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建伟 《天府新论》2011,(4):101-107
近几年来,围绕中间阶层的研究出现了较多的分歧和争论,集中表现在对中间阶层概念的界定、规模的认同、社会功能的认识以及发展程度的看法等方面。学者界定的中间阶层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概念界定是一种"去两边,存中间"的高度抽象的定义方法,但存在边界模糊、内涵不确定等不足;狭义的概念界定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特征描述法",特别是将中间阶层的外延界定为城市居民,无形中缩小了中间阶层的规模。其实,中间阶层可界定为:对社会资源和机会没有强控制力,处于一种生活自主、价值独立、具有自我满足感并适应性生活的生存状态的社会群体。这一定义的优点在于:揭示了中间阶层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属性,消解了中间阶层概念的时空限制,避免了因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引起的歧义;强化了主观认同和感受在中间阶层认定中的作用,明晰了中间阶层在社会阶层序列和结构中的位置,明确了中间阶层的边界。至于中间阶层的规模测算,无论用经济指标测算,还是用综合性指标测算的方法,都是不理想的。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将客观统计指标和主观认同指标结合起来。对我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要做细致分析,不能笼而统之下结论。中间阶层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传统中间阶层和新式中间阶层,目前二者并存。判断中间阶层发展的程度,首先要确立评判的角度和标准。按照"四个标准"的要求,中国的中间阶层还未真正形成。中间阶层的形成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基于CGSS2003数据,对中国中间阶层社会存在状况进行"确认"分析系列的一部分.本文从居住模式、社会交往、婚姻匹配和生活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中间阶层的社会生活状况,"确认"在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两个方面,中间阶层并未显现出特定的阶层特征;在社会交往和婚姻匹配两个方面,中间阶层已经形成了显著的阶层特征.中国社会转型的连续性、市场取向和急速性是造成上述结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张有恒 《天府新论》2011,(5):119-122
社会生活中的人都是分为阶层的,阶层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和标志,而阶层关系和谐的基础是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合理和协调。因此,实现阶层关系和谐的根本途径是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公平。追求公平是人的社会本性,从而也是一种文化。中华文化对促进我国阶层关系和谐具有巨大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于洋  李谨丞 《理论界》2013,(10):16-18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中间阶层”,一般指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受过系统教育、拥有相对稳定经济基础、政治参与热情较为强烈的中青年社会群体.他们是当代我国政治文化发展中的一支新兴实践力量,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助推器”,又有可能异化出部分散发负能量的“新阻力”.以辩证的逻辑去审视其双重影响,便于党和国家更好地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中间阶层的概念入手,分析和考察西方发达国家利益结构在战后的发展和变化特点以及其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可以得出结论中间阶层的充分发育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中国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中间阶层发育不足、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今后的政策走向应该是以培育和造就中间阶层为主,同时限制两极分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间阶层认同"缺乏的成因及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前我国城市公众的主观阶层认同情况的社会调查结果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公众的主观阶层认同表现出一种"向下"偏移以及"中间阶层认同缺乏"的特点.这与我国社会结构中"中间阶层"萎缩的客观状况是一致的,喻示着一种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人们的阶层认同状况对其社会公平感、社会冲突感和冲突行为倾向都存在相当显著的影响."中间阶层认同"的缺乏,已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一种隐忧.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不断重组、分化,中间阶层崛起.中间阶层的成长与壮大,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巩固、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意识形态的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针对中间阶层崛起的现状,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适应性变革,转变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巩固并扩大执政基础,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弹力,并注意引导...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和2006年的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了知青和非知青在阶层分化、收入分配以及生活幸福感等方面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知青和非知青在阶层分化和收入分配均没有显著影响,但知青比非知青的生活幸福感程度要低;另外,在知青群体内部,返城时间是他们的阶层分化和生活幸福感差异的重要因素,这也是知青和非知青生活幸福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阶层是动态的,明清时期澳门的平民阶层也是如此。首先是平民阶层的成员来源是动态的,澳门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使其中的平民阶层更具有这一特点。其次是平民阶层内部呈现向上流动与向下沉沦的两种趋势:科举制度与捐纳制度的盛行,使得平民有机会上升到官绅阶层;而平民一旦生活陷于困顿,则有可能向下流动,即沦为奴仆、差役之类的“低贱”阶层。一个流动性强、商业繁荣的城市,往往为社会成员改变身份与社会地位提供了某种动力和机会,而社会群体之间的流动反过来①促使这个社会充满了活力①。  相似文献   

10.
