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衡派浅析     
学衡派是二十年代在南京出现的一个封建复古主义派别,因东南大学的几位教授创办《学衡》杂志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吴宓、胡先辅、梅光迪、刘伯明、柳诒徵、汤用彤、缪凤森等。《学衡》杂志从一九二二年一月开始发行,到一九三三年七月停刊,存在十二年之久。 学衡派这个封建复古主义派别在林琴南等人的复古主义思想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猛烈冲击之后,出现于二十年代,究其原因,是和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以及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形势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章太炎文学复古主义辨析吴中杰提起文学上的复古主义,人们马上会想到林琴南、梅光迪、胡先、章士钊,和他们所代表的桐城派、学衡派、甲寅派。不错,这些人当年都曾经提枪跃马与新文化战士交锋过,这些派别都在文化阵地上竖起过复古主义的旗帜。但是,无论从旧学的修养上...  相似文献   

3.
杨萌芽 《殷都学刊》2007,(2):104-108
学衡派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流派,与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吴宓、胡先■、刘诒徵等学衡派成员都受到宋诗派较大影响。学衡派内部也有唐宋诗之争,这种冲突之所以没有酿成大的论争,有着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韩晗 《船山学刊》2006,(2):202-205
笔者认为,诞生于思想交锋期的《学衡》杂志本身并非“守旧”、“庸俗之邪书”,更不是“洋奴”刊物。一方面,《学衡》杂志的确为旧文学积弊的去除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它也为“新儒家”思想的诞生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二十世纪美育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本以“美育”贯名的杂志,分别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吴梦非主编的《美育》杂志,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由李金发主编的《美育》杂志,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湖南美育编辑部编辑的《美育》杂志。三本《美育》的刊发纵历中国现当代数十年发展历程,投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思想内涵,作为美育的窗口,展露出中国二十世纪美育发展的不同断面和整体趋势。  相似文献   

6.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汤用彤与《学衡》杂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表“五四”新文化运动另一潮流的《学衡》杂志,从一开始就打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旗帜,并触目地印在《学衡》杂志的封面上,一直坚持到最后,这决不是偶然的。 《学衡》杂志创刊于1922年1月,按月出版,至1926年底出到60期,1927年停刊1年,1928年1月复刊,改为双月刊,至1929年底出至72期,1930年再度停刊1年,1931年1月复刊,此后时断时续直到1933年终刊。11年来一以贯之,皆由吴宓担任总编辑,皆在中华书局  相似文献   

7.
在明代复古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之时,后七子领袖李攀龙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口号:“唐无五言古诗”。口号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有人附和,有人保留,异见纷呈而莫知归趣。这个口号的确切含义和真实指向究竟何在?它是在怎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它与明代复古主义思潮有什么关系?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对西方(包括俄国)文论的接受,出现了三次大的浪潮:“五四”时期(包括二十年代)、三四十年代、新时期。“五四”时期现代文论取代了封建伦理中心主义的文论,三四十年代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心一统的地位,新时期出现文论的多元并存。  相似文献   

9.
我国思想文化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学衡派”及其所创办的刊物《学衡》杂志,不仅知之不多,且多有误解,更有甚者竞把这股思潮作为顽固、落伍,乃至反动的形象,划入敌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阵营而弃之不顾.这是很不妥当的.“学衡派”诸君既不赞成胡适、陈独秀等人全面抨击、彻底否定、破旧立新的激烈主张,也不认同顽固守旧人士对西方文化所持的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他们的基本态度正如办刊宗旨所昭示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相似文献   

10.
清代商税制度刍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代商税制度是清代极为重要的经济制度之一,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商税制度的发展和继续,其中也包含着从封建性商税过渡到近代税课的最初形式。有清一代跨越了封建社会晚期及近代社会前半期这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商税制度也经历了复杂而又剧烈的变化。在清代前期(顺治元年至雍正十三年,即1644——1723年)及中期(雍正十三年至道光二十年,即1723——1840年),商税的基本形式是杂税和榷关税。在清代后期(道光二十年至宣统三年,即1840——1911年),除杂税与榷关税之外,又出现了厘金与新海关税。前者是封建商税的恶性膨胀,是中国封建商税中最新也是最后的形式;后者则是具备了保护性关税外壳的  相似文献   

