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伟凯 《社科纵横》2010,(2):125-127
张申府先生于1939年2月10日在《战时文化》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了“论中国化”一文,认为“中国化”的提出既是中国最近思想见解上的一大进步,也是民族自觉和自信的表示。“中国化”不仅要“化”外来文明,而且也要“化”内,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科学在内的一些学问都必须先“中国化”,因为只有这样,中国社会才能形成崇尚和信奉科学的氛围,才能不断进步。应该说,张氏的观点有合理的成分,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其将“中国化”的内涵无限“泛化”和绝对化,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2.
罗丽云 《探求》2009,(3):15-1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创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渊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指明了方向。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3.
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指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及经验教训已经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它才具有活力,才能真正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顺利进行。相反,就会遭到无情的惩罚,导致革命和建设付出沉痛的代价甚至失败。在世界格局大变动的动荡形势下,在中国处在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的条件下,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  相似文献   

4.
郁志龙 《社科纵横》2009,24(10):27-28,30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根据国际环境重大变化,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和清醒认识时代主题。实践反复证明,每当我们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清醒认识时代主题,把革命和建设同时代主题有机结合起来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前进一步,就能取得丰富硕果,否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遭到失败,革命和建设就要遭受损失。  相似文献   

5.
袁江华 《社科纵横》2011,26(3):64-67
江泽民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刑事法治思想,在指导中国刑事法治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就中国的刑罚问题提出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思想。江泽民的刑罚思想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中国的刑事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李大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不仅是我国最早著文传播马克思主义者之一,而且,1920年3月,他又在我国创建了最早的研究马克思主义革命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出了贡献。但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何时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问题时,有人认为参加过第二国际会议的江亢虎“1911年就组织过社会主义研究会和中国社会党,也介绍过马克思及其学说”。司马璐在《中共党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般被认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实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既适应特定的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杨近平 《创新》2009,3(2):69-7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在运用中进行新的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重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民族化与当代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通俗化。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匠和典范;他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也卓越领导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他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奠基者。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经验和启示,主要是:要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必胜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要准确把握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温权 《学术交流》2012,(4):27-29
别尔嘉耶夫在《自我认知》一书中对马克思思想的相关论述集中折射出白银时代俄罗斯知识分子对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矛盾心态,而别尔嘉耶夫作为"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精神实践领域内所表现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在其摈弃所谓的"阶级"、"革命"等先在限定后所呈现的一个极其纯粹且单一的实践式"精神",即他通过自由和存在这两大核心话题在一个近似矛盾的张力环境中所再现的他所反思的马克思主义、加入神学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于是,他就完成了在人格和神性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俄罗斯化理解———即自由主义和存在主义并存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当代中国的实践,提出许多新的理论观点,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而检验“发展”的客观标准是生产力,即所提出的新的理论观点,是否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三大初步总结、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进一步概括的十二条,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基本实践。我们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双百方针”,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和繁荣文学艺术,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的历史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成功的基本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途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突破性的发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注意防止和反对来自“左”右两种错误思潮的干扰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研究员和高全喜研究员承担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研究课题,继2007年4月在北京召开"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术讨论会(部分笔谈内容已经发表于《学海》杂志2007年第4期)之后,近期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座谈会,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会学者分别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法治国家的标准、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宪政与法治的关系、宪法解释与宪法司法化,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题组认为,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如何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与会学者的观点和意见对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研究员和高全喜研究员承担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研究课题,继2007年4月在北京召开"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术讨论会(部分笔谈内容已经发表于《学海》杂志2007年第4期)之后,近期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座谈会,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会学者分别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法治国家的标准、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宪政与法治的关系、宪法解释与宪法司法化,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题组认为,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如何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与会学者的观点和意见对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研究员和高全喜研究员承担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研究课题,继2007年4月在北京召开"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术讨论会(部分笔谈内容已经发表于《学海》杂志2007年第4期)之后,近期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座谈会,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会学者分别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法治国家的标准、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宪政与法治的关系、宪法解释与宪法司法化,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题组认为,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如何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与会学者的观点和意见对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研究员和高全喜研究员承担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研究课题,继2007年4月在北京召开"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术讨论会(部分笔谈内容已经发表于《学海》杂志2007年第4期)之后,近期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座谈会,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会学者分别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法治国家的标准、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宪政与法治的关系、宪法解释与宪法司法化,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题组认为,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如何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与会学者的观点和意见对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研究员和高全喜研究员承担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研究课题,继2007年4月在北京召开"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术讨论会(部分笔谈内容已经发表于《学海》杂志2007年第4期)之后,近期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座谈会,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会学者分别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法治国家的标准、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宪政与法治的关系、宪法解释与宪法司法化,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题组认为,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如何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与会学者的观点和意见对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研究员和高全喜研究员承担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研究课题,继2007年4月在北京召开"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术讨论会(部分笔谈内容已经发表于《学海》杂志2007年第4期)之后,近期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座谈会,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会学者分别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法治国家的标准、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宪政与法治的关系、宪法解释与宪法司法化,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题组认为,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如何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与会学者的观点和意见对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研究员和高全喜研究员承担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研究课题,继2007年4月在北京召开"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术讨论会(部分笔谈内容已经发表于《学海》杂志2007年第4期)之后,近期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座谈会,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会学者分别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法治国家的标准、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宪政与法治的关系、宪法解释与宪法司法化,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题组认为,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如何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与会学者的观点和意见对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法治国家的十条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研究员和高全喜研究员承担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研究课题,继2007年4月在北京召开"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术讨论会(部分笔谈内容已经发表于《学海》杂志2007年第4期)之后,近期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座谈会,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会学者分别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法治国家的标准、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宪政与法治的关系、宪法解释与宪法司法化,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题组认为,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如何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与会学者的观点和意见对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