“新意见阶层”是一个新近出现又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社会群体,它有特定的内涵和形成的背景、条件.文章在如下一些方面作了探讨:“新意见阶层”概念内涵、外延的界定,如何看待“新意见阶层”的代表性问题,如何认识“新意见阶层”的社会作用等.“新意见阶层”在反映民意、推进廉政建设及决策民主化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新意见阶层”素质不一,如何规范其网络行为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存在、认同与冲突:转型期我国社会的阶层意识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层意识是一定社会阶层成员对于社会不平等状况的认知、评价和感受的综合反映,它既包含作为阶层成员个体的主观意识方面,也包含作为阶层成员共同认知的集体意识的方面。社会转型以来,阶层存在意识经历了从潜伏期、萌发期到强化期的发展过程;与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特征相联系的阶层认同意识则呈现为两极清晰中间模糊的阶层认同特征;较为突出的冲突性或对立性则是目前阶层集体意识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转型社会中的中间阶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职工”和“社员”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结构逐渐被以不同职业、不同经济地位以及不同劳动、生活方式组成的社会群体所取代,在社会结构的分化和组合中,社会中间阶层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中间阶层是介于贫困阶层和富有阶层之间的一个阶层,划分中间阶层的标准主要依据财产和收入的水平,兼顾劳动方式、生活方式、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因素。中间阶层一般以公司员工、一般官员、教师、科研技术人员、律师、医生等为职业,文化程度较高,一般接受过大学教育。发达的商…  相似文献   

13.
浅议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加快,并呈现以下主要特征:阶层分化的自我主导型有所加强,阶层的“体制内分化”与“体制外分化”同时进行,阶层分化与阶层整合发展不同步,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中间阶层”,阶层分化地域性差异明显.针对阶层分化政府应采取相应对策,协调各阶层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一个社会阶层结构是否合理是关系一个社会能否和谐的基本前提。本文先探明以中间阶层为主的橄榄型阶层结构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与助推器,然后,对中间阶层涵义、社会功能予以界定并阐释了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意在指明中间阶层作为转型中的新的整合因素.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努力促成中间阶层的壮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有关生活方式理论开始 ,回顾了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社会阶层与健康生活方式研究的主要成果 ,对我国目前有关特定群体、特定疾病与健康行为、健康生活方式关系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认为在目前中国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的情况下 ,研究社会阶层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对造就积极向上的国家精神、引导和创造新的消费潮流以及形成更大的中间阶层群体都有现实和迫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中间阶层是处于社会高层和社会低层之间的缓冲层,他们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力量;中间阶层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其消费观念保证了社会庞大稳定的消费市场;中间阶层还是推动我国文化进步,支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特定的经济结构、职业结构和教育结构是中间阶层赖以形成的土壤。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城市中间阶层逐渐进入国内学者的学术视野。政治分层标准的变化、体制演变的冲突,导致中间阶层在结构、意识和行动层面上存在"多层面的内在冲突",进而使其政治取向存在保守与活跃的两面性。结构上,中间阶层所包含的各群体之间在资源获得上存在"传统体制—市场机制"二元模式,每个中间阶层群体都处在这种二元分配模式之间的某个位置,从而形成中间阶层内部异质性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流转与社会阶层的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职业分殊,农村土地开始在村社内部自发流转。自发土地流转使土地相对集中在某些农户手中,他们耕种着中等规模的土地,拥有中等水平的收入,成为农村中的“中间阶层”。农村中的中间阶层由于其自身秉性,在农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农村稳定的根基,也是国家政权的基本支持力量。但是近年来激进的、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又使得中间阶层趋于瓦解。为此,政府应积极鼓励、引导、规范村社内部自发的土地流转,减少激进的、大规模的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19.
中间阶层的结构功能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小西 《学术论坛》2006,23(3):138-141
中间阶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力量,是和谐社会生成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推动民主化的原动力,是市场最重要的消费群体。大力培育中间阶层是每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培育中间阶层,一要健全社会流动机制,实现中间阶层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二要改变中间阶层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弱势地位,保证其发展的稳定性;三要给农民以国民待遇,保障其市场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合理的阶层结构应该是"两头扁,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即中间阶层占有相当的比例,由此可见,加大中间阶层的比例对合理的阶层结构的形成,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探讨了成人教育在此方面所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