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费尔巴哈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和宗教批判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哲学.费尔巴哈以人本学唯物主义为主要特点的哲学并没有真正突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从根本上看仍然属于解释世界的旧哲学.但是,费尔巴哈的哲学成果为马克思创立以改变世界为宗旨的新哲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正是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以现实的人和人类为本体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辩证法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理论思维的关系逻辑.从关系逻辑的视角审视德国近代辩证法史,就会发现,从康德到马克思辩证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辩证法解释原则层次跃迁的过程.具体而言.从辩证法的解释原则上看,康德的是先验关系原则,黑格尔的是范畴关系原则,费尔巴哈的是自然关系原则,马克思的是社会关系原则.其中,黑格尔辩证法是通过对康德辩证法的批判得到的,而费尔巴哈辩证法和马克思辩证法则是分别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颠倒"得到的不同结果.[关键词) 辩证法;关系逻辑;批判;颠倒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的关系,通常认为费尔巴哈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的桥梁,甚至说没有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主义,就没有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应该说费尔巴哈以人本主义批判基督教,以感性唯物论改造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是有启发。青年黑格尔学派许多成员都试图改造黑格尔哲学,惟有马克思将黑格尔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倒立的关系纠正过来。马克思以普罗米修斯的自白为哲学宣言,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外化世界提升为自然本质力量的实现——劳动创造世界;并以实践连接思维和存在,实现了超越黑格尔的哲学革命。与此同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论以及青年黑格尔学派各种歪曲黑格尔哲学的思想展开批判,在论战中开辟实践哲学道路。问题在于达到形而上学巅峰的黑格尔哲学是否包含马克思创立实践唯物主义所需的思想元素?马克思是否与黑格尔决裂转向费尔巴哈?没有费尔巴哈是否就没有马克思哲学?通过比较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文本,实践唯物主义的黑格尔哲学基础及路径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4.
<正> 一、问题的提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前后,在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中,费尔巴哈从1836年就开始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他于1841年发表了《基督教的本质》一书。这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费尔巴哈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彻底决裂,它对于德国哲学的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某些方面成了黑格尔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中间环节”。但是,费尔巴哈在完成了自己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论证之后,却停止了前进的脚步,被“1848年的革命”挤到了后台。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欧洲“风暴和革命时期”的需要,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中间环节”,吸收了当时科学的最新成就,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开辟了哲学发展的新时代。人们不禁要问,在青年时代的费尔巴哈、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曾经存在过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如他们共同生活在普鲁士王朝的统治下,都曾信仰过黑格尔主义,但又都不是坚定的黑格尔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综合解读马克思《黑格尔哲学批判》和《克罗茨纳赫笔记》等著作的同时,对马克思1843年间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一种全新的描述人为:费尔巴哈哲学作为一个整体,它只是在自然领域才是唯物主义的;实际上,马克思只是创造性地将费尔巴哈的主宾倒置批判方法从自然领域移植到了社会历史领域,并自觉遵循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要求,主要是通过自己实证的历史研究,方才在《法哲学批判》的第二部分里自主地得出了关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结论。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历史解读大多局限于第一章,而对几乎占了全书三分之二的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却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应当看到,作为青年黑格尔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施蒂纳,像费尔巴哈一样也是思辨哲学的坚定批判者,他不仅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还把批判矛头进一步指向作为思辨哲学批判者的费尔巴哈,而且施蒂纳对思辨哲学的批判理路和指向与马克思曾经展开的对思辨哲学的批判、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为什么费尔巴哈曾经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和重视,并且马克思一直没有对费尔巴哈展开系统的批判,而对施蒂纳却不惜笔墨,在作为马克思创立哲学新世界观标志性文献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施蒂纳展开了无情的、甚至是苛刻的批判?这是一个在思辨哲学的语境中永远无法说清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马克思已经由对哲学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单纯指认和形式上的批判与指责,决定性地转入对哲学形而上学之根基、来历的思考,并已经在此基础上准备制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作为一个在思想上"生不逢时"的人物,在费尔巴哈之后的施蒂纳的所有批判却依然是从思辨哲学出发批判思辨哲学,在思辨哲学内部批判思辨哲学,甚至于这种批判不仅没有达到、而且在许多方面低于思辨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水平;既然那个曾经对马克思思想境域的转换发生了重要影响并因而得到马克思高度评价的费尔巴哈都已经被马克思抛在了身后,这个甚至还低于费尔巴哈水平的施蒂纳又岂能寄希望于从马克思那儿得到些什么积极的肯定呢!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实际上意味着一个新的哲学语境的开启.认真对待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为我们所开启的哲学革命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费尔巴哈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和宗教批判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哲学,为马克思创立以改变世界为宗旨的新哲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最后一章里,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上具有重要意义。 1831年黑格尔逝世后,他的哲学在德国仍然有着巨大影响并占统治地位,这种情况继续了十多年。1835年,施特劳斯的《耶稣传》出版,进一步加深了黑格尔哲学的解体,推进了青年黑格尔运动。恩格斯称赞《耶稣传》是第一部超出了正统黑格尔学说的著作。但是,青年黑格尔派无力批判克服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虽然高人一筹,甚至还受到青年马克思的过份称赞,说他从根本上推翻了黑格尔辩证法,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  相似文献   