11.
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学衡派”进行了重新探讨,并在一个新的历史层面确立它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关系。文章指出,“学衡派”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思想派别,它与形形色色的所谓新文学“逆流”具有本质的不同。在“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派”之间,真正的差异是对文学创作实践中文学传统修养作用和地位的不同理解。文章还指出,“学衡派”竭力强调文学观的全面、宏观与公正,这确是有意义的;但我们也不应简单认同当下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皇皇高论,而应充分认识到“学衡派”思想体系的若干不完善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史分期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是长期困扰史学界的一个大问题,从二十年代到现在,讨论已经进行了六十年。六十年来,研究成果虽然显著,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分期思想越来越乱,分期观点也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成文的看法已不下十种:西周初年封建说(范文澜),周宣王“不藉千亩”封建说(李亚农),春秋(东周)封建说(唐兰),鲁“三分公室”封建说(薛其晖),战国公元前481年封建说(杨宽),战图公元前475年封建说(郭沫若),“商鞅变法”封建说(田昌五),秦统一封建说(金景芳),汉武帝“罢黜百家”封建说(赵锡元),东汉光武“释奴诏”封建说(郑昌淦),魏晋之际封建说(何兹全)等。笔者认为,以上各家无论从分期理论、分期方法乃至最后分期观点,均欠科学。本文试图对此谈点新看法。  相似文献   

13.
<正> (一)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写于一九三一年,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一九二○年旧历年底到一九二一年中秋节前夕之间。二十年代初期的旧中国,是新与旧、光明与黑暗互相交织并激烈地斗争着的年代。一方面,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在全国范围内依然是封建势力占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发生与发展,西方的各种新思潮有如“不尽长江滚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与王阳明之间的瓜葛,是件颇难言说的“公案”。 其难处在于:镇压农民起义的封建地主阶级刽子手,论证封建“天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竟一再受到郭沫若的热情“礼赞”:留学初期敬仰他“学行万古”;二十年代颂扬其精神“如象太空一样博大”;三十年代,仍“相信他终不失为我们民族发展中的一个杰作”。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随着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改良派与革命派亦相继出现,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阶层的利益,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探讨两派在辛亥革命前后(特别是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十九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的母体内获得了缓慢的发展,据粗略统计,1900年至1911年,华资近代企业从五百七十家、资本约七千万元,增至二千三、四百家,资本约三亿二千万元;纺织业、丝织业、碾米业、火柴、皂烛、卷烟、榨油等行业兴起,散布在全国二十几个省市。随着国内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与国际市场联系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中小商人向资产阶级转化。他们在中国经济社会中比重虽低,却是最先进的独立的经济成分,推动着古老中国社会经济的前进。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力量亦随其产生而登上政治舞台。当时,这个阶级中较有力量的是刚从官僚、地主和富商蜕变过来的那一部分,他们刚从封建剥削者转化为资本剥削者,同帝国主义和封建政治势力都有联系,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更有浓厚的封建痕迹。它的经济地位,决定其希望通过改良政治的途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概念,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奴隶制社会在什么时候被封建社会取代。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开始,至今将近70年。  相似文献   

17.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近代文学观念出现了诸多有别于传统文学观念的新质。但带有复古主义特征的旧文学观念仍没有完全退出文坛。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进步,近代复古主义文学观念自身甚至做出了某种程度的调整,尤其是受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近代复古主义文学理论还表现出了力图顺应时代的某些新特点。对近代复古主义文学观念的传统理解是有偏颇的,因此有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评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论开元之治     
唐玄宗统治的开元时期(公元七一三——七四一年),史称“开元之治”,是封建史家和诗人长期所称颂、讴歌的“太平盛世”,是继“贞观之治”之后,唐王朝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它之所以出现在武、韦统治之后,绝非偶然。本文拟就“开元之治”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以玄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在形成这种局面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个时期等方面作一初步的探讨。一武周代唐,是唐王朝政治史上一次重大的波折。武则天执政时期的种种政策、措施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不过,从整个来看,从武则天临朝称制到睿宗(六八四——七一二)二十多年的统治,给唐代经济、政治以及社会风气造成的混乱,也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9.
<正> 在文学研究中我们通常有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几个方面的工作。在西方也还有另一种对于文学研究工作的划分方法,即:比较文学、总体文学和国别文学。在法国,“比较文学”这个术语出现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一八四八年这个术语才由英国诗人、文艺理论家马修·阿诺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佛教与封建政治的关系问题,涉及到封建政治的特点以及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特点。这里只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对这个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宗法式的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它在家长制的基础上实行家天下的封建世袭制,在经济上,它在一家一户的分散的个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超经济的剥削体制。那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在历代帝王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君权神圣,这是中国封建政治的重要特点。只有掌握这个特点,才能对佛教与中国封建政治的关系问题作出正确的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