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任何社会变革最终都将落脚到人的发展问题上,我们完全有理由将“立美宜人”作为对市场经济审美关照的根本旨归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向观”,选择“审美博弈”作为消解市场经济负效应的有效进路和进行市场经济活动最适宜的道路,在审美旨趣与经济活动的“异质重构”中将二者融会贯通为一个整体,从“利者首选”走向“美者优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实现对人的现实性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朱晓颖 《学术论坛》2012,35(8):224-227
"生命权"是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儿童的生命权应在教育中被尊重被呵护。教育一旦漠视儿童的生命权,这种教育就是非正义和非道德的。教育对儿童生命权的关照具体表现为教育应呵护生命的本能、激扬生命的潜能、创造生命的势能。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把理想性与现实性真正统一起来主要是在批判资本主义中形成的.在这种批判中,马克思解决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问题至少经历了两个思想上的飞跃首先,从理性过渡到人性,并以此为基础从人性的解放过渡到人类解放,再把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的解放联系在一起,从而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理想的现实力量;其次,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础上,从现实经济关系中完成了从"人的本质力量"到"生产力"的飞跃、从"类"的关系向"交往"(生产)关系的飞跃,找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从而找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途径、规律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作为理想,既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在理论研究中非常有必要挖掘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关于人类解放之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区分,特别是要注重挖掘其现实性层面的理论,构建现实性的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研究必须实现从理想性维度到现实性维度的转变,即从马克思致力于理想社会的理想性到依据现实生活的现实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从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读者关照看平遥景点名称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平遥旅游国际化时代的到来,景点名称的翻译成为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景点名称的翻译是一项目的性明确的交流活动,其目的的实现主要依赖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在景点名称的翻译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西文化、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及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重视对译文读者的关照,而不能一味消极地迁就读者,要超越读者、创造读者,拓宽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景点名称的译作向国外读者推介中国的特色语言、宣传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而提高译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修养,这才是更积极意义上的读者关照。  相似文献   

6.
报告文学是适应人们了解认识社会生活环境和自身生存条件、生存状况的需要而产生的 ,是伴随着新闻传媒方式的发展而滋生出的一种年轻的文学形式 ,是指那些及时对社会生活富有思想意义、情感蕴涵、文化内容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事件与人物作真实、独特、理性艺术报告的散体文章。真实是报告文学的基础 ,对事实的理性关照和准确理解 ,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报告文学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品格 ,但不能对它作简单狭隘的理解。只要是建立在真实事实的基础上 ,报告文学所考察思索的内容同现实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都可以说具有现实性 ,都是社会的现实生活所需要的。不要轻易打着现实性的招牌否定和排斥那些把历史内容作为题材对象的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的文学艺术性 ,应当有自己特殊的构成 ,如对事实的敏感选择 ,对事实的艺术组织结构、理性洞察、时代认定 ,对语言的精确锤炼 ,对人物形象和事件进程的准确把握 ,作家主观意识的激情介入等一些方面。报告文学的成熟主要取决于作家独立人格的建立和使命精神的张扬 ,当然也表现在题材内容的重大多样 ,观念新颖 ,思考深广 ,还表现在表现形式的丰富和多样方面。报告文学创作有很强的社会公共性特点。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有分明的忧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兴起,始于世纪之交。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主要致力于理想社会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想性政治哲学到主要依据现实生活的现实性政治哲学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关于政治哲学一般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政治哲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和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兴起原因的阐释;第二个层面是关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之发展趋向的研究,如关于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等问题的研究;第三个层面则是基于中国经验对于政治哲学中重要问题的研究,如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研究,关于政治哲学中理想性维度与现实性维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虽然有待深化,但已展现出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体系的前景来。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的诗歌写作是在对“后朦胧诗”的反思中展开的.对现实性与中国性的特别强调是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重要特征.对现实性的强调使诗人摆脱了20世纪80年代的那种飞翔状态,重新落回了大地,从而重塑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诗歌品格;而对中国性的强调,不仅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激活与当下经验的再现,而且也清晰地意识到两者与现代性以及全球化之间的紧张.  相似文献   

9.
谚语是一面文化的镜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和自然生活的集中反映,英语谚语类似于汉语谚语,同时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旨在分析荚、汉谚语差异的表现方式,这些表现方式的不同说明了英、汉两个民族文化上具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论实践的间接现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实践的唯直接现实性的理解,展示的是实践本质特性的全面性的破缺。实践不仅本质地具有直接现实性,同时本质地具有间接现实性,即实践的对象性活动固有的生成非主体目的性的后继结果的必然属性。实践的间接现实性的历史根据,植根于社会史和自然史统一中的实践的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客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双向现实表达。其深层的逻辑支撑,在于实践的双向对象化中,客体间性与主体间性缠绕胶着的互动必然性。实践的间接现实性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是双重的,将实践的间接现实性仅仅赋予负向价值是一种误识。全面的实践控制观的现实化在本性上是有限的。在现实性上,实践间接现实性的正价值扩张和负价值抑制的有效性,规定于主体控制能力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主流的一致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