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周贻白借鉴西方的“theater”概念,最早开始探寻戏曲的剧场性特征.他的《中国剧场史》一书从“剧场的组织”、“剧团的组织”、“戏剧的出演”三个方面,首次对戏曲的早期剧场形态进行了总结.此外,周贻白还尝试将中国剧场置于世界剧场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予以考察,通过关注外来舞台风气对国内剧场的影响,寻求戏曲与其他国家戏剧在艺术审美上的差异性与互通性.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随着新的学科观念的传入,"戏剧学"在学科建构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剧场演出作为戏剧学中重要的一环,在民国时期的文化产业中也大放异彩。受到西方戏剧观念的影响,民国时期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国戏剧的组织管理与剧场演出,并逐渐形成了民国时期特有的"剧场观念"。这种观念表明研究者认识到剧场演出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为戏剧产业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申报》与近代上海剧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申报>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的中文报刊之一,它与近代上海戏剧艺术尤其是近代上海剧场的发展具有良性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于戏剧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是近代中国文化与艺术传播史上的重要个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表演叙述、舞台美术叙述、剧场叙述以及观众的叙述接受等方面分析了西方戏剧的舞台叙述的表现机制,探讨了西方戏剧的舞台叙述特性和舞台叙述模式,总结出一些戏剧叙事学中舞台叙述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
台词,而不是动作,才是戏剧的根基。这既由二者在剧场系统与剧本系统中概念内涵上的差别以及二者不同的性质、功能特性所证明,又被发展着的戏剧史所证实。“重动作论者”之所以坚持“动作是戏剧的根基”,正是由于在这些地方陷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外文化的大量涌入以及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对剧场建筑设计也随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针对剧场设计中的社交文化映射、功能设计及空间设计等方面的发展演变,通过近几年国内剧场建设中与已建设的剧场和现存老剧场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当代国内剧场建筑设计具有三个新的发展方向及趋势:一是在文化上更注重社交文化,建筑设计上明显试图营造出社交文化氛围;二是通过演员与舞台、观众与观众厅及其观演关系转变凸显出剧场建筑设计在空间上更贴近使用者心理;三是在功能的分配上注重城市的使用需求,增强剧场的专业化以及完善剧场功能,协调多功能与专业化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的兴盛,除了世纪交替时期的社会时代原因和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自身需要之外,还得力于一批新式剧场的出现.笑舞台作为文明新戏运动后期出现的以专演新剧著称的剧场,为后期文明戏的生存发展作了最后的坚守,为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的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它也见证了后期文明戏由盛至衰的整个全过程,从它的变迁和演剧活动,可以折射出后期文明戏的发展演变和生存状况.从第一手资料入手作历史的考察,可以从模糊的历史镜像中还原一个较为真实的笑舞台.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自沉是王氏晚年遭受意外打击的一种生存反应。“殉文化说”对审美文化理解的误区在于割裂了文化的延续形态和连续体性质。王国维生活在中华民族面对西方文化冲撞并在被动中接受西方文化之时,他由主动迎合变法而译介西方文化到晚年以保守主义固步自封,最终又为家事...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开始,戏剧文学的中心地位渐渐地被移位了,戏剧从以剧本为中心转变到了以剧场为中心。戏剧文学,也就是剧本,变得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当代戏剧的创作更是将戏剧文学推到了边缘地位,剧作家或者"无名",或者由导演兼任,优秀的剧本难得一见,优秀的剧作家更是凤毛麟角。戏剧文学出现新模式化现象;快餐式的、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一流演员二流导演三流剧本"的市场定律是造成当代戏剧文学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论晚清上海居民思想观念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随着国门的被迫开放,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上海成为最早的通商口岸,成为西方文化传播的中转站,西方文化由此大规模地、系统地进入我国。这就导致上海居民的思想观念开始变化。影响上海居民思想变化的因素有西方文化的传入,上海文化传统的独特性以及移民的社会结构,商人阶层的兴起。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则是自由平等意识的觉醒;消费伦理观念的变化,以及商人的价值观念由“重义轻利”变为“重利轻利”。  相似文献   

11.
戏曲作为一种文艺样式,是上海近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茶园时期、舞台时期和大剧场时期三个阶段,上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成了可以与北京相并提的全国戏曲文化中心。商业文化的发达,各地移民的众多以及西方艺术的引入等都对上海戏曲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上海戏曲文化事业的繁荣是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文化反映。  相似文献   

12.
晚清狭邪小说的出现是前代妓家文学传统文化积淀的结果,更与晚清上海特殊的洋场文化有关。上海洋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移民社会特征,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晚清狭邪小说的生成与书写,使其呈现出鲜明的洋场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13.
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动因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间形成了唐代和近代两个高峰:唐代中国法律文化到日本,晚清日本化的西方法律文化到中国,这种交流和影响不仅深入历史还在影响未来。因此从信息传递、政治需要、社会发展、战争胜负、国际竞争、民族尊严和法律优劣诸方面,对古代日本输入唐代中国法律文化和晚清中国输入近代日本法律文化的动机与原因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这种交流的双向性和典型性既是比较法律文化分析的范例,也为当下中外法律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史和思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撞击和冲突中展开的。直至19世纪末,西方法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也终未能改变清政府对其扼制的政策。清政府对西方法文化传播政策的根本改变,是在进入20世纪后。清末修律从法治原则、立法观念、司法制度等方面,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清末西方法文化政策在法制近代化方面仍存有诸多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缓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在欧洲传教士的带动下出现了中西文化的一次大规模接触。在这次接触过程中大批的上层知识分子皈依了天主教。文章意在探究这些士人阶层皈依天主教的真实原因,并希望能够为我们研究当今中国基督教徒皈依的原因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大清民律草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草案,其"亲属"、"继承"两编的规定中既有一定的西方资本主义法律精神,也承继了传统中华法系中以父系家族为本位的宗法思想.作者认为这是缘于三方面原因:一是晚清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二是西方法律思想已在一部分知识精英和洋务派官僚中深入人心.三是晚清统治者仍是当时世界上最保守的统治集团之一,我国传统的封建礼教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影响还极为深远.<大清民律草案>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和法律文化的转型状况.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后 ,由于西方列强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宗教侵略 ,激化了晚清的社会矛盾 ,加速了晚清乡村社会的变化 ,使乡村社会呈现出全面的危机。探讨晚清乡村社会的变化及其成因 ,对进一步研究中国社会的整体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化冲突是晚清政治改革动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政治改革中,改革力量与反改革力量的对立不仅表现为政治冲突,而且更多地表现为文化冲突;这种文化冲突决定着晚清政治改革的失败命运。  相似文献   

19.
洛阳古代剧场发展演变历史悠久,而现存的戏楼多为清代建筑。这些戏楼有着不同的建筑样式、风格和规模,既展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又蕴涵着洛阳丰富的戏曲演出风俗。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传统社会中的一个独特社会阶层,晚清庐州士绅群体的发展与地方社会结合密切,士绅阶层在经历了整体实力壮大后文化权力张扬,积极投身地方文化建设,并将儒学传承与文化传播相结合,实际承担了基层社会传统文化承续与传播的历史使命,在晚清社会文化秩序的塑造与维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