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国合 《今日南国》2006,(16):32-33
“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基本要求,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诚信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当进一步发扬光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应当是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新型关系。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人们之间以诚相待,才能处理好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使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2.
《中华魂》2012,(24):57-59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是对每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同时也是一种经济道德、社会公德。“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诚信也是社会和谐的纽带,如果不能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诚信意识,人与人就难以融洽相处,整个社会就难以安定有序。然而,在当前我国经济加速转型、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人诚信意识淡薄、信用监督机制不健全、失信成本过低等原因,诫信缺失问题仍相当突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失信行为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已成为道德建设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3.
诚信的多维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探究诚信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考察中外传统诚信观,确认诚信是一种以诚实守信为根本要求的伦理观念,是一种“德”“得”相通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融道德与法律为一体的制度规范,具有普适性、二重性、开放性和民族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阳光小屋”的“热线电话”接到了张晓明的电话。说他们小队要围绕“诚信”这一主题开展一次小队活动,请给他们提供点材料或信息。诚信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体现。诚是心灵的境界,信是对诚的实践。通俗地说,诚信就是诚实守信。拥有诚信的人是永远幸福快乐的。培  相似文献   

5.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利益主体的失诚元信,逼使国人发出“重建诚信”的强烈呼声,党的十六大报告把诚实守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来道德建设的重点。如何在人内心中牢固地塑造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诚信理念,这  相似文献   

6.
诚信与信用之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下,诚信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可是,有的人把诚信和信用等同看待,以为诚信就是信用,开展诚信教育就是加强信用建设。这样理解似乎有失偏颇。这里,且作一些辨析。 诚信与信用,二者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区别。诚信属于道德概念,是诚实守信的意思。它用于人的行为,是道德规范;见于人的修养,是道德品质。诚信的信,意为人的内在善意和良心,即孟子所说的“有诸己之谓信”;按照北宋思想家张载的解释,就是“诚善于心之谓信”。信用则  相似文献   

7.
<正>一、诚信的本质及其对婚姻的重要性(一)诚信概念的厘定“诚”和“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诚信”意为一物二体,而“诚”从字源上可分为“言”“成”二字,意为“言行一致”。而“信”,从字形结构来看,指的是说话的真实程度,言语出自内心,与外在相吻合,即是“内不欺隐,外不欺物之意。“诚”是人的内在品质,“信”是人的外在表征,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其基本含义就是诚实守信。  相似文献   

8.
创监与诚信     
苏生 《成才与就业》2009,(10):52-52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创业之初的小老板靠什么吸引稳定的客户群?靠的是诚信。诚信,即诚实守信。困难时能够得到多方援手,那是诚信带来的嘉奖,做事业的人,诚信能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诚信不是一种盲目的冲动,而是一种理性的升华。在中国历史上,“信”一直被人们看成立身之本,奉诚实做人、本分做事是成就大事业之基础为信条。信誉对商人来说,就像水对鱼那么重要  相似文献   

9.
贵在诚信     
诚信即诚实信用。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道德品质高尚的表现。信用是讲守信,不失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诚信已成为既无国界,又不分社会制度的共同道德伦理准则。诚信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作为维系国家兴旺、家庭和睦、人格尊严的源泉,起着基石和阶梯的作用。《周易·乾》中讲“修辞立基诚,所以居业也”,认为君子说话、立论都应该诚实、真诚,才能建功立业。荀子把“诚”从做人之道扩展为治世之道,指出“诚”乃“政事之本”,并把是否有“信”作为为人与为政不可移易的基本准则。孔子十…  相似文献   

10.
诚实守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历来被视为“进德修业之本”,是青年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良好的诚实守信环境的培养。就当前高校开展诚实守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优化高校诚信道德教育的大德育体系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为加强青年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11.
诚信作为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立身、立业和治国理政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一个发展的伦理范畴,诚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因子,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相似文献   

12.
儒家诚信观念与网络信任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网络社会的信任危机日益严重。儒家传统的诚信观念倡导人们诚实守信、真实不欺,网络社会同样需要儒家的诚信意识。诚信是网络社会的生存之基,只有遵从诚信原则,增强自律意识,才能确保网络社会的净化和成熟。  相似文献   

13.
诚信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诚信文化应该上升到市场经济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诚信缺失的严重危害使得市场经济文化必然要以诚信建设为核心,要培养信用观念、建立信用法规、规范信用行为,多管齐下,积极营造良好的诚信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4.
建设诚信政府 提高政府公信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诚信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政府的诚信又是社会诚信的核心,对社会各个领域起着引导、示范作用。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一个缺乏诚信的政府,其公信力必然会受到影响。文章阐述了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对当前政府公信力下降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建设诚信政府的角度出发,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独特的规训手段,能够实现权力独立运行,其影响已广泛渗入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对全景敞视主义进行分析并将其与我国社会的诚信建设相结合,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观建设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诚信与信任具有语词的“家族相似性”和文化同源性。在传统社会,诚信与信任相关,但并不必然导致信任。在现代社会,公民诚信呈现出伦理复杂性,而与之相连的公共信任要么建立在纯粹预期之上,要么建立在利他主义价值观基础上,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信用既非诚信,也非信任,但又与二者关系密切,信用评价既能反映公民诚信状况,又能为公共信任提供制度保障。“道德银行”以信用评价为公民诚信与公共信任创建了沟通机制和反馈机制,深入挖掘“道德银行”有助于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微妙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7.
论诚信道德平台的构筑及其赋予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道德平台因诚信道德建设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具有的道德托举作用而得名 ,它具有完整性、具体性和稳固性的特征以及基础性道德托举和支持性动力两大功能。在诚信道德平台对公民个体、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这三个具体层面的构筑中 ,思想政治工作被赋予了一系列特殊的使命 ,其中主要是建立和完善诚信道德平台理论体系 ,为诚信道德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大力开展诚信道德教育 ,注重诚信问题的实证性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论春秋时期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智勇 《南都学坛》2004,24(2):18-22
春秋时人在对周王的某些行为以及周王室现实处境的认识中,渗透着王室将倾的忧患意识。春秋公室间的激烈竞争引发了时人对公室生存的忧患情结。而“守宗保族”的观念在当时则嬗变为强烈的宗族忧患意识。民本思想中也暗含着特定的忧患因素。春秋忧患意识的认识根源主要有为政者品行不正、政策不当、行礼不端、奢侈贪福等几种情况。春秋忧患意识有三个特征:一是层次性,它发生在周天子、诸侯以及臣子等不同层面;二是阶段性,春秋前期忧患意识主要是针对周王室,到了春秋中后期忧惠意识则过多地加进了忧患公室、忧患宗族(或家族)的内容;三是普遍性以及批判性,春秋忧患意识波及于诸多层面与场合,春秋时人常对缺乏忧患意识者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期,新型之士兴起,从而使朋友作为独立一伦,开始从宗族血缘关系中分离出来,成为社会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从修身、齐家、治国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了交友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其社会政治价值,提出了交友必须遵守的的原则和规范,即遵循礼义、诚信、忠恕之道。这些思想不仅具有创始性的意义,而且对中国的人际交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春秋礼治思潮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时期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思想家和政治家们提出了"以礼治国"的主张,在当时各国的政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礼治思潮;礼治思潮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重新反思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广泛的思想观念的探讨,商周宗教迷信思想和文化观念被扬弃,人文思想勃兴成为春秋时期文化的显著特点,此后人文的方向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