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东  张慧霞 《天府新论》2008,(1):102-106
社会公平是社会政策的主流价值观,男女平等是社会政策诉求之一.但是,社会政策与男女平等并非天然相关.从实践来看,社会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在社会性别意识缺乏的条件下,社会政策对女性权利的保护可能会"事与愿违",成为巩固男女不平等机制的保护伞;在性别平等意识主流化的条件下,渗透了社会性别意识的社会政策必将成为维护女性权利、实现男女平等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近代女子教育观念的更新及其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吉玲 《学术论坛》2001,21(3):94-97
近代女子教育观念的更新经历了从"贤妻良母"到"女国民"再到"男女平等"的三个递进阶段,完成了由"女性"的性别教育到"人"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但女子教育观念的更新,并不等于女子教育的实现,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性别公正——女性主义研究的现代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平等"的主张都过于强调男女等同、均等,主张所有人都应该施以相同划一的要求,这忽视了女性自身的特点,是用表面的平等掩盖了事实的不公正.完全的男女平等概念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男女平等的局限性和追求性别公正的合理性都要求女性主义研究的现代理念从男女平等转向性别公正,即主张使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的两性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性别公正所蕴涵的实质内容也是个性自由、人格和机会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平等与差异以及补偿价值原则的体现.性别公正的实现需要深层变革社会的心理结构、建立性别公正意识的价值导向、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以及建立以保障两性"能力"发展的合理公正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4.
平等的理念是人类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模式.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在充分分析当代中国"男女平等"的发展现实后,从男女平等入手着眼于建构公正的性别秩序的操作层面阐述建构公正性别秩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驳斥了社会现实对"男女平等"的误读,形成对公正的性别秩序的再阐释.  相似文献   

5.
张翠 《学术论坛》2008,31(3):72-76
文章从性别视角回眸奥运历程中女性角色的变迁,其中着重探析了古代奥运中的性别歧视及其缘由、现代奥运中的男女平等化趋势,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参与奥运的喜人景况.文章指出,男女平等、和谐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考量社会和谐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6.
孙萌 《东岳论丛》2006,27(4):190-191
对男女平等的法律定位,必须从妇女人权的特性出发,着眼于妇女的弱者地位及女性身份,而力求实现男女之间的“差别平等”及“事实平等”。对此,国内法不仅要在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增加性别观念并落实对妇女人权的平等保障,还要加强对妇女的特殊保护,以推动男女平等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7.
女村委专职专选是一项地方政府主动推动、以性别平等为取向的基层民主制度创新.在C镇第八届村委会选举中,达到了增加村委会中的女性人数和比例的直接目的,促进了农村妇女的选举参与.但是,对于提高农村妇女地位,促进男女平等未能发生实质性的功效.在村委会选举和村庄治理的实际运作中,出现了种种偏离制度设计的现象.实践表明,制度创新需要奠定必要的"合法性"基础;农村男女平等不仅需要制度创新的推动,关键是要教育妇女,提升农村妇女的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8.
自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承诺“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已近10年的时间。10年来,从领导到群众,究竟有多少人能从国策地位认知男女平等的重要意义?决策者的性别意识对性别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否造成其在公共决策中存在社会性别盲点?在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和女性主体意识日渐觉醒的今天,妇女的社会地位是不是得到了整体的改善?传统的性别分工是否依然存在其土壤?生育、抚育性别观又是如何呢?  相似文献   

9.
女性文学史的写作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已成潮流.现有的"女性文学史"版本从纵向来说.没有处理好立足于当下立场的女性"问题意识"与进入"历史现场"的文学史把握方式之间的关系;从横向来说,没有处理好"性别"这一核心概念与文学特有的叙事形态的关系.因此,现有女性文学史的写作格局需要重新设置.首先要调整写作立场,将"性别"问题与历史/文学史语境相结合,重新确立"女性"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其次要明确写作规范,将性别立场与文学的叙事特点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文本批评的作用.这样,性别研究与文学研究之间有效的交叉与互动,才能使得女性文学史真正确立起自身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而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教育领域的性别平等是两性平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分享社会经济资源的基础.从性别的视角考察教育的发展,对于实现教育领域的男女平等并进而推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伴随着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湖南的女性教育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创作因其主题的深邃、艺术的精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这不仅仅因为女性文学作品数量的激增,更在于女性创作中性别意识的空前凸显。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性别意识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从“人”的确立到“女人”性别角色的强化,再到更高层面的“个人”的反省;从“纯净”的性爱叙事到“欲望化”的情爱叙事,竭力突显女性主体性的生成过程;从性别视角下的“家族记忆”到以更宏阔的全球视野去思考性别与种族权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女子高校作为性别公平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启发性别觉悟、促进男女平等方面发挥了男女合校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其女性学课程体系建设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媒介,也是女子高校办学特色的主要抓手,还是女性人才培养的可靠场所.  相似文献   