9.
王庆英 《南方论刊》2013,(9):38-40,6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是追求现有与应有统一的理性批判主义。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后期意识到自己的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辨性,借助于费尔巴哈的主谓颠倒方法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开启了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第一次批判,接下来在《德法年鉴》时期作品中进一步明确了边界意识和现实意识、反对黑格尔哲学的总体性,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进一步批判黑格尔的主体意识初步完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早期通过批判利己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他分析了政治解放所造成的人的二重化,进而阐明了人们的阶级差别和对立。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用人固有的社会本质来批判以货币为中介的异己交往关系,把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阐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是对利己主义的人的理论抽象。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对人的孤立化理解,马克思强调,利己主义的人处于社会联系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既定社会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出发,批判了施蒂纳的极端利己主义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宇海金  刘付春 《兰州学刊》2006,(6):18-19,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异化劳动概念,并结合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提出了以扬弃异化劳动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学说。从中明显地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分析,远远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预示着“新唯物主义”的诞生。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但手稿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未发表。目前对该篇手稿的编排已经有了不下十个版本。可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的编者陶伯特等人推翻了“把手稿编辑成一部著作”的传统,将《德意志意识形态》变成了由若干独立的文稿组成的论文集。这种实证主义的编辑“新思路”与西方马克思学“解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图一脉相承,实际上否定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史地位。但《费尔巴哈》篇的手稿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起草《绪论》的两次尝试,即从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个人”和物质生产)以及人类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所有制形式)这两个角度出发,正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因此,必须在正视上述文本学事实的基础上,把《费尔巴哈》篇编排为一个完整的文本,而不是独立文稿的结集。  相似文献   

13.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都从“类”的角度实现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但两者的“类理俗’存在根本差异:在理论基础上,费尔巴哈从“感性直观”出发,马克思则从“感性活动”出发;在理论内涵上,费尔巴哈的人是“自然人的共同体”,马克思则认为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理论归宿上,费尔巴哈着力于虚幻的“宗教批判”,马克思则强调现实的“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14.
熊亮 《云梦学刊》2020,(2):100-107
马克思毕生奋斗的目标就是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对无产阶级概念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轴心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首次诠释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观念及其思想的发源地、历史使命以及理论武器,既是早期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鲍威尔、魏特林以及卢格思想的批判式吸收,也是对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超越式清算,更是马克思所找到的现实德国革命乃至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概念在新时代语境下转换为人民性,启迪了共产党人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谋福利。  相似文献   

15.
唐正东 《河北学刊》2012,32(1):10-15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通过对家庭及市民社会的成员同时也是国家的成员,历史的发展实现了市民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分离,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不同等级直接拥有立法权等经验事实的指认,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特性,这无疑是他转向一般唯物主义理论平台的重要标志.但同时应看到的是,仅仅立足于对经验事实的陈述,马克思还无法全面驳倒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马克思还需要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深入研究,挖掘出现实私有制社会的本质及其历史观意义,才能真正进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两次转变论”解读模式有一个从提出到完善和进一步深化的过程。这一解读模式不同于普列汉诺夫的“三阶段说”。“两次转变论”的关键,是认为马克思1843年底思想转变后并未直接达到实践的(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中间存在一个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典型代表的“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唯物主义”阶段。马克思此时虽然在论域等方面超出了费尔巴哈,但在整个思维范式上仍然是费尔巴哈式的。同时,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不是完全拒斥,其中也有肯定的成分,但这种肯定也是在费尔巴哈式的思维范式统摄之下的。必须强调的是,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发展转变过程的研究中,要注意避免六种倾向:即把猴体颠倒为人体的倾向;目的论、烛引式的倾向;用权威来解释权威的倾向;用文本来解释文本的倾向;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理论和实践、理论立场和政治立场相割裂的倾向等。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意识到主体方面实践的重要性,把精神生产描述为辩证的发展过程并力求提示其内在发展规律,他不仅看到精神生产活动的严肃性,而且看到其趣味性;他还看到精神生产内部不同领域间的区别。费尔巴哈批评了黑格尔把精神生产活动与思维相分离的错误思想,对精神生产活动作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18.
徐文华 《齐鲁学刊》2003,1(5):121-123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理论过程中,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合理内核。马克思从"市民社会"出发,开始步入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的真实面目,寻找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新的、科学的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黑格尔“自然界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思想和费尔巴哈“人同自然界的联系仅仅是纯粹的‘自然关系'”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阐发了人与自然环境双面依赖和双重构建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思路,形成其环境理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兼答段忠桥教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深入开展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必定会遭遇到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尽管恩格斯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者之一,但他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异。第二个问题是青年时期马克思和成熟时期马克思的关系问题。不应该把这两个时期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截然分割开来并对立起来。尽管青年时期马克思的思想与成熟时期马克思的思想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但这两个时期的思想又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第三个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的唯一性与解读这一本质的视角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哲学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没有提出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任何其他哲学理论,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则可以从本体论、诠释学、人本主义哲学史等不同的视角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