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薛瑞生先生在《东坡词编年笺证》中标注的东坡词运用的《世说新语》典故有22处,中山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郭幸妮以该书为依据,考索出东坡词运用的《世说新语》典故达53例。在此基础上,经过考辨后,对之进行再补充,另外考索出28例。其中包括:①薛笺漏注或误为它注的5处。②薛笺注引《晋书》,而似以典出《世说新语》为宜的2处。③薛笺注引《晋书》,而似以典出《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为宜的1处。④同出自一典故,薛笺只注引了其中一处,其余诸处不加注的18处。⑤在叶嘉莹先生主编的《苏轼词新释辑评》正编部分(确认词)的《意难忘》阕(此阕薛笺未录)中找到2处。  相似文献   

2.
傅干《注坡词》是苏轼词最早的笺注本,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除对其大量采录外,还作了必要的增补和订正,但也有漏收及沿袭讹误之处。它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作者不易,笺释家尤难"之说,也警示我们在古籍整理中必须确保严谨、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大量用典,经、史、子、集信手拈来,就《世说新语》一部书来说,620多首词中有94首词含有《世说新语》典,总共用了117条,内容涉及《世说新语》许多方面,诸如任诞、简傲、言语、排调、识鉴等等。运用《世说新语》典故所包含的词人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对国事的不能忘怀,对友朋离别的伤感,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感慨等等,辛弃疾大量用典,这当然反映词人知识的广博,同时也反映词人的遭遇和心理情感,以及与宋代诗坛使事用典,"无一字无来处"也是息息相关的。从《世说新语》典角度考察稼轩词对我们理解辛弃疾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出现了数十种侧重不同、水平不一的《世说新语》校笺注疏本,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刘盼遂《(世说新语)校笺》:发表于1928年清华大学研究院编的《国学论丛》上。开了现代学者整理《世说新语》之先河。本笺本的底本明嘉趣堂本,共校笺153处,以笺为主,以校为辅。  相似文献   

5.
刘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一书,前贤在纠谬匡讹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其较著者有李慈铭、王先谦、程炎震、李详、刘盼遂、王利器等;近年来出版的余嘉锡先生的《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4年)、徐震堮先生的《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5年)二书,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精注细校,创获良多,代表了《世说新语》研究的最新水平.但盥手捧读之余,笔者也发现二书中有关词语方面的校勘或有未尽,或可商榷;兹不揣颛蒙,刊布校读札记若干条于此,敬祈方家教正.本文以袁本(《校笺》底本)为据,参以影宋本、沈校本、王刻本(《笺疏》底本)以及残写本《世说新书》.  相似文献   

6.
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论及唐修晋史时,曾指出《晋书》大量地引用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材料。此说自唐朝以来,少有异议。现就《世说新语》所载石崇其人其事为考察对象,参照《晋书》以及他书,可以明显地看出,就石崇个案来说,唐修《晋书》时所参引的史料多异于《世说》而同于他书,可以证明当时所修《晋书》取材未必参引《世说新语》,而是另有所本。  相似文献   

7.
针对《世说新语》这一文本,通过统计与分析稼轩(辛弃疾)词中运用的《世说新语》的典故,总结出其运用《世说新语》典故的特征:热爱祖国,展现理想抱负;悲叹生命易逝,中年伤怀;闲居旷达,却不安现状的矛盾;大量运用与酒有关的典故,与魏晋名士饮酒之风相映成趣。正是这些特征,使得稼轩的词作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8.
针对《世说新语》这一文本,通过统计与分析稼轩(辛弃疾)词中运用的《世说新语》的典故,总结出其运用《世说新语》典故的特征:热爱祖国,展现理想抱负;悲叹生命易逝,中年伤怀;闲居旷达,却不安现状的矛盾;大量运用与酒有关的典故,与魏晋名士饮酒之风相映成趣。正是这些特征,使得稼轩的词作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9.
<正>苏轼对词的开拓与创新在于他的“以诗入词”。刘熙载《艺概》卷四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刘辰翁《辛稼轩词序》云:“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而传统的看法是诗言志、词言情。王若虚《滹南诗话》引晁无咎语:“眉山公之词短于情”。东坡词是否真的“短于情”呢?深入分析苏轼的词作,可以看出其词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先看苏轼豪放词的抒情特色。《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苏轼政治生涯的最低潮——被贬黄州时期。作者有感于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向往那些大有作为的古之豪杰,于是在游赤壁后借景抒怀,写下了这首抒情言志的千古佳作。词的一开头描绘古战场的壮观景色,为全词奠定了豪放的基调,然后再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二句从上阕的写景过渡到下阕的写人。作者热情赞美、向往“雄姿英发”的周瑜及其千古英雄伟绩。这是有感而发的,折射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从“故国神游”而下,更是正面抒发自己的感叹,流露出较为低沉的情调,这显然是出自作者内心深处那种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情怀。  相似文献   

