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鲁迅作品在海外的翻译和传播研究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近百年的历史中,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取得了较大成就,相应的研究也涌现出丰富的成果。纵观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研究现状,不难看出中外学界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将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作为鲁迅海外翻译传播研究的构成部分,从整体上对之加以甄别和梳理;对鲁迅作品的英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中的语言和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从文学翻译活动的角度观照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情况,分析其中的得失与价值;专门分析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揭示出文化语境对鲁迅作品海外传播的影响。相较于鲁迅作品在国内的出版和研究而言,鲁迅作品的海外翻译和传播研究仍是一项有待拓展和深入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的崇高地位,与其文化传播实践是同步发展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构成鲁迅文化传播实践的显著表征,那种面向大众、勇于担当、韧性战斗、恪守诚信的精神,和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正能量,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化传播史的重要地位。当前,面对日益复杂的生存环境,文化传播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如何实现传播角色与文化身份、传媒担当与历史责任的统一,可以从鲁迅身上获得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施行对思想文化的“软控制”。朝廷作为传播控制的主导者,从源头把关,并通过确立察举制度等手段引导人们尊儒崇儒。同时,还通过提倡孝道以进一步实现对思想文化的传播控制。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造成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分层,本文探讨鲁迅在中国文化系统内进行异质文化传通过程中,自身的障碍因素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对峙与冲突,并对鲁迅的传播对象和手段进行粗略分析,阐述鲁迅在其晚期对改善文化传播效果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与"竹内鲁迅""丸山鲁迅"等日本"学院鲁迅"形象一样,"池田鲁迅"也是在战后日本时代语境中建构的日本鲁迅形象。一方面,池田大作对鲁迅的思想探究和价值传播一直紧贴战后日本变化的时代语境,并积极致力于发掘鲁迅之于当代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池田鲁迅"不同于日本的"学院鲁迅",它是日本鲁迅实用性研究的典范。另一方面,在1980年代以后,池田大作在注重鲁迅"人性革命"思想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发掘鲁迅的文化交流意义和教育思想价值,并以鲁迅为媒介,推进东亚乃至世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使得鲁迅传播显示出强劲的活力,而"池田鲁迅"也成为鲁迅在海外传播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世界关注。然而,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仍存在多方面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困境,提出在中国文化传播中融入道家思想,以助中国文化传播走出困局。通过追溯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分析道家思想在国际交流中的意义,本文对作为中华文化重要部分的道家文化的国际传播做了可行性分析,并以孔子学院为例,对道家文化在中国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受欧洲中心论以及文化传播主义的影响,西方学术界长期忽视启蒙运动对拉丁美洲的影响,认为拉丁美洲只是被动、消极地接受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作为一场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并非只有一种表现形式。在拉丁美洲,启蒙运动的开展是以先进知识的传播为核心的,具体表现为启蒙书籍的输入与传播、学术组织的创立与发展等,这一过程促进了拉丁美洲独立思想的产生以及拉丁美洲本土科学的发展。同时,拉丁美洲对启蒙思想的接受是有限度的,拉丁美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将欧洲启蒙思想与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进行了调和。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的传播主要立足于三个方面:物质文化、艺术文化和思想文化。身处各个层面的传播者都要利用时代造就的传播优势,摒除劣势,立稳民族文化之根,真正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近代以来报纸副刊的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报纸副刊产生一百余年来,密切依托于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的演进--伴随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以"文化传播"为其基本主题,在文化传播(文化批判、文化反省、文化继承、文化译介以及中华文化建构与创新)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近代以来文化传播方面最为广泛、普及、强力的大众传媒之一.其文化传播的特征主要有:一、文化本位的传播思想.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解构,其中包括"文化自虐"和"文化自残"的特殊传播现象.