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时空语境转换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之下,梳理东北移民群体的创业历程,挖掘东北移民文化的创业精神,找寻移民创业文化的内在特质,建构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创业文化,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题中之义。东北移民创业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被动生存型"移民创业文化;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组织动员型"移民创业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的"自主发展型"移民创业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新兴移民创业文化的注入,有利于营造尊重创造创业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培育东北本土的区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孝文化是徽州文化的核心,它受中华传统孝文化的规范与制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徽州历史人物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典型的封建文化,是其孝意识、孝行为的物化成就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徽州孝文化崛起于宋,普及兴盛于明清,既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又有深刻的文化思想渊源,也与各级政府的倡导与宗族的践行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湖湘文化精神特质"是中国文化的普遍性与湖湘地域文化特殊性的结合,这种能够将特殊性与普遍性融合起来的"湖湘文化特质",并不是湖湘地域人群先天的、固有的文化特质,而恰恰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论徽州古村落的文化及学术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徽州古村落的文化及学术价值可概括为:是徽文化的文化特质丛,是研究徽文化的"活化石";是徽文化的符号、象征与标志;具有超越地域文化的价值,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传统文化的缩影与代表;是徽文化由抽象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徽商为着眼点,着重探讨了徽州文化发展与地域扩散间的相互关系。空间扩散表现为两种情形。从徽商文化外向扩散角度而言,汉民族于东晋南朝、唐末五代和两宋之交南下移民,与南方土著融合,共同开发徽州,使徽州得以崛起。明清时期徽商历经发展、买卖货物,逐渐演变成一个显著性的地域商人团体。为使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文化生态保护与自然生态保护相结合、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文章最后提出了关于保护徽州文化有机保护的几点建议与讨论:第一,积极申报徽州相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如何规避旅游过度商业化问题。第三,建立与实践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从大尺度上探索徽州文化有机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盲盒作为传统地域文化传播与活化的媒介,关键是要做到在盲盒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内涵。审美文化所具备的审美特征,既能很好地概括文化的核心内容,又能通过设计手段展现出来。因此,提取审美文化作为设计理念运用于时下新兴的“盲盒”形式进行设计实践,使其成为沟通传统文化与当代盲盒产品的桥梁,是进行传统文化当代传播的有益尝试。在此指导思路下,文章从自然环境、价值导向、宗族观念及徽商精神等方面挖掘徽州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以此为源头总结徽州审美文化特征,提炼出徽州人民对天人合一、古朴淡雅、文质兼备和锦绣辉煌的审美偏好,并将其作为设计原则运用于“徽妞妞”系列盲盒设计中,为地域文化的传播与活化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来,温州既有自古相沿的传统习俗,又有来自福建、徽州、浙东乃至海外的影响。当时,浙江的杭、嘉、湖、宁、绍、金、衢、严诸府,受徽州文化的影响较大,而台、处、温则明显反映出福建文化的影响。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格局,与交通、移民及商业的背景密切有关。明末徽人笔下的"徽州府由金华至温州路",或许正暗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因素对浙江文化格局的影响。从竹枝词中,我们还可看出迄至今日风俗文化的传承与嬗变。  相似文献   

8.
徽州人在长期培育和利用森林资源的过程中,创造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徽州林业文化。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3方面对此进行了总结,认为丰富的林木资源、自然环境的制约、徽州商人的兴起与繁荣、徽州宗族的积极参与、徽州地域文化的熏陶,是徽州林业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由于江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江南古桥及文化发展兴盛,据此对江南古桥及文化所赋予的多元化和更深层次的区域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功能及特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从而认为江南古桥不仅是古代江南百姓的生存依托和江南商业经济的枢纽,更为重要的是,江南古桥在与江南社会不断交融的历史进程中,与当地的社会风俗、奇人逸事、风水玄学、政治宗教等紧密相联,浸染了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充分显示出江南古桥及文化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也成为江南地域宝贵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财富。  相似文献   

10.
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流域作为地球系统最基本的组织单元,要素众多,结构复杂,功能多样而繁杂,这些要素成为文化形成与存在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流域本身及其所具有的农业经济、交通、自然功能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和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促使形态各异的流域形成了流域文化的特质和风格及其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