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管理评论》2008,20(1):F0003-F000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MBA项目在不断完善MBA课程体系之外,广泛开展“MBA第二课堂”,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理想远大、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宽阔、能快速处理各种复杂难题和适应21世纪工商管理与政府管理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为目标,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扩展MBA学生国际视野、增强MBA学生思考能力,丰富MBA学生的学习经历。  相似文献   

2.
井润田  车汪峰 《管理学报》2004,1(2):241-243
首先分析了世界范围内技术MBA项目产生的背景;然后对一些知名技术MBA项目的课程,特别是技术类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分析和说明.在此基础上,结合电子科技大学技术MBA培养实践,就国内技术MBA培养和课程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MBA教育面临新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华 《经理人》2006,(10):37-40
MBA教育自1991年试办以来,已经走过了15年的历程。招生学校从当初的9所,扩大到了2006年的96所。在招生学校持续增加,录取规模持续扩大、不少学校MBA办学质量逐渐上升的时候,申请读MBA的人数却经历了2003年和2004年的大幅下降。虽然2005年和2006年申请攻读MBA的人数略微上升,但各个学校,包括不少名校MBA项目的报考人数却也在下降或停滞不前。2006年有19所MBA报名人数不足,少于录取人数,最终需要从其他学校中调剂生源,比2005年的16所增加了3所。在M B A市场看起来不再受公众盲目热捧的背后,M B A教育真正的难题与挑战,到底是来自报…  相似文献   

4.
《经理人》2012,(11):94-99
2012年11月,历时五个多月调研,“2012中国最佳MBA排行榜”终于在各界期待中隆重揭榜。清华经济管理学院MBA第五次蝉联榜首,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位列第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MBA首次进入前三甲,今年国内最优秀的前三十强MBA项目,各自的优势和特色非常明显,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陈振烨 《经理人》2010,(9):102-103
2011年,中国MBA教育将迎来20周年。这20年是一大批商学院从无到有的成长史,也是一批批MBA教育专家的奋斗史。最近一年多,有数位知名MBA院长离休或者升任其它职位。在采访中,这些MBA项目的管理者最常与我们探讨的就是:下个20年要做什么?未来,培养对象会发生变化,经济环境和企业需求会发生变化,怎样的才能适应未来发展?商学院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6.
赵晴 《经理人》2003,(12):110-110
11月中旬,2004年MBA联考报名还在进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陆雄文在接受采访时就已经结论,“今年MBA报名人数肯定要下降。”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院长助理、MBA项目主任潘杰同时预  相似文献   

7.
兰度 《经理人》2004,(7):98-99
这无疑是件很让人兴奋的事情。“寻找本土最好的MBA商学院”,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从现有的本土MBA商学院找出最好的。目前,本土的MBA商学院已经多达几十家,尽管不少MBA商学院仍处于传统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阶段。从1991年起,本土MBA商学院开始有了雏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9所大学获准试办MBA项目,到目前,已经有90所大学可以开办MBA项目。  相似文献   

8.
张婷 《经理人》2006,(3):117-118
“模拟经营”成为当前提升MBA学员管理实践的首选途径伴随着中国MBA教育的发展,国内的MBA教学偏重理论和企业经营管理偏重实践的“两难”处境正成为困扰各商学院教学的一道难题。如何帮助中国MBA教学把经营理论与企业经营实战相结合,已成为MBA教育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国内的教育环境来看,让大量MBA学员亲自参与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尚不现实,“模拟经营”就成为  相似文献   

9.
《经理人》2014,(12):80-84
每两年发布一次的中国最佳MBA排行已经进行到第六届,我们将再次揭晓本年度榜单,看看MBA到底哪家强。过去两年中,MBA教育行业出现很多新变化和趋势,如两极分化更为明显,出现了在线课程、在线教育等创新模式,MBA学生对全日制的机会成本问题更加敏感,专业化细分和创业教育成为大趋势,等等。这些问题对未来的MBA项目运营和创新,将带来很大的挑战,当然机会也很大。  相似文献   