10.
叶梦得与苏轼门人、后人及其追随者有着复杂的情缘、学缘和血缘关系,叶梦得心中有浓郁的“景苏”情结,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刻意规模苏轼,特别是其《石林词》与东坡乐府有着惊人的相似,其清旷、达观的词风以及直接隐括苏轼诗文入词,用东坡词韵乃至词意作词,善于点化前人诗文典故,在“以诗为词”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已初露“以文为词”的端倪等方面,均体现出一种的特殊的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11.
清人宋荦购得明代毛晋原藏的宋嘉定刊本施元之、顾禧、施宿的《注东坡先生诗》,由诗人邵长蘅整理。邵除删节尚存的三十卷原文之外,还与李必恒对所缺的十二卷进行补注。邵长蘅将补注的重点放在典故的出处方面,指出注苏诗之典是一大难题,并对引诗注诗的风气持保留态度,所补典故出处往往早于宋代的苏诗类注本,还补注了类注本完全失注或不够全面之处。邵长蘅还进一步辨正了类注本的错误,首先批判了分类体例,继而又撰《王注正讹》,驳正了类注本所引之文与原文不符、所引篇名不正确、因附会苏诗而改动原文、所注与事实不符等错误,但同时也存在误驳旧注、持论过苛、态度偏激、学力有限等失误。  相似文献   

12.
苏轼贬谪惠州时期的咏梅词《西江月》,是一首颇负盛名的作品.宋毛晋《圣求词跋》云:“其《咏梅》词寄调《东风第一枝》,先辈与坡仙《西江月》并称.”词云: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关于这首词的编年和主旨,《东坡乐府笺》云:“王案:丙子十月,梅开作.”《渔隐丛话》:“《冷斋夜话》云:‘东坡在惠州,作梅词.时侍几朝云新亡,其寓意为朝云作也.’在《附考》中,又引《冷斋夜话》云:‘东坡渡海(此有误,朝云之亡在东坡渡海之前,——  相似文献   

13.
吴林抒先生校笺的《珠玉词》于1985年12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近十年来较为详备的影响较大的晏词版本。关于此版本之优.注者用力之勤,已有不少学者论之于前,但是为了今后修订更臻完善,我作为一名读者,提出一些意见,以就正于注者与同行专家学者。此书将原词作了标点并附有校笺评,缺陷是标点句逗不分,句号用得较多。一般说来,应在单句后加逗号,双句后加句号。押韵处多用句号,也有时上句押韵。句远的准确有利于明白句意连续或停顿。又有的词语该注而未注,不当注处又注了;不少的笺,只是引用了古代某诗人或词人的句子,未释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郑玄在笺《诗》注《礼》过程中征引《尔雅》的特点及其在雅学史上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郑玄笺注引《尔雅》主要有以下特点:引《尔雅》证成己说、据诸经经文改《尔雅》、以声通义破诸经假借等,其中以声通义破诸经假借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同时,探讨了后世《尔雅》注家征引郑玄注的情况,认为郑玄笺注有助于我们了解《尔雅》所释词语历史文化背景、有助于后人对《尔雅》版本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书证乃证明词语释义之确,犹言“谓予不信,有书为证”。然旧《辞源》、旧《辞海》中皆有举书证而失注例,见其疏略。不意修订本《辞源》亦偶有此弊,某些典故已有特定含义,只述典而无注,失之。 濠濮闲想(p1864.3):“相传庄子与惠施游于濠梁之上,又庄子钓于汉水(引文误,当作濮),却楚王之聘。后因以濠濮指高人寄身闲居之所。下举《晋书·范宁传》、《世说新语·言语》书证(略)。”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言语》之“王中郎今伏玄(?)、习凿齿论青楚人物”条下,刘孝标注引伏滔评“青士有才德者”数十人。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版整理本第132页)对其中后汉时人名的标点,有二处似可商榷。 其一,“大司徒伏三老”,《笺疏》引清人李慈铭批校云:“案《后汉书》:伏湛官大司徒;其兄子恭官司空,肃宗以为三老。”则“大司徒”与“伏三老”判然两人,整理本标点作一人处理,二者  相似文献   

