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社会、婚姻,性格三个方面分析了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揭示了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原因,同时指出妇女要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不把婚姻当作自己的唯一归宿是妇女解放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英国女作家奥斯丁一生短暂,只完成了六部小说,这六部小说都以女性婚姻为主题,题材虽然狭小,却反映出奥斯丁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释了奥斯丁笔下的女性婚姻:以结婚为目标的婚姻,以财产为目的的婚姻,虚伪的金钱婚姻,理想中的婚姻等。奥斯丁的伟大正在于她用小小的婚姻反映了宏大的世界,因为她描写的婚姻不仅折射了当时社会的金钱本质,还寄托着她对女性不平等地位的思索。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既是一部爱情和婚姻的悲剧,也是一部女性命运的悲剧.爱米莉亚虽是剧中的陪衬人物,却处于全剧中心事件的漩涡里,在戏剧冲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文学批评中的女性主体意识为切入点,分析爱米莉亚在父权和夫权社会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苏醒、崛起和抗争,探讨她女性命运的悲剧原因.  相似文献   

4.
作为大陆迁台的新移民女作家,林海音不仅以其多栖文学家的活动为台湾文坛创造了一段黄金般的"纯文学岁月",更以其丰富的文学创作,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奠基人.林海音的小说题材,皆以女人、婚姻、家庭为中心,呈现不同时代里的女性生存命运,揭示男权话语遮蔽下的婚姻真相,体现出反封建的文学启蒙精神.林海音也由此成为台湾女性世界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5.
女作家张爱玲书写女性欲望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书写女性对现实、功利婚姻的追求;二、曲折、含蓄的性爱描写方式;三、文本的非自传色彩.同时作家在书写中反映出了浓厚的女性主义思想,并表现出苍凉、绝望的心境和对女性命运的深邃、执著的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自焚》是樋口一叶生前最后完成的作品,该作品通过描写母女两代人不幸的婚姻,来说明在封建道德伦理及资本主义金钱关系下,女性仅仅是婚姻买卖中的商品,她们的不幸命运及生存困境具有普遍性和延续性。  相似文献   

7.
在杨绛先生的小说里,活跃着一个个性格鲜明、敢爱敢恨却无意间插足于他人婚姻或情侣之间的女子。在情感与道德、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她们对爱情的追求闪耀着女性觉醒的火花,却也透露出情感纠葛给她们命运带来的悲剧色彩。在这些女性第三者身上,寄寓了杨绛先生对女性情感命运的思考。通过对杨绛小说文本的解读,分析其中的女性第三者形象,结合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到杨绛先生对于“女性”与个性、情感与道德以及女性命运和出路的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8.
爱情婚姻中两性关系是张爱玲观照人生的基本角度,但在她描写的种种两性纠结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性与社会文明的冲突。执着于女性世俗的生存状态的描写,以清醒的女性意识,揭示出充满各种欲望的女性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以及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时代原因、自身特点。预示了女性未来的隐隐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城市大龄未婚女性的婚姻问题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问题,对经济、社会、人口和家庭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分析城市大龄未婚女性面临的婚姻问题,研究婚姻制度和传统婚姻性别模式的特征,运用家庭经济学婚姻市场选择理论探讨城市大龄未婚女性婚姻选择行为,同时将社会性别文化嵌入婚姻选择模型,对基于传统性别文化的女性婚姻选择过程与困境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有解释力的结论,并提出缓解女性婚姻压力和提高婚姻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女性文学视角来看,方方在她的小说中并没有表现出极力主张、推崇任何一种女性主义理论的倾向。而更为关注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命运。《奔跑的火光》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农村女性爱情婚姻的悲剧故事。但小说无意间为我们揭示了中国新时期农村女性的生存处境和悲剧命运,使我们真实生动地看到了父权制在农村坚不可摧的统治地位,同时,在这篇小说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家方方对女性解放道路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鱼玄机是晚唐一位才貌出众而命运又十分悲惨的女诗人,是女性文学史上一位典型的悲剧人物。鱼玄机的悲剧具有双重性,本文试从其婚姻悲剧、人格悲剧来分析其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2.
论王安忆小说的悲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的创作大多表现了人的孤独感、情爱婚姻的虚无感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感 ,悲剧意识成为她小说潜在的情感基调。她从现实、情感和命运三个层面完成了悲剧建构 ,揭示了悲剧意识的内涵 ,探讨了这些悲剧的成因 ,以一种女性特有的执著和敏感 ,追问并探寻着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侯咏执导的《茉莉花开》,站在女性主义立场去透视女性情感和心灵,采取“章节”式、散文化的叙事结构,讲述分别生活在20世纪不同时期的一家三代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完整展现了历史变迁中的女性命运的复杂多变,显示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4.
乡土小说作家沈从文和马尔克斯·哈代,通过其代表作品《边城》和《德伯家的苔丝》中女性的描写,展示了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女性在对待自我、男性、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同价值观.小说中翠翠和苔丝形象的塑造,承载着两位作家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四十年代的女作家张爱玲,采取了不同于二三十年代诸多作家对爱情的浪漫谛克的描写立场,而是承接起鲁迅之后对世俗婚姻的关注,以更为女性的角度,深刻地剖析了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不幸命运,生动地描绘了丰富多姿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性别排挤源于女性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不利地位,传统社会性别角色是构成性别排挤的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因素。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婚姻中也存在着成本与收益、投入与产出,婚姻当事人以婚姻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性别排挤减少了女性的婚姻收益,降低了女性对婚姻投入的意愿,使得女性婚姻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向经济人立场转变。  相似文献   

17.
交换最初是指经济学意义上人们的买卖行为,而本文从婚姻的角度阐述中国女人在交换中的起起落落——以和亲公主、童养媳和当代女大学生为例,旨在说明中国女人与命运抗争的艰辛历程,以唤起人们对女性的关注,以及女性在掌握了命运之后,尤其是当代女大学生更应该好好把握自已,正视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中,“美人”意象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审美意象,与封建文人雅士之间建立起来微妙的对应关系,命运之轮将二者的关系拉近,使文人对女性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并将这种感慨沉淀成为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形成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9.
《小说月报》(1910—1920)关心的是代表传统道德的女性,主张妇女应该独立,在社会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方式是通过封面与插图之副文本对国内外女性进行介绍与对比,从而关心和思考中国城市中上层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在婚姻介绍上,编辑者选用印度陋习婚姻与英国文明婚姻形成对比,从而反思着近代中国婚姻状况;《小说月报》对中国传统婚姻中“节烈”观念也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20.
女作家铁凝发表于20世纪末的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具有浓厚的思想底蕴和认识价值。它通过三个平凡女性的成长历程和她们的生存状态,刻画出历史转型与时代变化中,当代都市女性的思想意识与生活状态。这三位女性虽然有不同的性格和命运,但都经受了家庭与事业、生存与斗争、爱情与婚姻等多重考验。她们与传统封建思想、伦理道德范畴之间,既进行着不懈地抗争,又存在着无奈的妥协。分析这三位女性的故事,意在展示女性生存的真实境况,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艰难历程。小说不仅表现出明显的女性意识,也寄予了真切的人性关怀。一方面,受传统伦理道德的制约,女性难以获得真正独立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女性自身对男性长期依附的心理,有效地配合了外界环境对她们的压抑和剥夺,从而酿成了女性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