13.
平等的理念是人类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模式。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 在充分分析当代中国“男女平等”的发展现实后。从男女平等入手着眼于建构公正的性别秩序的操作层面阐述建构公正性别秩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驳斥了社会现实对“男女平等”的误读,形成对公正的性别秩序的再阐释。  相似文献   

14.
走出"男女平等"的误区--关于女性研究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平等"是女性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在研究中应正视两性差异,避免极端化、绝对化;适当把握女性研究的层次性和客观性;尽快建立一支性别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以利于女性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吕锡琛 《船山学刊》2014,(4):110-116
在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却在理论和修炼等多个角度彰显出尊重女性和男女平等的观念;道教女丹修炼将道德修养置于首要地位,强调止念调心、打破情关,跳出欲海、谨守女戒,不违坤道,在顺应女性之性别特征的基础上立身处世,完善人生,进而"护国救民"、"救世人疾苦",这些主张不仅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难能可贵,对于追求自我完善的现代女性亦富有启迪。  相似文献   

16.
齐艳英 《理论界》2007,(7):95-97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是近年来国际上分析男女平等的重要概念。社会性别平等要求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平等的考虑、评价和照顾。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某些方面,男女两性的发展差距有所加大。各种造成男女地位、收入、权力悬殊的因素,正在不断改变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又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情况多样,社会性别状况在不同地区、在城乡之间、在不同民族群体中是不平衡的。因此,对于男女平等,不能只强调字面意义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更要强调现实生活中的、实质上的、结果上的平等。男女平等不仅需要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真正为男女两性的发展提供同等机会,从而实现结果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17.
男女平等与和谐社会——从人口性别比失衡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人口发展中性别比例失衡,可能导致未来社会产生因婚姻挤压而引起婚外恋泛滥、离婚率升高、非婚生育、性犯罪和家庭不稳定等社会问题.同时分析了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原因,不单纯是"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男女在经济收入、劳动就业、参政议政等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若干不平等的事实.提出男女平等是社会和谐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在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性别视角分析各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将男女平等原则纳入立法程序、制度建设和政策主流.  相似文献   

18.
从性别文化的角度检视 1 95 0 - 1 970年代中国诗歌对女性形象的想象和期待 ,我们会发现 ,在这一想象和期待背后潜藏着的仍是传统的男性中心文化的性别立场。而这一性别立场最终导致中国社会的两性关系向无性化和一性化即男性化发展。所谓的“男女平等”只不过是抹杀了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 ,将女性变成男性的话语表达。由此可见 ,社会给予了女性同男性一样的政治地位 ,它也就用“平等”剥夺了男女各自的自我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女权的崛起离不开男性的倡导和宣传。然而,男性提倡"女权"的初衷不是出于"男女平等",而是基于三点逻辑思路:第一、国富民强逻辑;第二、自身危机逻辑;第三、男性是女权的捍卫者逻辑。由此,男性便采取策略促使女权崛起。首先,他们会给妇女灌输"权利"意识,激起女性争夺权利的欲望。然后,他们将女权与国民革命相联系,强调女性的责任与义务,用"义务平等"代替"权利平等"。知识女性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回应着男性心中的女权主义,从而忽视了男女之间的性别问题。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一词的产生,代表着对女性独立和男女平等的追求.文学中的女性是时代的缩影,体现着时代特征,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女性角色的文学价值是无可取代的,本文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历程、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征、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和主体性建构、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四个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与女性意识的体现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