17.
在宋人注宋诗中,宋人所作的苏轼和陶诗注本现存可见的多达四种,其中保存在韩国由南宋遗民蔡正孙所编的《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中就有三种。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和陶诗宋注是施顾注苏诗卷四十一、卷四十二两卷,施注采取了李善注《文选》的方式,注重典故的勾稽,但亦能结合当时的时事笺释坡诗。其最大的价值在于题下注,对和陶诗的背景及涉及的人物进行详细介绍。傅共著《东坡和陶诗解》是目前可知最早的苏轼和陶诗注本。傅注不但进行校勘,解释典故,而且还能结合注者本人亲自踏访东坡生前遗迹之经历来注诗。蔡梦弼的《东坡和陶诗集注》以解意见胜,其阐释受到了朱子学的影响。蔡正孙《和陶诗话》是现存最早的苏轼和陶诗研究专书,其注释主要集中在和陶诗创作背景的介绍、和陶诗典故的补注,以及和陶诗诗意的阐发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与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涉江词》是现代女词人沈祖棻的词集,由程千帆先生笺注,这些笺注集中体现了程氏对《涉 江词》的理解原则和方法。从诠释学的角度探讨程氏笺注《涉江词》的必要性、可能性、有效度、相对性与 必然性,十分重要。其笺注的必要性在于《涉江词》采用了以词纪事、比兴和隐喻的方法 ;其可能性则与程 氏作为词人丈夫的身份有关,也与其开展此项工作的社会环境有关 ;笺注的有效度取决于程氏的笺注方 法,即依据词人采用隐喻方式创作这一特点进行笺注 ;笺注的相对性是针对程氏诠释《涉江词》作品的意 义而言的 ;所谓必然性,是从学术研究的精神层面来立论的。这项工作对程氏而言既是他对《涉江词》揭 示的存在真理的再揭示,也是他体验生命存在真理的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9.
应教学、科研之需,常读龙榆生先生《东坡乐府笺》,获益良深.龙笺还有可以探讨的余地,笔者因于读书之余,或斠疑,或补笺,时有一得,录以备忘.不敢自专,今拾缀成文,敬请海内博雅有以教我.体涉随笔,不依原书序次,因以“偶记”命题.一、贺知章乡音未改东坡《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一时惊笑衰容,语音犹自带吴侬.”龙氏注云:“傅注:杜子美‘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盖谓知章也.知章虽贵为秘书监,而吴音不改.后告老归吴中,玄宗加重之,将行,涕泣辞上.上曰:‘何所欲?’知章曰:‘臣有男未定名,幸陛下赐之,归为乡里荣.’上曰:‘为道之要,莫若于信,孚者,  相似文献   

20.
“晓色兼秋色,蝉声杂鸟声。壮怀销铄尽,回首尚心惊。”此首《吴江岸》自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续集》以来,皆载入东坡诗集,实际非东坡所作也。因此诗最早见载于《苏学士文集》。而苏舜钦长于东坡29岁,其卒后四年,即皇祐四年(1052),欧阳修亲自整理编定《苏学士文集》十卷,明载此诗,而此时,东坡亦不过十五岁左右。又南宋吴兴施元之于乾道八年(1171)三衢本《苏学士文集》十五卷,亦明载此诗,而其后与顾禧《注东坡先生诗》则不载。又考舜钦行实、诗文,与此诗契合,其遭遇进奏院冤狱革职为民索居吴中,而吴江岸为其经常晓游之地,其诗作中多有描述吴江岸者,与此诗,无论就内容、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