之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致虚极,守静笃"、"知足知止"等。《道德经》"廉洁"思想是以其"道"论为核心的辩证的自然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20.
自《起源》一问世,批评者就一直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只是把物质资料生产视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恩格斯主张"生产本身又有两种",就是二元论。其实,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的学说恰巧是最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因为被唯物史观视之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的并不是物质资料生产,而是物质生活生产;而所谓"物质生活生产",也就是作为辩证综合的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这样"两种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