10.
曦文 《经理人》2014,(12):88-89
正MBA项目必须围绕国际发展趋势来差异化,不能为了专门和别人不同而差异化。通过对MBA教育国际化趋势的研究,人大MBA做出了差异化和特色,提出三个关键词:行动、整合、模拟。"这两年,EMBA的变化非常大,有点被妖魔化,也引发对MBA的质疑。MBA会不会有类似的情况?我觉得不会,MBA是学历学位教育,要经过全国统考,不是花钱想上就上的。"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支晓强接受《经理人》专访时说道:"MBA项目现在已有200多所,项目之间有很强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1.
《经理人》2007,(5):90-91
近年来当MBA教育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日渐风靡时,香港科大MBA课程稳步前进,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便以其国际化的教育、世界级的师资和全球认可的学位走在行业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2.
《经理人》2021,(2):20-35
中国商学教育及MBA发展已历30年,特别在最近的5年中,国内各商学院积极反思和改革MBA教育,如——与大学平台融合、课程形式改变、结合产业、创业创新、引入前沿知识、推动国际教学资源互换、向MBA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等等。中国MBA教育已从原来单向度的集中于管理领域的教育,集群式向多元化教育模式发展,尤其是,它正在成为中国产业经济的人才孵化器。  相似文献   

13.
《管理评论》2008,20(9):F0003-F0003
为了见证并促进中国MBA的健康发展,调查中国MBA在经理人心目中的影响力,为用人单位、经理人提供有效和准确的信息,著名财经杂志《世界经理人》周刊和《首席执行官》经过5个月的问卷调查及分析.于9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企业家高峰会上隆重发布“2008中国最具影响力MBA”排行榜和“中国十大最受尊敬商学院院长”排行榜。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高鹏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  相似文献   

14.
何风志 《经理人》2005,(5):104-104
两个六折乘在一起,最终教师的信息传递到学员,只有不到四成目前,国内一些著名的商学院都开设了国际MBA项目。这个项目的特点是课程全部用英文讲授,教材、案例和课堂讨论也都是用英文进行。国际MBA项目能及时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案例引入国内,同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英文商业环境,对于MBA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但同时,国际MBA项目的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MBA教育市场历史总结和趋势预期、MBA市场的供需均衡问题、MBA生源的新特征、中国MBA教育的标杆模式等维度,在告别MBA教育前30年和迎接新的30年之际,我们迫切提出中国MBA教育新的中长期命题。这一命题就在:中国的MBA教育,不仅只是为了让企业学生获得一张含金量的文凭,还必须明确是为中国经济、产业、企业而服务,并有助中国产业经济的质量和发展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6.
《经理人》2005,(9):110-111
企业不应该雇佣MBA毕业生,因为教室和课堂无法培育出 企业的领导者! 这是一个令很多MBA毕业生们几乎要歇斯底里的观点, 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誉的管理学大师亨利·明茨伯格以用35年思索、 用15年实践、历时4年的最新力作——《管理者而非MBA》把众 多自大的商学院摔在地上,并呼吁对管理学教 育以及我们看待这种教育的方式进行彻底改革。  相似文献   

17.
周建华 《经理人》2006,(10):44-46
需要对整个行业最佳实践有精深了解的人“现在很多企业招聘MBA毕业生的原则是:高定位,低起点;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知识结构,且务实敬业。通俗地说就是要有CEO一样的思想和水平,能干秘书之类的活。直接上任CEO可谓凤毛麟角,其实CEO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位MBA学员的话。这位M B A学员显然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从中外MBA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M B A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初级职业经理人,毕业之初一般都从基层做起,而不是直接担任高层,他们只是企业高级管理者的战略后备军而已。当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面对MBA这一群企业管理者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美国华盛顿大学商学院进行实证考察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教育结构、MBA项目和教学方法及其对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经理人》2014,(12)
正中国MBA教育发展至今已23年,开办MBA项目的院校超过236所,随着海外知名院校MBA项目开始规模化杀进中国市场,学生选择空间越来越多元,项目间的竞争,已和企业间的商战无异,正变得非常激烈。  相似文献   

20.
周建华 《经理人》2004,(11):39-42
有人说,MBA多了,存在泡沫:有人说,MBA少了,中国数十万企业就容不下数万MBA?实际上,对读过MBA、正在读MBA和想读MBA的人来说,这些争论都不重要。要紧的是,搞清楚什么样的MBA在企业最吃香,然后把自己塑造成最吃香的MB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