三、对传统文化的保守与坚守,其中包括"文化自恋"和"文化自尽"的特殊传播现象.四、对西方文化表现出的"崇洋媚外"的传播心理倾向.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传播思想.六、对西方文化表现出的"拿来主义"的传播思想.七、文化传播中的"殖民话语"与"后殖民话语"思想.这七个方面交织为一,凸显为一个近代以来中国报纸副刊"文化传播"的谱系、坐标与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文化传播的功能上寻找其为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借鉴作用 :文化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性上的耦合 ;文化传播对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文化传播的社会整合功能 ;文化传播的社会调适作用 ;文化分层理论所提供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调和思想是李大钊早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和互助论的影响。在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中,他通过对调和本义的研究,把调和定义为两存和竞立,并以调和对近代中国新旧文化和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在新旧调和中,他主张用新的取代旧的,立足点在于开新。在中西调和中,他主张由吸收西洋文明的长处逐渐转变为在融合现有东西文明基础上创造第三种文明,并在十月革命后认定第三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明。由此,李大钊的文化调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独特性,也成为形成其马克思主义观的动因之一,这使他的前后期思想处于一种转折与连续中。时代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中的先进性和包容性,对我们今天处理文化问题,进行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对民族与文化双重危机的体认中,梁漱溟衍生出对民族与文化前途的深切关怀.由于国内外情势和自身认识的变化,梁漱溟救国救民的思想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诉诸政治到入佛沉潜,再转向文化上寻求安顿,清晰地映现了他民族主义思想的衍变理路.在某种意义上,民族主义成为理解梁漱溟全部思想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13.
傅山提出“四宁四毋”,究其内因,既与他所处的时代及他的政治立场有关,更与他的思想观念有关,本文即从傅山的艺术思想入手,重点分析其“异端”思想和地域文化观念,以求探寻其与“四宁四毋”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佛道教文化体验在瞿秋白人生的多个阶段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思想历时性地形塑着他的文艺思想,除了体现在瞿秋白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对马列主义思想的诠释、对文艺大众化的体会与定位之外,还包括对自我形象建构和对文艺趣味的措置。道家文化对瞿秋白文艺思想的影响,主要是文学趣味的留存;道家文化的朴素美,对其文艺大众化思想亦有所支撑。总之,佛道教文化体验,深刻影响了瞿秋白文艺思想的若干品格。  相似文献   

15.
晚年的列宁将思考的重心转移到文化方面,在其最后的“政治遗嘱”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建设思想,体现了列宁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他对官僚主义等不良习气的批评,对革命党有可能成为旧文化的“被征服者”的警告,对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对郭沫若泛神论的研究很多,但是从统合思维的角度研究的还很少.郭沫若的统合思维主要是指他在文学创作活动中所采取的文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所达到的文化行为目标.郭沫若的统合思维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他的统合思维的本质内核是基于传统文化资源的一种自我修正和创新."统"概括了相关事物的范围;"合"就是和合,侧重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统合不是事物的简单杂糅,而是内在基质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20世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文化批评家、丈学批评家、后现代主义者。在他的文化批评理论中,由始至终包含着乌托邦思想,却总是被人们所忽略。詹姆逊对未来社会作出美好展望,他的文化乌托邦思想鼓励人们积极大胆想象,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虽然詹姆逊的文化乌托邦理论仍有些理想化,有些不可实现性,但他的批判精神和鼓励想象的精神值得我们提倡。  相似文献   

18.
对姚斯思想的传统解读,主要是将其思想归结为一种文学学方法。从现当代美学背景和欧州文化传统以及姚斯思想的文本本身来看,姚斯思想的核心是历史的审美经验论。这不仅是姚斯晚期的思想核心,而且在其早期文本中已经处于酝酿和形成中。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编辑家。他在古代编辑史上的贡献不只是成功地编辑了“六经”,而且为我们留下了十分重要的编辑思想,他的编辑思想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也体现了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选择、整合、推动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文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运用西方自由主义文化思潮这个武器,冲破封建专制的禁锢,成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走向自觉的先驱。同时,作为有着深厚的国学修养的文化精英,他又时刻不曾忘记自己的文化之根,终于在文化寻根之旅中创造性地开掘出隐士情怀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